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4年12月6日星期六

寻找苏州护城河的历史印迹


行走江苏[017]


 

谈及苏州,人们总以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誉其为“人间天堂”。苏州似乎也素来以其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当然还有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其实,不应该忽略的却是苏州的护城河。很多人对苏州护城河的来历、形成规模和发展,知之甚少。

苏州有一个典雅的别名“姑苏”。“姑”的发音为辅音苏州古城干将路。按当地土语音,发声词,并无意义,常作专用名词的前缀词。姑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


相传,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伍子胥。伍子胥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的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吴地册封给胥。从此,吴中便有了“姑胥”之称。

由于年代久了,“胥”字又不太好认,而在吴语中,“胥”、“苏”两字相近,于是“姑胥”就渐渐演变成“姑苏”了。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的姑苏城是指苏州古称,其实便是护城河环绕区域。

寻找苏州护城河的历史印迹,还得逆时针行走,从苏州建城说起。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采纳了伍子胥的建议,将都城苏州建在一片水网之上。伍子胥开凿胥江,将太湖水引入城,而大运河又将长江水不断注入。因此苏州护城河的水,主要来自太湖和京杭大运河。伍子胥还十分注重泄洪,一条支流出娄门至太仓入东海,另两条支流汇入金鸡湖经吴凇江入海,还有盘门大龙港的水重新流入大运河。所以苏州护城河水又汇入长江和大海。同时,近郊的众多湖泊也为苏州古城的水系起到了重要的蓄水和调节功能。

古城苏州,因京杭运河而成为万商云集的天堂。时至今日,苏州近一半的货运量还是靠水路来承担。

 

 

苏州环城水系和道路,一直在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城南那一段则最具历史文化及景观价值。自明清以来,南城河沿岸一带便商贾云集、市肆林立、水陆交通繁忙。

近代以后,沿河一带建起许多现代化的纺织、染织工厂,成为苏州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  

随着大规模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护城河沿岸一带已经从城市边缘转变为中心区的一部分,交通压力不断加大,而老化了的工业企业也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了改变护城河沿岸景观与古城风貌不谐调的状况,苏州启动了环护城河风貌保护工程。


吴中区是苏州的历史文化腹地,苏州重要的名胜古迹以及历史文化名镇基本位于此处,为在已有基础上大力培育城南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品位和吸引力,使南护城河一带成为重要的文化汇聚点和居住发展用地,南门路段改造首先启动了。  

如今的苏州护城河与城墙遗址、盘门景区和桂花公园等遥相呼应,是环古城道路中最具自然、人文景观的一段。一条由“吴门夜月”、“觅渡揽月”等二十多个景点串成的风光带上,一路途径10座城门,20座桥梁,尽显千年姑苏古城风貌和东方水城风韵。

环护城河风貌保护区南门路段,集水上旅游、道路交通、绿化休闲、古城保护、城市防洪等系统为一体的,已成为围绕苏州古城的一条新城市景观精品地带,同时也是对旅游、居住及相应配套设施,进行合理安排的综合区。

这里有旅游商业服务区,旅游传统作坊展示、水陆戏台、书场及其它娱乐设施;还有旅游品市场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服务。在地段性商贸闹市区,延续了城市级商业功能,南门路与人民路立交互通匝道间的桥头公园,则以绿化景观为主;北侧街区以休闲绿地为主。在人民桥东侧至觅渡桥范围内,为生活居住区;北侧以休闲绿地和生态绿地为主。以古城外城河两岸为主,已形成了集交通、绿化、旅游(水上、岸上)功能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带,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


护城河空间景观展现了苏州古城历史风貌,强化了“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典型水城景观特色,整合了该地区的古城河、盘门景区、城墙遗址、公园等景观要素。沿河岸线的步行与车行交通分离,并与环城水系的游览路线合理组合,形成水陆并行的游览线系统。

此处的盘门、南门、南园3个景区更为亮点。其中盘门景区包括月色江声、瑞光塔影、龙蟠水陆、吉水揽胜、双桥烟雨、清风杨柳等景点,南门景区包括荷蒲熏风、淡烟疏雨、曲径寒梅等景点,南园景区包括南园春晓、觅渡揽月、桂花公园、翠湖公园、青枫绿屿等景点。这些景区是南门路段空间与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漫步苏州护城河,可以领略盘门、人民桥、南园、觅渡桥4个重要空间节点,如文物古迹点、历史遗迹点、街道广场以及环城水系沿岸的观景点等。


盘门清风杨柳景点、觅渡桥沿河纵向绿带、人民路、南园路沿街林荫道、翠湖公园,则根据河网水系以及街区道路组织,构成了5条纵向绿轴,形成了区域整体网络状绿地系统。   

苏州护城河改建突出了水与建筑、街巷、桥梁的密切关系,尤其在盘门入口地段和其它水湾节点处,继承了建筑贴水、临水、枕水和街巷沿河的传统布置手法,保留了街区中原有古桥,使之在河道上成为空间的焦点。由街到房、由房到河、由河到桥,建筑布置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虚实相间,河道与街巷、商店、民居、桥梁浑然一体。还创造了多处水与绿化、亭榭曲廊等密切结合的“亲水空间”,使整个街区形态充满浓郁的水乡风情。

苏州的建筑尺度皆较小、造型轻巧、立面简洁、体态玲珑。建筑风格除把握较小的空间尺度外,还注重继承造型轻巧柔和、体态小巧玲珑、粉墙黛瓦和坡屋面等传统建筑风格之精华,体现秀丽的苏州建筑艺术风貌。建筑色彩多运用粉白墙面、黛色瓦屋面、淡米黄色花岗石桥梁、河岸和码头、踏步、粟色门窗等要素,组成淡雅素洁的街区建筑基调。

在滨河沿街地段划出了用地较大面积的绿化,结合地形建设滨河步行绿带,点缀湖石假山,栽植花木,形成多层次的驳岸,局部设置亲水台阶或线型亲水平台,并结合码头以及其它观景节点构筑观景平台。

浏览苏州护城河,可以寻找到古城的历史风貌和延续文脉,这里融入了苏州的历史和文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