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爽的贵阳[09]
罗姓在贵州有特殊的历史渊薮,夜郎国、罗甸、大罗山等都与罗氏有关,贵阳黔灵山弘福寺也是罗氏资助所建。历史上罗氏先后形成五个郡望,即豫章、长沙、襄阳、齐郡(济南)、河东(太原)。罗国曾是商、周时期的古国。罗氏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罗姓正式使用也有2700多年的历史。
罗氏家族又是如何与贵州结缘的?还得从罗姓之起源说起。
“罗”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中。字型就象一个人拿着鸟罟在捕鸟。“罗”就是张罗以捕鸟的罗网。成语“天罗地网”也由此而出。可见华夏族在很古的时候,就已发明用罗来捕鸟,创造了狩猎的一种工具。以后,善于制造罗网,并用来罗捕飞鸟的部落,便称为罗。
这个罗部落是荆楚的祖先穴熊分支出来的。大概当穴熊分支活动于有熊氏之墟(河南新郑县)和熊山(河南郾城县东三十五里)的时候,罗人便活动于熊山南二百八十里的罗山。隋代因此以罗山名县,亦谓之
龙山,又名小罗山。县南百里又有大罗山。今为河南罗山县。也有人认为罗山是古罗汭,说明为古罗人之地。所谓罗汭即罗山之东的竹竿河,古名谷水,发源于大别山脉的掘山,北流入淮水。大小罗山正位于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鸟站”,是罗人以罗捕鸟最优越的地方。
据罗姓的源流考据,在唐·贞观年间,左骁卫将军、上柱国、安山县开国侯罗君副墓志铭:“升龙之族,有熊之胤”,明证至少在南北朝、隋唐,罗氏即奉黄帝为始祖。
罗氏的原古先祖,按文化认同原则,可追溯至黄帝。其世系如下:
黄帝——昌意一一乾荒——颛顼——称——老童(卷章)——吴回(祝融)——陆终——季连(芈)——附沮——穴熊——鬻熊——罗
罗,出自妘姓,相传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
祝融,名黎。黎即黔,黎民也就是黔民。黔为今之贵州简称。
祝融为帝喾时的火官,负责掌管民事。后人尊祝融为火神,因其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
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熊姓及妘姓是罗子国姓氏的主要来源,如今中国有1000多万罗氏,主要来源于罗子国遗民的后裔。另一大支是北魏时少数民族的改姓,还有不同时期兄弟姓氏及带“罗”字复姓改罗氏。
祝融氏吴回之孙季连,是以“羊”为图腾的芈(音:米)部落的首领,芈姓之祖,也是春秋时楚人的先祖。
夏朝时,季连的后裔芈部落穴熊氏族已经活动于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间,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陵一带。罗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为姓,据有关专家考证:“因善于制造罗网,并勤于罗捕鸟类,而称罗氏族”。
其中罗氏早期来源之一的“大罗氏”最早见史载,其主要活动区域:大别山南北的河南罗山和湖北的罗田之间,北靠穴熊氏族。这一地区森林茂密,鸟类群集,是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地带。直至近代,这一地区的农民仍保留着围网捕鸟的谋生职业和技术。
罗氏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即今滑县东,改称楚部落,而罗氏部落是楚的一个分支,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属楚文化的一部分。
商朝初期,楚氏和罗氏部落逐渐发展。到了两朝后期,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在位)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楚、罗、卢等部落。迫使楚、罗、卢等向西迁移,楚氏先民迁到今陕西渭河流域的荆山、楚水叶,部落改称荆楚;罗氏先民迁移到荆楚北面的甘肃正宁县东的罗山、罗水。罗水,在正宁县南,西南流入宁州界。由于罗人迁居于此,这里的山和水都以罗为名,罗川之上还有叫罗川务的地名。《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十巫中有巫罗,当系罗部落的首领,又是巫师,与巫彭相近,巫彭亦在西方,今彭水(甘肃庆阳县南古彭阳县)一带。
商朝末,荆楚及以狩猎为主、英勇善战的罗氏先人,追随周武王讨伐商。周武王灭商后分别封楚、罗等部落于丹阳、房州。楚氏族越秦岭,沿淅水南下,到达今河南西南的淅川(古丹阳地),罗氏族跟随荆楚向东南跋涉,沿汉水到达湖北西北的房县。
到了周武王灭商时,有罗氏子孙在宜城被封子爵(今湖北省宜城县),“罗子国”正式成为周的属国。“罗子国”的“子”,即为“子爵”。罗子国在宜城西的罗川城(罗子国遗址在今之湖北襄樊市南漳县内)。宜城之“罗子国”是正式见载史册及罗氏族谱的罗氏故国。
公元前699年,罗子国曾有过“弱罗胜强楚”的战例,《左传》予以记载。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吞并罗国,于原地另置鄢国。但在罗国亡后,罗氏子孙便由熊姓改为罗姓。国亡,以国名为姓,这些都是周、秦时期,亡国、失邑之君主、大夫的子孙,所惯行的通例。长期以来,罗氏后裔有强烈的“复国情结”,《罗氏族谱》中有不少复国的描述。
最早见著典籍的、唯一的罗子国大臣是伯嘉,湖南有的罗氏支系至今奉伯嘉为始祖。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卫国罗御与孔子学生子路参与宫廷斗争的记载。罗御亦是罗子国并入楚国后,第一位见著史册的、以国为氏的罗姓人。
楚武王灭亡了罗子国之后,为了在北进时,防止可能遭到罗中遗民的干扰,于是便把罗的遗民迁到楚都丹阳附近的枝江,其目的与役使罗人修筑丹阳城有密切联系,罗国这时已成为楚的附庸国。罗氏的一个分支后又再向东走出山林,迁至汉水之滨的宜城县西二十里的罗川城,这时砰原沃野,是罗人发展农业的优越环境。此处为现今湖北宜城县的罗川城。罗人活动的范围,有可能到达今湖北罗田县,罗山与罗田,相距不远,中隔大别山脉,也正是鸟类麇集的优良的地方,所以也成了罗人田猎鸟兽之地,罗田也因此得名。
到了楚文王时,罗氏一支由丹阳迁都于郢,因罗氏在枝江,逼近郢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楚文王又将罗氏遗民迁到今日湖南汨罗江流域。
周朝末年在长沙郡形成了不少以“罗”命名的县。
罗子国城遗址尚留有城垣和护城河遗迹。1957年出土的“罗县城遗址”,当地以“罗子国城遗址”定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罗国故址在汨罗江南岸,今汨罗县西北八里的屈原农场蚕桑场。由于罗人的关系,把一条无名溪江改为罗水,罗水流入湘江处叫罗渊,因位于罗水与罗国故地,才叫罗县。在汨罗江北岸的楚塘乡楚南村有汨罗山,又叫罗山。
湖南湘阴罗县以北是麋氏族的活动范围,在周朝末年,罗、麋等附庸楚而聚居的姓氏县,都统辖于黔中郡。
有趣的是罗子国并入楚国后,失国、得姓之臣民及其后裔,开始了漫长的迁徙过程,全国各地留下许多以“罗”命名的山、水、村庄。
以“罗”为姓氏,还有一种说法,“罗”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罗氏。“罗氏”是两周时期的一种官职,专职掌管天下鸟、禽的捕捉与饲养,以供王公贵族欣赏和食用。
在典籍《周礼·夏官·罗氏》中记载:“罗氏,掌罗乌鸟。”在诸侯国中,亦设置有罗氏之官职。
春秋时期“好鹤亡国”的卫懿公姬赤特别喜欢仙鹤,他在宫廷的定昌、朝歌西北鹤岭、东南鹤城(今山西长垣鹤寨)等处均大养仙鹤,就由罗氏照料。卫懿公还给他饲养的仙鹤冠有官位品级俸禄:上等竟食大夫禄,较次者士禄。他外出游玩时必带鹤,载于车前,号称“鹤将军”。其时,专门为卫懿公饲养鹤照料仙鹤的饲养员就是罗氏。
周惠王姬阆十七年(卫懿公九年,公元前660年)冬天,北方翟狄族人趁卫懿公荒淫奢侈、国人多怨的机会,从邢国的夷仪(今山东聊城)进攻卫国,攻击到荥泽时(今河南郑州广武山和大伾山以北、黄河北岸大堤以南一带地区),卫懿公慌忙发兵抵抗,征召将帅时手下大夫们都说:“君好鹤,鹤可令击翟”。
卫懿公又向国人“受甲”(征兵),国人们也都说:“叫鹤去抵抗敌人吧,它们高官厚禄,我们那里比得上它们能打仗呢!”
卫懿公无奈,只得带少数亲信赴荥泽迎敌,结果兵败被杀。后来宋恒公子御说连夜出兵,才将狄族人的进攻阻止住,并把卫国臣民救过了黄河,在曹邑(今河南滑县)另立姬申为新卫国君主,是为卫戴公。
在为卫懿公饲养和照料仙鹤的罗氏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都称罗氏,世代相传至今。
秦汉时,颛顼末裔,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豫章郡五姓中就有熊、罗二姓,一直到宋、明代,豫章罗氏都是大姓。湖南潇水支流有一条罗水,当系一支罗人南迁于此而得名。壮族语称田为罗,即山间田之意,说明罗人有一部分南迁至两广与骆越相融合,因而保留了很多以罗为名的地方。
罗子国遗民被楚文王徙至湖南省汨罗后,在那里定居过一段时期。后来,有一支又越过罗霄山脉到江西。据说罗霄山脉的得名也与罗子国后裔有关,《罗氏族谱》中留有汉代“罗霄”的名讳。
再后来,有一支罗氏复从江西西经湖南辗转迁到贵州,形成罗甸国和罗番。元时设罗博县,后改为罗甸县。
贵州是一个五方杂处、多民族杂居的省城,汉族人口占大多数,布依族次之,苗族人口居贵阳第三位。除此之外,还有侗族、彝族、白族、傣族、壮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土家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罗氏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二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二百三十六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77%左右。
因为罗姓还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因此彝族、土家族、苗族、瑶族、布衣族、仡佬族、侗族、东乡族、拉祜族、京族、哈尼族、白族、回族、壮族、朝鲜族、羌族、布朗族、俄罗斯族、仫佬族、佤族、蒙古族、满族、鲜卑族等少数民族及台湾高山族中,均有罗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罗氏,世代相传至今。
在贵州少数民族中,罗姓也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罗氏迁入贵州东部、南部,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罗姓成为布依族的大姓。罗姓布依族人是出自春秋时期古罗子国后裔,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罗子国被楚武王熊赀强行迁到今湖南汨罗地区,国人便以原国名为姓氏,称罗氏。罗氏在汨罗地区那里定居了一段时间之后,其中一支越过罗霄山脉到达了江西地区。后来,这支罗子国族人又从江西辗转迁徙到广西地区,成为今天的布依族。唐朝时期,西原蛮首领就姓罗,当时的西原地区在今广西左、右江流域。
彝族出自贵州水西彝族,也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彝族罗氏,据文献《贵州府志》记载:贵州水西彝族“安氏,其先曰济火,本姓罗氏”。据今贵州彝族当地人说,其先为烈显族源的苏纳、义陇家支,后世子孙由于分迁五个不同的地区,而有了五个姓氏,其中有一支迁到大方城东瓜林而冠汉姓为罗氏。另外,又有彝族俄母氏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汉姓为罗氏。
土家族则出自贵州水西彝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楚武王熊通在周庄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灭罗国时,有一部分罗国人不愿臣服于楚国,便和卢国、庸国之遗民一起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阆中地区,成为“板楯蛮七姓”之一。板楣蛮为古代巴人的一支,因曾使用“虎皮衣楯”的武器而得名。东晋著名学者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载:汉高祖“复除民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在史籍《后汉书》中,也记载了板楯蛮因为汉高祖刘邦建国立有汗马功劳,而被免去租赋之事。
土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土族罗氏,源出古鲜卑吐谷浑部罗古尔氏,后逐渐成为土族,以地名称罗古尔·孔(种油菜籽的人)。罗古尔出产油菜籽,后来就成为“油菜地”的称谓。
出自明朝时期西南地区的苗族,属于汉族融入苗族化为氏。清雍正时期撰著的《云南通志》记载:“苗子有九种,黔省最多,正滇则宣威,镇雄亦有,多是花苗……多田、罗、陈、蔡四姓”;清乾隆时期撰著的《贵州通志》说:“西苗,在平越,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升平越防御千户所置,治所在今贵州福泉,及清平,所属有谢、马、何、罗、卢、雷等姓”。
这在清朝学者李宗防的《黔记》中也有相同的记载。
清朝学者刘人熙在《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中记录泸溪县的苗瑶族情况时说:“士人蟠林菁者,为吴、龙、廖、石、麻五大强族,外有彭、罗二姓亦强”;民国时期的学者刘锡藩在《岭表纪蛮》中,根据滇、黔省志记载,称西南部各地苗族的姓氏以“杨、韦、陈、罗、田”等十六姓为最多;当代学者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记载,苗族姓氏中以包括罗氏在内的二十一个大姓人数最多。显然,原本是汉族的罗氏族人在历史上融入了苗族,后成为苗族大姓罗氏一族。
瑶族,出自广西西部背篓瑶,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居住在广西西部一带的背篓瑶族人,认为密洛陀是他们的始祖女神。在他们中流传着这样的《创世歌》(《勒俄特依》):“密洛陀让他们走,密洛陀叫他们结婚。兰和罗成双,韦和蒙结对……”这就是背篓瑶兰、罗、韦、蒙四大姓的起源。据说,瑶族罗氏的始祖叫罗得元。在瑶族蒙姓中还有大蒙、小蒙的区别,据说大蒙的始祖生了七个儿子,分别姓蒙、兰、韦、罗、潘、袁、卢七姓,是瑶族罗氏的另一个来源。另外,瑶族勒的楼氏,汉姓也为罗氏。宋朝时期郴州有一位著名的黑风峒瑶首领罗世传,于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农历2月在桂阳黑风峒起兵反抗官府,不久即投降,宋朝廷授以承节郎。后罗世传再次起义,率领起义军经常于边境一带活动,还杀死了宋军的大将飞虎统制边宁,江西、湖南等地的官府闻讯皆惊恐不安。不久罗世传再次被朝廷招安。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农历2月,罗世传与兄罗世禄再次起事,到农历9月为部下所杀。
如今,瑶族罗氏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巴马、东兰、田东、都安、南丹县大瑶寨等地区。
京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京族原称“越族”,自称“安南”,其祖先是在四百多年前从越南所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漓尾、巫头、潭吉诸岛上的。今京族共有包括罗氏在内的三十一个姓氏,罗氏京族居住在漓尾。
拉祜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拉祜族人到清嘉庆年间开始出现姓氏,但当时只有李、石、张三姓。后采,由于拉祜族与汉族和临近民族的交往日渐频繁,他们的姓也增加了,如今拉祜族中有包括罗氏在内的多个姓氏。
哈尼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明朝初期,云南临安知府赐给滇南土官李、赵、陈、钱等汉姓,是哈尼族使用汉姓的开始,后来在与汉族交往过程中,一些哈尼族人也开始使用汉姓了。如今哈尼族中使用的汉姓有包括罗氏在内的多种姓氏。
白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明、清两朝时期,云南兰州(今云南兰坪)白族土知州、土舍官在改土归流运动中,均流改为汉姓罗氏,世代相传至今。今白族中有许多罗氏族人。
罗古尔人以擅长种油菜而闻名于远近,故土族语言译成汉语,取罗古尔氏第一个字罗为自己的汉姓,世代相传至今。黎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据《明史》记载: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琼州属县生黎峒首罗显、许志广、陈宗等三十三人来朝”,说明在明朝时黎族中便有了罗氏。如今罗氏黎族人主要居住在海南省的乐东县。
罗姓不仅在南方少数民族中很多,而且还融入了西北和东北的少数民族。
有一种说法,“罗”姓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叱罗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方鲜卑族拓跋部落灭北凉建立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采取汉化政策,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叱罗氏改姓罗,在史籍《魏书》、《广韵》、《元和姓纂》、《姓解》、《通志》等文献中均有相同的记载,“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据史籍《文苑英华》记载:夫人讳某,恒州代郡太平县人。祖某,父协,周大将军,南阳郡公。按史籍《周书》中的记载:叱罗·协在唐建德三年(公元574年)被赐爵南阳郡公,那位长孙夫人罗氏,就是叱罗·协之女,代郡罗氏就是复姓叱罗氏所改。
出自唐朝时期西突厥阿史那部斛瑟罗可汗,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史籍《通志》、《古今姓氏书辩证》中,都记载有唐朝时“斛瑟罗氏,改为罗氏”的记载。在斛瑟罗的后裔子孙中,后逐渐汉化者,取先祖名字为罗氏,这就是西域罗氏的由来。
在中国东北,更有一种说法,“罗”姓源于蒙古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或汉化为氏。在隋朝、唐朝、明朝这三个朝代中,均有帝王对有功或归附的臣子赐以罗氏,其子孙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罗姓,也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稗类钞》中记载:
满族波罗军氏,亦称博尔津氏,满语为Borj1n Hala,汉义“波浪”,满族姓氏,世居阿布海克勒伦(今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所冠汉姓待考。
满族博和罗氏,满语为Boholo Hala,世居萨哈禄(今黑龙江沿岸),所冠汉姓罗氏。
满族郭尔罗氏,亦称郭啰啰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以地为氏,满语为Gorolo
Hala,汉义“钩、躬身、放纵”,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马察(今吉林浑江)等地,所冠汉姓为罗氏、郭氏、高氏、国氏。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满族鄂木绰氏,满语为Emuco Hala,亦称鄂穆绰氏,瓦尔喀女真,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佛讷赫村(今黑龙江宁安)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罗氏、鄂氏。
满族罗察氏,源出清康熙年间俄罗斯战俘内附入满洲八旗者,讹为鄂温克姓氏,以族为氏,满语为Loca Hala,定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罗氏等。
满族罗佳氏,满语为L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西克屯(今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西克林,为萨满聚居的地方)等地。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后多冠汉姓为罗氏。
满族罗岳氏,满语为Loyo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罗氏等。
满族萨克达氏,原称巴雅拉氏,后以地为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 处)、叶赫(今吉林梨树)、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东浑河畔)、黑龙江等地,所冠汉姓为多为罗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等。
满族觉罗禅氏,出自清朝宗室与人私生子的专称姓氏,不得入皇家玉牒,皆被赐姓为觉罗禅氏,满语为Giolocan Hala,以明确其族皆非正支,后有冠汉姓为罗氏者。
据考证, 历史上罗姓的分布与迁徙,在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后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秦汉时,罗姓已经播迁到江西南昌地区,一直到宋朝,罗姓在江西发展很繁荣,为江西的大姓。随后罗姓从湖南和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罗姓已经分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清初罗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罗姓大约有34万人,排在全国第52位。江西为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38.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占罗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河南、福建、山西、广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国形成了以赣皖湘、四川为中心的两个罗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罗姓大约有70万人,为明朝第24位姓氏。
在宋元明600年间,罗姓在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
当代罗姓的人口已达1000多万,为全国前20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罗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罗姓总人口的17%,为罗姓第一大省。
罗姓在云贵、川渝大部、粤桂、湘赣大部、福建西端,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1.4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3%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居住了大约63%的罗姓人群。
罗姓在海南、台湾、闽浙大部、湘赣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东南角、陕宁南部、甘肃、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龙江西北角,分布比例在0.48%一1.4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6%,居住了大约23%的罗姓人群。
值得一说的是,有一支罗人从滇东、滇南迁入湄公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后来并吞了暹国,便合称“暹罗”,即今泰国的主体,成为泰族的一部分。
中国历史上的罗姓名人有罗姓始祖罗珠,称大农令,他是黄帝108世孙,寿91,葬南昌新建县大平乡西山大岭山。还有隋唐故事中的隋唐好汉罗成,罗春与罗松都是罗成的兄弟。唐代罗姓名人则有战将罗士信、军事家罗通、文学家罗隐和诗人罗邺;宋代则有理学家罗从彦、画家罗存、政治家罗点;罗贯中则是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今山西太原人。相传他一生作过“十七史”演义,现存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代表作《三国演义》(简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罗聘是清代著名画家,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其子罗允绍、罗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2013-10-19波特兰先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