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苏[063]
冬日,为逃避上海连续的雾霾天气,便去了常州天目湖小闲两日。
常州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常州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左右历史的文化古城。
传说早在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曾躬耕于舜过山,即今武进郑陆东;在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时,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延陵先邑后县,其名相继沿用345年。延陵邑大约在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是为常州历史上见诸文字最早的名称。
在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延陵改为毗陵。毗陵之名从县治,到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置典农校尉屯田垦殖,再到西晋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统县,相继沿用506年。其间,虽曾在王莽当政时改过毗坛,但时间很短,前后仅14年。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毗陵为郡,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驿一毗陵驿就设于此。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5年)时,为避东海王越(司马越)世子毗讳,改毗陵为晋陵,晋陵之名前后沿用290多年。其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设置侨治郡县,一度曾在武进县境内设有兰陵郡、兰陵县,在晋陵县境内设有东莞郡领宫县、东莞、姑幕3县,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后废止。
常州之名,应该从隋朝时说起。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以州统县。开皇九年(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
在此后岁月中,常州虽曾改称过毗陵、晋陵、长春、尝州,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不论贯州、称府,为郡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
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时曾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
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进另置阳湖,析无锡另设金匮,析宜兴另立荆溪,加上原领江阴、靖江,常州府统领8县,故常州又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晋太康二年(281年),常州分曲阿(丹阳)、丹徒东部地区置武进县。嗣后各朝时有置废分合,改称过兰陵、永定,并入过曲阿、晋陵,析置过阳湖。
1912年,民国成立,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
现常州境内也有不少名胜古迹。主要有圩墩村新石器遗址、春秋淹城遗址、天宁寺、红梅阁、文笔塔、北宋藤花旧馆、苏东坡舣舟亭、太平天国护王府遗址、瞿秋白纪念馆,及新建的中华恐龙园、溧阳天目湖旅游度假区、金坛茅山风景区等。
自古以来,常州人杰地灵,崇文重教,名家辈出,市内名人宅居旧址众多。“常州学派”、“阳湖文派”、“毗陵诗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和“孟河医派”饮誉全国;“常州吟诵”均蜚声中外。
简说常州史,只是雾里看花而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