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苏[067]
在杏树落下金色叶子的时候,寒冬已渐渐走近。没料到江南居然也会陷入雾霾之中。为了躲避这阴霾天气,利用周末假日,便与家人一起去游历了江苏常州天目湖。至少,天目湖少的是灰霾,多的是水雾。
既然选择了天目湖作为出行避难之处,那就得对天目湖有些许了解。
出行前的准备,对我而言便是事先了解自己要去的地方,那里的历史文化。于是,我走近了天目湖的历史。
原来在1957年时,江苏省水利专家在溧阳考察,研究了当地地形。发现一马平川的沙河两边是延绵不断的碧绿大山,如在沙河的下游,能拦住这些水,用水发电,灌溉田地,旱涝保收,造福民间,应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于是就开始建造了“沙河水库”。
1992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沙河水库便改成了“天目湖旅游区”。
1958年,沙河水库工程开始进行移民。住在沙河水库内的二个乡镇(中方乡和山丫乡)大约两万多人,全部无条件迁出。国家没有安置房,没有安置费。两万多移民牵老带小,挑着一幅箩筐,就这样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他们在离开沙河的范围内,简单的搭建工棚式的茅草房,就开始了他们的艰苦生活。
造“沙河水库”的工程开始了。那时动用了全县及邻县的农民,每天有五万人上工地挑土方和石方,工地上到处彩旗飘扬。那个年代,没有现代化的设备,连拖拉机也没有,唯一能代表先进工具的就是木制的独轮车,一人在前边拉,另一人拿住车把往前推。其它就是农民最古老的办法:用肩挑!
在人山人海的工地上,谁也不甘心落后,一旦发现有偷懒者,马上要被送进“白旗队”。这白旗队就是当时两个乡的“劳改队”,里面都是五类分子(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有领导带枪,监督,强制他们劳动改造。
在工地上,如有谁讲了落后话,也要送白旗队劳动改造。有白旗就有红旗,红旗队都是积极分子,大家都争着去光荣的红旗队。
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到第三年时,工程已初具规模了。但是在整个工程中,劳动人民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开山放炮中,有失事死人的;有体弱累死的;有得血吸虫病死的;更甚至有饿死的……但当时的群众,没有怨言:哪怕没有安葬费,没有抚恤金,或是没有其它的一切。
令人唯一感到欣慰的是:50年后,中央发了文件,补偿和扶持大中型水库的移民,让那些当年吃过苦的农民,能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又有人说,没有这回事。那是大谣们胡编的故事。
到底是怎么回事,恐怕没人弄得清了。
不管怎么说,如今的天目湖变了样,成为国家5A 级景区。其中的山水园景区共分为三大板块:新湖里山、龙兴岛、中国茶岛。常州天目湖旅游度假区还荣膺2012年中国最佳旅游休闲目的地大奖。
天目湖旅游度假区耕耘旅游市场二十余载,现已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旅游度假品牌。在漫生活、休闲度假游、LOHAS旅游概念风靡的大时代下,天目湖通过天目湖山水园、天目湖南山竹海、天目湖御水温泉三大核心产品的完美互动,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往游览。
天目湖旅游度假区从曾经的走马观花式旅游,到现如今备受追捧的休闲度假游,一“动”一“静”、一“行”一“居”、一“累”一“闲”的休闲旅游概念,俨然已成为了世界旅游潮流的发展方向。
为此,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全力推进旅游休闲化、精品化、品牌化项目建设,天目湖南山小寨、天目湖山水园5A 精品项目提升工程等,一系列融合休闲之旅、度假之旅和生态之旅的旅游项目正在陆续展开,景区也将迎来全面的升级。
“一站式旅游目的地”的推广和内涵精髓的挖掘,是天目湖的一大亮点。游客们来到天目湖,不仅可以在天目湖山水园赏湖光山色、品茶香雅兴,还可在南山竹海饱览万亩竹海,阅尽竹之浩瀚,更有御水温泉带来的全天然温暖养身体验。另一方面,天目湖构建了以游客让渡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游客满意度体系,保障了游客在选择天目湖旅游时,精力、金钱与体力的耗费的减少。包括天目湖游客中心的建设、网络预订平台的完善,区内配套餐饮的完善,都给游客游览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
此外,在游客线路的设定上,天目湖景区产品更加注重市场的高度细分化和产品类型的高度差异性。针对不同的游客年龄层,设定的路线也有着不同的组合,加之天目湖丰富的三大产品,游客更是可以自己搭配组合路线,打造属于自己的专属线路。既有风光游览两日游、也有养生休闲两日游,既有活力登山一日游、也有游船赏湖一日游,各类特色路线,完全可以满足各个年龄阶层人的需求。
天目湖在做好做强硬件服务的同时,更是注重提供多元化服务,延长产业链条,包括南山竹海竹寿文化的推广、御水温泉养生文化的渲染,精心打造的湖里山慈孝文化、状元文化、奇石文化。依托于景区内文化氛围的提升,天目湖旅游品牌的“灵魂”得到了长足的提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