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5年3月29日星期日

北京胡同文化的复活


北京城市空间和建筑的演变,经历了复杂的历程,有过辉煌,有过停滞,有过动荡,也有过发展。其中,令人好奇和关注的是北京胡同,那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
北京胡同与上海弄堂,是两种不同的建筑。胡同原为蒙古语,即小街巷。由于北京古时城建就有严格规划,所以胡同都比较直,星罗棋布,共有7000余条,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北京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公里;最短的一尺大街,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稍许胖点的人得屏住呼吸才能通过。
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几千条,他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 北京胡同,也带来了很特殊的胡同文化。
北京的胡同大多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发展。北京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宽度一般不过九米。他们串起来,就像一块豆腐,方方正正,不歪不斜。胡同里的建筑几乎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对称形式围在一起的建筑物。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是胡同。
别看这胡同从外表上看模样都差不多,但它们的特色却各不相同。在北京城西部有个胡同叫九道弯,原因是一个小小的胡同竟要拐九个弯。
有的胡同如果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那这条胡同就会以这个人的名字命名,比如石老娘胡同和王皮匠胡同。
还有的胡同是按照其形状命名的,像羊尾巴胡同和耳朵眼胡同。
北京胡同名听起来就这么生动形象。北京的胡同真是数也数不尽,有句俗话就是这么说的:“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
其实不少胡同里的一片砖、一片瓦,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据考证,中统元年(1260),蒙古兵攻破中都城池,宫阙遭到毁灭性破坏。忽必烈到燕京,目睹一片瓦砾残垣,遂放弃了在旧址建都的念头,将大都中心定在“金中都”之东北部。辽南京、金中都的中心即位于今宣武区之内,而三庙街一带是辽、金时最为繁华富庶的地方,其位置相当于今日之西单、王府井。
胡同建筑,也在此时多了起来。其中有条叫“三庙街”的胡同最为出名,据说它已经有900年的历史,早在唐朝就已经成型,辽、金时最为繁华。明朝因这里有紫金寺,故又名为紫金街。从清朝乾隆时期的地图看,此街被命名为“三庙街”。文革期间一度叫“立新街”,后又恢复三庙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三庙街是一条东西走向、长约三百米、宽约四至六米的大胡同。现在头庙尚存,二庙已改为民宅,三庙原址在三庙街今23号,毁于上个世纪40年代。历时百年,看过数朝天子数朝臣,历经兴衰荣辱,盛极而衰,败极而兴。如今也只是一条毫不起眼的小街罢了。
    在北京游历时,我少不了去逛胡同。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搏,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当我看惯了北京城的高楼大厦后,总想钻胡同,去看看北京下层人的真实生活状况。胡同,不仅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同时也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
    北京胡同一般都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买斤鸡蛋,都很方便。胡同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喧闹,有的是亲切融洽的邻里关系。这与上海弄堂生活有几分相似。
阡儿胡同,位于前门饭店旁边。我每次下榻前门饭店,都会不自不觉地去阡儿胡同走一圈。老北京的生活气息,仍在这胡同的角落里留存着,表面看去,除多了些停在胡同里的车辆外,几乎没什么变化。
但我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也许就会看不到这阡儿胡同了。
北京的胡同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正在逐步消失,但有趣的是北京胡同文化却在悄悄的复活。城市空间和建筑是复杂的,城市经历了反复的转型,但文化底蕴决定了建筑内涵的变与不变。

2013-1-1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