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没有西北角的北京围城之谜


任何初到北京的人,都会对这座古都的围城产生兴趣,想进入围城看个究竟,结果还是走出了围城,结论是什么也没有看懂。也许是北京围城太高、太厚、太神秘了。
北京古城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代至民国,经历了七个世纪之久的古城墙,其实已不见踪影,被二环路替代蜷曲在老地方。
现在的古城墙呈“凸”字形,城墙周长60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
在北京历史上,金取代辽后,1153年从上京迁都燕京,改名为圣都,不久又称中都。元灭金后,忽必烈于1267年在东北郊外以积水潭为中心另建新城,为北京城奠定了基础。1271年忽必烈改中都为大都,并从上都(仿内蒙古正蓝旗上都郭勒)迁都于此。
1403年,明成祖朱棣升北平为北京,北京之名即由此始。1406年朱棣下诏迁都北京并下诏建宫殿,修城垣,1407年开始营建北京宫殿、坛庙。1419年将北京南城墙南移500多米,建在今天的前三门一线。
重建的宫城分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
宫城又称紫禁城,周长6里,城墙高79米,内外砖砌,外围护城河,四隅角楼,巍然高耸。清依旧制。永乐时于四周各辟一门:南曰午门;北曰神武门;东曰东华门;西曰西华门。午门位于宫城南墙正中,始建于明永乐时期,建筑规制较宫城其他三门大得多。午门是皇权至上的标志之一。神武门是宫城的北城门,与午门同在紫禁城中轴线上。原名玄武门,清时避康熙皇帝玄烨之讳,改名神武门。东华门位于宫城东墙偏南处,与西华门相对。东华门、西华门的城台、城楼形制均与神武门略同。西华门位于宫城西墙偏南处,与东华门相对。清时官员进宫办事或觐见出入西华门,并须在西华门外下马或下轿步行出入。
皇城是保护紫禁城的外围城墙,主要属于内务府专伺奉紫禁城的后院。始建于1417年,城垣较元代萧墙向外扩展,西南缺角,呈不规则方形,周长近11公里。墙用明城砖砌筑,涂红土,黄琉璃瓦覆顶。在官修的书籍中,天安门为皇城的正门。天安门位于皇城南垣正中,明清时期是皇城正门。明称“承天门”,意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初改建,并易名“天安门”。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中,目前仅天安门得以完整保存。
北京内城是明初在元大都城垣基础上改建和扩建的。1436年修筑京师九门城楼、箭楼及城垣、桥闸,此后在城垣内壁加砌砖石,至此内城建制趋于完备,奠定了清代北京的内城城垣格局。内城周长23.3公里,东、西、北垣各建二门,南垣建三门,四隅各建角箭楼。明清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严谨的城市布局。以紫禁城为核心,外围皇城、内城、外城等四道城池组成。四道城池的正中线是从南到北,由一条近8公里的中轴线所贯穿。北京建都八百余年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凸”形城市规划形制和格局,整个建筑群体庄严凝重,层次鲜明,气势宏伟。
明嘉靖以前,北京尚无“内城”之说,而是称之谓“城”、“大城”。历经明初数次改建,嘉靖年间修建了外城,于是出现内城、外城之别。
北京的老城墙至明永乐年间开始,屡经修缮,历经沧桑。崇文门至东南城角楼一段,是现存唯一的一段明北京内城城墙,连同明北京城东南城角楼,构成明清城墙遗址比较集中的地带。
细心的人会发现,古城墙没有西北角,即二环路没有西北角,西直门和东直门路线有所不同,西直门路段就像方形桌子被砍去了一角。
据史书记载,巍巍北京古城墙在元代时是方方正正的,此所谓“城方如印”。到了明代,内城、外城和皇城均有缺角现象。内城没有西北角,破坏了北京城整体的对称性,从整体布局上看,似有缺憾之处。   
为什么古城墙没有西北角?这是长久遗留下来的不被普通百姓所熟知的一个谜。
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从卷帙浩繁的史书中寻找谜底,原由事理各有所云,但这个缺角之用意则异曲同工。曾有专家这样解释,当初城墙是按矩形设计的,工程设计师们千方百计地想把矩形图案的对角线交在故宫的金銮殿上,以表示皇帝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但由于自然原因,最终还是偏离了金銮殿。为避免杀身之祸,他们只好去掉一角,这就是西北角。这好象是在编故事了。
另有相传,明朝建筑北城墙时,西北角修建为直角,但不知何故,屡建屡塌,前后百年间,不知道修建了多少次。出于无奈,最后建为斜角。   
有些社会学家对这一自然现象,也有一番传统观念上的解释,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西北方向是个缺口。如西汉刘安写有《地形训》,认为大地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撑着天体,其中支撑西北方向的山叫不周山。《天文训》讲八方吹来八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称不周风,东汉班固解释为不周就是不交之意。按这种解释,西北两个方向不应该互相连接,而应缺口。
但不管怎么去评说北京围城,北京转城的损毁,在清末就开始了。首先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正阳门城楼和箭楼(1903年被清政府修复)、崇文门箭楼和朝阳门箭楼被焚;然后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修环城铁路又拆毁了几处瓮城和箭楼;日本占领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也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但直到解放前夕,北京城的内城还是基本完整的。
为此,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们认为,北京有一条被世界公认为“奇观之一”的万里长城。首都也有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城墙与城门,同样是工事宏伟的古建筑,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   
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也曾为保护自己祖国的古都呼吁过:在世界上封建时代名都大邑中,北京城是唯一得以完整保留下来的。所以对它的保留具有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他建议,把宽阔的城墙顶部开辟为登高游览的地方,同时把墙外的护城河加以修砌,注以清流,对两岸进行绿化。这样就可以把北京旧城的周围形成一个具有极大特色的环城立体公园。他断言:如果拆掉北京城墙,五十年后一定要后悔!
然而,决策者们没有听从学者们的忠告。就算1949年的围城期间一再与国民党守军谈判的目的之一就是争取不用战争毁灭一个历史悠久的完好古城,但古城墙完好地留下来了,古城墙却又紧接着被人为地拆毁了。
五十年光阴似水流过,古城墙早已灰飞烟灭。西直门、东直门、宣武门、安定门、永定门一路拆过去,47座城门城楼、箭楼和角楼,如今仅有3座残存。
如今,当中外游客探索古都北京的城市历史时,这里仅余幸存的遗迹:在今广安门外的凤凰嘴村一带还保留了一点金代中都城的城墙的残迹;元大都城的城墙即上城已被列为北京市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并已建成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明北京内城西城墙南端遗迹也进行了修复。此外,正阳门、箭楼、德胜门箭楼和东南角楼经过整修之后,也总算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些许实物见证。
用砖石垒起的古都围城已不复存在了,也不会在乎古城墙为什么没有西北角了,行旅在古都,但依然会感觉到心灵围城的存在。凛冽的西北风,使古都显得特别异样的寒冷,我不得不拢紧双手,闭上了嘴唇,决定离开这里了。

2012-12-2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