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苏[060]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人会渐渐隐藏在浓浓阴霾中生活了,这“霾”字也就成了人们的常用字。但这“霾”字笔划很多,从说文解字角度说,这“霾”字又是什么解释呢?
按照康熙字典【酉集中】【豸字部】的解释,“霾”字由“雨”和“貍 ”上下结构组成,这“貍 ”原来是指野猫,又称为狸。
《唐韵》、《集韵》、《韵会》都有解说,“貍 ”这陵之切,?“釐”。《尔雅·释兽》中说貍狐貒貈丑,其足蹯,其迹。《说文》伏兽似貙。《正字通》貍,野猫也。
据说“貍
”有数种:大小似狐,毛杂黄黑,有斑如猫。员头大尾者为猫貍,善窃鸡鸭。斑如貙虎,方口锐头者为虎貍,食虫、果实。似虎貍,尾黑白钱文相闲者为九节貍,皮可为裘领。文如豹而作麝香气者为香貍,卽灵猫也。南方有白面尾似狐者为牛尾貍,亦名白面貍。又登州有貍头鱼尾者,名海貍。
《尚书·禹贡》中就有“熊罴狐貍织皮”。显然,“貍
”之皮,还曾经是皇家贡品。《左传·定九年》晳白而衣貍制。《疏》谓黄貍皮也。又《周礼·夏官·射人》若王大射,则以貍步张三侯。
在中国古代经籍中,多有关于貍的记述文字,如《仪礼·大射》、《礼·檀弓》、《论衡》、《周礼·天官·鼈人》、《周礼·天官·内饔》等。《广韵》则将“貍
”俗称为“狸”。
既然“霾”字由“雨”和“貍 ”组成,为何发音不用“狸”声,而发“埋”声呢?
首先还得读懂“霾”为何物?
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从雨貍声。《诗》曰,‘终风且霾’”。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貍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
这里的解释,将霾看作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诗经》邶风中就有“终风且霾”句,传说有一位女子曾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
暴,指大风迅疾猛吹;
霾,指狂风席卷扬尘;
曀,指狂风遮天蔽地;
阴,指天色阴沉黯淡。
这四种天象,接连不断,层层加码。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终风且霾”,也许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并非是高烟囱或汽车尾气排放形成的。 在古代中国的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
霾,在那时的南方文献中也略有涉及。如屈原《九歌·国殇》中就言“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是指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霾”的发音同“埋”,也不显得不可理解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恰为中华语言丰富多彩的表征。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从古至今,霾都为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
康熙字典解释:霾,音埋;風雨土也。
霾,也称阴霾、灰霾(烟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
人们常会用阴霾来泛指天气阴晦、昏暗。唐代柳宗元《梦归赋》:“白日邈其中出兮,阴霾披离以泮释。” 元代杨显之《酷寒亭》第四折:“赤紧的云锁冰崖,风敛阴霾,雪洒尘埃。”都有此说。
阴霾也可比喻人的心灵上的阴影和不快的气氛。如清代曹寅《中秋西堂待月寄怀子猷及诸同人》诗:“浊世阴霾难久障,幻人梯栈强高攀。”
茅盾《色盲》中叙述:“他原是为了纳闷,才来找这位猫脸朋友排解的;他盼望刺激强烈的快语把他心灵的阴霾驱走。”
康熙字典解释:霾,音埋;風雨土也。
霾,也称阴霾、灰霾(烟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
数千年来,霾字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也则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中国的大多数地方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霾,只是让空气中多弥漫了一些泥土味。
近年来,霾频频出现于中国城市及媒体报章。支撑霾字频繁现身的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现今的霾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而且,城市越大,人口越多,建筑越密,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霾比古代的霾,引发的关联效应愈加深广、复杂,已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生活在阴霾之中的“呼吸阵痛”。既有自然气象的物理阴霾,也有社会混沌的心理阴霾。
雾霾缠城,阴霾扰心。也许只有到风起云涌的时候,阴霾才会被吹得无影无踪。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