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苏[032]
秋行亭林,远眺玉山,思顾炎武于求索之中。
顾炎武故居,现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占地60亩,建筑面积5450平方米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顾炎武卒于山西曲沃,由嗣子顾衍生,从弟顾岩扶柩回昆山千灯故里,葬于祖茔嗣父顾同吉、嗣母王贞孝之墓穴次位,墓前有碑,上刻“顾亭林先生暨配王硕人合墓”;周围有砖砌矮墙,嵌有清石碑各一块;墓南有明皇朝为旌表先生嗣母王氏的贞孝坊;墓后柳树四棵,四周松柏数十株。光绪二十一年(1894),新阳县知县万厉钧重修了坟墓。民国三年(1914),广东学者、孔教会主持人梁鼎芬专程来千墩瞻仰亭林墓及遗腹遗像,并出资委托先生十二世孙顾子玉等筹建亭林祠。1997年,昆山市政府拨款修复顾炎武故居。
顾炎武的一生,也确实是以“天下为己任”而奔波于大江南北,即令他在病中,还在呼吁“天生豪杰,必有所任。……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文集》卷三),充分表达了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情操。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顾炎武不仅重实用而不尚空谈,强调的是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他并不能视为正统的儒家学者,他的很多观念与儒家思想并不一致。他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自己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顾炎武“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1956年,顾炎武墓及祠堂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该墓及祠堂曾遭到破坏。1984年、1987年、2000年昆山市分别拨款进行重建和修葺。经过修缮后的顾炎武故居,包括顾炎武故居、亭林祠堂和墓及顾园三个区域,为千灯明清宅第之首。
顾炎武故居为整个宅第主体,朝东落西,为五进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自东而西依次为水墙门、门厅、清厅(轿厅)、明厅(正厅、楠木厅)、住宅楼,北侧有背弄连接灶房、读书楼和后花园,故居前与千年石板街相接,后与顾炎武墓地和顾园相连。该区域主要再现亭林先生居家生活、读书场景,各厅内陈列顾炎武先生塑像、手迹、著作、生平事迹和国内外对顾炎武先生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
亭林祠和亭林墓。落北朝南,东侧有门与顾炎武故居相通,西侧墙外为顾园。祠南向三间两厢一门楼,以三间相通作一大祭堂。两边墙上及外面走廊墙中嵌有砖石刻碑12块,记述顾炎武事略。其中一块有顾炎武所著《日知录》中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庭中盘槐、桂花各两株。现亭林墓露台均用花岗石砌造,石阶七级,围以石栏杆。
位于故居西南侧的顾园,占地30亩,与故居祠堂及墓均相通。是依史恢复修建的融湖光水色、历史人文为一体、具有江南私家园林风格的游览区。内曲水环绕,环水有致用阁、思宜园、颂桔轩、“归奇顾怪”(二石斋)、秀石虬松庄、秋山亭、三徐居、慈母阁、四柿亭等及碑廊等10个景点,各景点以诗文、字画、语录、塑像等形式寓意亭林先生的精神和生平。
顾炎武的诗多写国家民族兴亡大事,托物寄兴,吊古伤今,充满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表现了建立功业、恢复故国的热烈希望。
当清兵南下之际,他写了一系列的诗篇。在《感事》中,对南京拥立新主寄予莫大的希望:“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在《京口即事》中,述史可法督师扬州,把他比作“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在《秋山》中,历述江阴、昆山、嘉定等处抗清失败以及被屠杀劫掠的惨状:“一朝长平败,伏尸扁冈峦。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他赞扬那些壮烈殉国的“归元贤大夫”和“断豆良家子”,而以“句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来鼓励当时东南人民抗敌救亡的决心。
杨廷枢、顾咸正、陈子龙、何腾蛟等抗清不屈而死,炎武都有诗哀悼他们,表扬他们的民族气节。作者常常通过拟古、咏史、游览、即景等题材以抒写他的怀抱。例如《拟唐人五言八韵》六首,以申包胥、班定远、诸葛丞相、祖豫州等为题,或悲往事,或明素志,或寓不忘恢复之意,不是泛泛拟古之作。直到晚年还写了这样的小诗,表示他的志节:“海上雪深时,长空无一雁。平生李少卿,持酒来相劝”(《海上》)。
顾炎武是一个有非凡的抱负的人。他说:“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秋雨》)。而在《范文正公祠》诗中更说:“吾欲与公筹大事,到今忧乐恐无穷。”显然是指图谋恢复的计划。他始终抱着恢复故国的希望,绝不灰心:“但有少康生,即是天心在”,“犹看正朔存,未觉江山改”(《见隆武四年历》)。
康熙元年,顾炎武已五十岁了,还说“路远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五十初度》)。“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又酬傅处士》)。
直到康熙十二年,吴三桂举起反清旗帜,他在《哭归高士》诗中怀着悲喜交集的心情写道:“碧鸡竟长鸣,悲哉君不闻!”虽然他十分痛恨那些叛国投敌为虎作伥的汉奸。
顾炎武生于社会变乱民族危机严重的时代,由于他敢于正视现实问题,又坚持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历史内容,沉雄悲壮的艺术风格。他反对摹仿,而格调苍凉沉郁,往往接近杜甫,如《海上》、《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等。
顾炎武散文中的记叙文如《吴同初行状》写吴沆在昆山起义抗清,殉难而死,同时揭露清兵破城时大屠杀的罪恶。《书潘吴二子事》写清朝统治者借“明史”一案对江南文士进行血腥镇压,企图以此来消灭反清意识,潘柽章和吴炎便是其中的牺牲者。以上二篇表扬了他们的民族气节,朴素中具有感人力量。顾炎武的散文不事藻饰,一般都表现了纯朴自然之美。
据说,在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路北报国寺西院,也建有顾炎武故居。那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何绍基、张穆等人集资修建。有佛殿、享堂、碑亭等建筑。顾祠曾被八国联军轰毁,后张之洞改修昭忠祠,1921年王式通等重修。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今秋能到亭林重读顾炎武诗文,感慨已不同于儿时少年,也有别于青春流年之际。人已渐老,感概依旧,心绪却已变。昔日满腔热血,如今空留一声长叹也。面对这充满邪恶铜臭的世界,强者总是鱼肉弱者,贫者徒有双手却也无能果腹而生,富者会帮助穷者吗?痴言狂语,除了愚弄百姓,还有什么可言?
既然报国无力,便静下心来读一下顾炎武的诗作吧,权作心灵之释放,追随炎武而去罢。
摘抄顾炎武诗作几首欣赏消遣吧:
《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秋山二首》
其一
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
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
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
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
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
楚人固焚麇,庶几歆旧祀。
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
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其二
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
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
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
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
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
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
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
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
《古北口》
雾灵山上杂花生,山下流泉入塞声。
却恨不逢张少保,碛南犹筑受降城。
《塞下曲二首选一》
赵信城边雪化尘,纥干山下雀呼春。
即今三月莺花满,长作江南梦里人。
《路舍人客居太湖东山三十年,寄此代柬》
翡翠年深伴侣稀,清霜憔悴减毛衣。
自从一上南枝宿,更不回身向北飞!
《白下》
白下西风落叶侵,重来此地一登临。
清笳皓月秋依垒,野烧寒星夜出林。
万古河山应有主,频年戈甲苦相寻。
从教一掬新亭泪,江水平添十丈深。
《又酬傅处士次韵》
清切频吹越石笳,穷愁犹驾阮生车。
时当汉腊遗臣祭,义激韩雠旧相家。
陵阙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泪发春花。
相将便是天涯侣,不用虚乘犯斗槎。
《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
重寻荒径一冲泥,谷口墙东路不迷。
万里河山人落落,三秦兵甲雨凄凄。
松阴旧翠长浮院,菊芯初黄欲照畦。
自笑漂萍垂老客,独骑羸马上关西。
《酬朱监纪四辅》
十载江南事已非,与君辛苦各生归。
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
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
东京朱祜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微。
《赋得秋柳》
昔日金枝间白花,只今摇落向天涯。
条空不系长征马,叶少难藏觅宿鸦。
老去桓公重出塞,罢官陶令乍归家。
先皇玉座灵和殿,泪洒西风日又斜。
《过苏禄东王墓》
丰碑遥见炳奎题,尚忆先朝宠日殚。
世有国人供洒扫,每勤词客驻轮蹄。
九河水壮龙狐出,十二城荒向鹤栖。
下马一为郯子问,中原云鸟正凄迷。
《汾州祭吴炎潘柽章二节士》
露下空林百草残,临风有恸奠椒兰。
韭溪血化幽泉碧,蒿里魂归白日寒。
一代文章亡左马,千秋仁义在吴潘。
巫招虞殡俱零落,欲访遗书远道难。
《海上四首》
其一
长看白日下芜城,又见孤云海上生。
感慨河山追失计,艰难戎马发深情。
埋轮拗镞周千亩,蔓草枯杨汉二京。
今日大梁非旧国,夷门愁杀老侯嬴。
其二
满地关河一望哀,彻天烽火照胥台。
名王白门江东去,故国降幡海上来。
秦望云空阳鸟散,冶山天远朔风回。
楼船见说军容盛,左次犹虚授铖才。
其三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吊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
其四
南营乍浦北南沙,终古提封属汉家。
万里风烟通日本,一军旗鼓向天涯。
楼船已奉征蛮敕,博望空乘泛海槎。
愁绝王师看不到,寒涛东起日西斜。
《失题》
丰碑遥见炳奎题,尚忆先朝宠日殚。
世有国人供洒扫,每勤词客驻轮蹄。
九河水壮龙狐出,十二城荒向鹤栖。
下马一为郯子问,中原云鸟正凄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