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次到北京,都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目光投注到那一望无际的白杨树。白杨树是一种落叶乔木,高达15~30米,枝圆棒状,基部粗糙,树皮呈灰白色,并不漂亮,只是一种很普通的树。但是,白杨树生存能力极强,大路边,田埂旁,只要有黄土的地方,就有白杨树的存在。茅盾先生的一篇《白杨礼赞》,曾使我对白杨树肃然起敬,至今未改对白杨树精神的崇拜。然而这一次到北京,却使我的目光停留于筑在白杨树杈上的那些鸟巢上,据说那是乌鸦搭建的窝。
乌鸦与白杨树,黑与白的反差如此强烈,受礼赞的白杨树与受诅咒的乌鸦,又如何会结为一体?
乌鸦是雀形目鸦科数种黑色鸟类的俗称。为雀形目鸟类中个体最大的,体长400~490毫米;羽毛大多黑色或黑白两色,黑羽具紫蓝色金属光泽;翅远长于尾;嘴、腿及脚纯黑色。乌鸦共36种,分布几乎遍及全球。在中国就有7种,大多为留鸟。
在古代巫书的记载中,乌鸦和黑猫一样,常常是死亡、恐惧和厄运的代名词,乌鸦的啼叫被看作是凶兆、不祥之兆,人们认为乌鸦的叫唤,会带走人的性命、抽走人的灵魂,因此乌鸦被人们所讨厌,认为是大不祥之鸟。有人不喜欢乌鸦,早上出门的时候,要是第一眼看到喜鹊,就浑身高兴;要是第一眼看到乌鸦,尤其第一耳听到乌鸦叫唤,就担心不吉利。要是有人说些担忧的话,就又会被讽为“乌鸦嘴”。
与中国一样,乌鸦在国际上也有消极形象。在古希腊神话中,传说太阳神阿波罗与格露丝相恋,派圣鸟去监视格露丝的操守。一天,圣鸟看到格露丝与其他男子往来,以为她与其他男子有染,就回来向阿波罗报告,阿波罗一怒之下射杀了格露丝。而后证实格露丝并未和其他男子私通,阿波罗又怒贬圣鸟,令其洁白的羽毛变成黑色,这便是乌鸦的由来,乌鸦由此背上了欺骗的恶名。在英语中eat crow……即意为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然而,乌鸦似乎不会在乎这种评价。因为,乌鸦是世界上最聪明的鸟。
传说,在一片树林里,一个设陷阱的猎人看到一只乌鸦翻转身体,躺在雪地上,脚爪朝天一动不动,它身边是一只死去的海狸的尸体。在树林里下陷阱的人认为,他看到的那只乌鸦正在装死,别的乌鸦一旦来到,会以为那只乌鸦是吃了中毒的海狸尸体才中毒身亡的,等到那些乌鸦们离开后,这只狡猾的乌鸦就能独享海狸尸体了。
又传说,一个生物学家费了尽九牛二虎之力爬上了悬崖上,试图接近一个乌鸦巢。这时有一对乌鸦夫妇站在悬崖顶端,正用嘴将小块的碎石往下拱。生物学家认为,那对乌鸦夫妇是用碎石攻击自己,保护自己的鸟巢。
还传说,在遥远的一座乡村小屋边,一只乌鸦不正常地呱呱大叫,木屋的主人被叫声警觉后,突然发现附近有一只掩藏许久的美洲虎,正准备向自己扑来。木屋的主人认为,乌鸦发现了躲藏的、居心叵测的美洲虎,因此大声叫着警告他。
以上传说故事中的三个人都以为自己很清楚乌鸦的意图,这些假设对于一般人来说,也似乎很合理。但是,如果是长期研究乌鸦的生物学家,就未必会接受这些表面上合理的说法,他们会提出更专业的解释。
在所有鸟类中,由于具有出色的智商,乌鸦是最喜欢“游戏”的鸟类,它们经常会反身躺在地上,脚爪朝天,这样做仅仅是为了娱乐自己而已。在自己的鸟巢可能被袭击的时候,它们会在自己站的地方用嘴狠啄,但是这样做不是警告或者威胁袭击者,只是表示愤怒而已。
乌鸦经常会以叫声引导大型哺乳动物去袭击那些它们自己无法战胜的猎物,这样做,只是为了让自己也能分一杯羹,因此那只呱呱大叫的乌鸦很有可能是在提醒美洲虎猎物的存在,而非对人类存有保护之心。
关于乌鸦的奇闻轶事实在太多,人们基本上都相信这种鸟非常聪明,但是所有故事都没能提供证据,支持乌鸦具有超乎寻常的智商。
不过,人们已经观察到乌鸦能完成很多复杂的举动,例如它们习惯将大块的、自己无法一次飞行携带的牛油或者羊脂分割成小块便于携带;它们在发现散落的饼干后,能用嘴将一块块饼干精确地垒在一起,然后一次叼走;如果看到地上有两个面包圈,它们能想办法处理一次带走,不留给其他鸟类机会;为了误导天敌,它们会制造一个假的储存食物的地方。
但是以上诸多相对复杂的行为,也不能说明乌鸦潜意识里具有类似人类的推理能力,能计划出两个行为方式,然后在其中选择一个较好的。
还有很多观察结果也不能说明乌鸦具有简单的学习本能,也就是通过死记硬背而学会某个特定的动作。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一个经过仔细设计的科学实验,最终证明乌鸦具有逻辑推理的能力,这种能力相对人类而言是简单的、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于一种鸟类而言,几乎可以说是伟大的。
那是发表于1943年的一个试验,设计人是当时德国柯尼斯堡动物学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奥托•克勒(OttoKoehler)。
在奥托·克勒研究所工作的库尔特·西曼研究鸟类计数能力,在一次实验中他给一只寒鸦看一张标有5个点的小卡片,根据乌鸦的学习和计数能力它应该正确数出5粒麦粒:将一排盖着盖儿的小盒子依次打开,把里面的麦粒啄出来,啄够5粒后离开。
这次实验中寒鸦在第一只盒子里找到一粒,第二只盒子里找到两粒,第三只盒子里又找到一粒。但是它数错了数目准备离开。
在西曼已经记录“错误”之后,寒鸦又回到了盒子跟前,整个重复了一遍实验过程:
它在第一个盒子里啄了一下——盒子已经空了,但是它做了啄的动作。在第二个盒子里空啄了两下,第三个盒子啄了一下,“好像在心里重新数了一遍”。之后打开了第四个盒子,这个盒子是空的。接下来它打开了第五个盒子并啄出了一粒。
这种现象西曼仅仅观察到了一次,之后再也没有在他的这只寒鸦身上发生过。
根据各个行为生物学家的无数次实验可以证实乌鸦是可以数数到7的,其他个别几种鸟类也可以。这足以证实这种鸟的智力。如果以同样的方法叫人计数:给你一些没有规律杂乱排列的点,禁止去数而是去看。可以肯定人类也只能准确的识别7以下的数目。
不过,过去几年的有关研究最终提供了一些确凿证据,证明乌鸦的确是非常智慧的动物,因为它们能利用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此外,研究者们还惊讶地发现,乌鸦能够辨别不同的个体,这种能力与人类的辨识能力十分相似,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人类就无法形成社会,最多只能形成类似昆虫那样的小群落。
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动物行为学专家路易斯·莱菲伯弗尔曾对鸟类进行IQ测验,排出各种鸟类的智商高低。莱菲伯弗尔主要从事智力及其在各物种中的进化过程研究,尤其对大脑的大小与智力之间的关系这一课题感兴趣。
据研究:乌鸦是人类以外具有第一流智商的动物,其综合智力大致与家犬的智力水平相当。这要求乌鸦要有比家犬复杂得多的脑细胞结构。特别令人惊异的是:乌鸦竟然在人类以外的动物界中具有独到的使用甚至制造工具,以达到目的的能力。即使人类的近亲灵长类的猿猴,也不过只能使用工具,如借助石块砸开坚果。乌鸦却能够根据容器的形状准确判断所需食物的位置和体积。“乌鸦喝水”的故事反映了其思维的巧妙。
莱菲伯弗尔的研究发现,世界上最聪明的鸟可能并非你我想象中的、可以学舌的鹦鹉,而是普普通通的乌鸦。
在乌鸦当中,智商最高的要属日本乌鸦。在日本一所大学附近的十字路口,经常有乌鸦等待红灯的到来。红灯亮时,乌鸦飞到地面上,把胡桃放到停在路上的车轮胎下。等交通指示灯变成绿灯,车子把胡桃辗碎,乌鸦们赶紧再次飞到地面上美餐。
但是仅仅一个例证,即使再具说服力,可能也不足以下结论。莱菲伯弗尔需要在世界各地,在各种物种间,寻找更多的例证。
乌鸦平时会想什么?动物不能向研究人员报告它们的思想,因此研究动物的精神状态总是困难重重。实际上,人类不知道其他动物在想些什么,也许永远不可能知道,甚至一些人不知道其他人在想些什么。然而,通过试验观察乌鸦行为能得出结论:乌鸦拥有某种智慧来引导它们的行为。拉绳取食的实验表明,乌鸦利用了逻辑推理;偷窃和反偷窃的策略表明,乌鸦会根据竞争者的实际情况——它们是否看到自己埋藏食物——来判断竞争者的行为。然后,它们将所有信息综合,决策应该采取哪种埋藏和取回食物的策略。
那么,聪明的乌鸦为什么选择高高的白杨树筑自己的窝呢?白杨树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种树,她不追逐雨水,不贪恋阳光,只要能够在哪怕板结的土地上,给一点水分,白杨树的一截枝条就会生根、抽芽。只要挪动一点杂草生存的空间,她就会把黄土地装点,撑起一片绿色。她不需要人去施肥,也不需要像娇嫩的草坪那样去浇灌,只要不挥刀斧去砍伐,给她一点宽松的环境,让她吸收自由的空气,她就会挺拔向上。白杨树耐严寒,在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白杨树又耐干旱、耐贫碱土,深根性的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根蘖强。抗风、抗病虫害能力也强。白杨树寿命可达90年以上。她从来不对生长的土地说“不”。也许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生存能力,造就了白杨树的性格,也使乌鸦懂得了在高高的白杨树杈上筑窝的安全感。
乌鸦的智慧还反映在它们善于学习。科学家们推测,乌鸦天生遗传了游戏行为,在游戏过程中积累经验,这是它们能学习的前提。后来,学习转化为有意识的分析能力,即使用逻辑推理的能力。对于充斥着竞争者和食肉动物、情况复杂、难以预测的群居环境而言,逻辑推理能力非常有用。这种能力还可以创造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乌鸦能把系在绳索上的食物拉上来。人们还不知道乌鸦的这种能力在人类以外的动物中有多么不同寻常。但科学家们怀疑,虽然这种能力在动物身上并不罕见,但一般局限于特定任务,因为动物所处环境不同,潜在的本能和学习倾向相去甚远。然而,与大部分其他动物相比,乌鸦的这种能力更加全面。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其他鸟类都不能像乌鸦那样游戏,也就无从接触如此变化多端的偶然因素,进而获得“智慧”。可能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乌鸦成为世界上自然分布最广泛的鸟类,它们与人类一样,足迹遍及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乌鸦在国外又被称为“清道大夫”,在中国俗称“老鸹”、“老鸦”。鸟鸦且飞且鸣,声音嘶哑。乌鸦主要在地上觅食,步态稳重。乌鸦为杂食性,吃谷物、浆果、昆虫、腐肉及其他鸟类的蛋。功大于过,属于益鸟。
乌鸦喜群栖,属于森林草原鸟类,栖于林缘或山崖,到旷野挖啄食物。乌鸦集群性强,一群可达几万只。除少数种类外,常结群营巢,并在秋冬季节混群游荡。乌鸦行为复杂,表现有较强的智力和社会性活动。乌鸦喜欢聚合的特点被用来当成贬义词,比如“乌合之众”,就用来比喻没有组织,没有训练,像群乌鸦似的暂时聚集的团伙。《后汉书·耿弇传》就说:“发突骑辚乌合之众,如推枯折腐耳。”
其实,乌鸦和喜鹊、灰喜鹊都是最抱团的鸟类,也是最擅长打群架的鸟类,面对任何可能的危险,他们都会互相呼应,快速聚集,为了共同的利益不顾个体的性命。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乌鸦与喜鹊的同源。乌鸦和喜鹊都属于鸦科动物,都常在人类身边生活,和麻雀相似,是“亲人鸟”。
人是社会动物,我们因为他人的活动才能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又又依靠他人才能生存,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我们的生活片刻也不能离开他人的活动。人活着就得吃饭、穿衣,却不能全靠自己去种植、收割、加工……因此我们的幸福快乐存在于我们与别人的关系中。
现在是有史以来最适合人际交往的一个时代。我们的社会,尤其是我们的经济,越来越离不开人们之间互相依赖和互相联系。换句话说,社会上的事务跟人的联系程度越来越大,我们也就越来越依赖于我们交往的那些人。
令我感慨的是,乌鸦也懂得集聚的作用和力量,而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远离集体或背叛朋友的人,却多不胜数。
乌鸦喜欢群栖,但也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乌鸦繁殖期的求偶炫耀比较复杂,并伴有杂技式的飞行。乌鸦终生一夫一妻,雌雄共同筑巢。巢呈盆状,以粗枝编成,枝条间用泥土加固,内壁衬以细枝、草茎、棉麻纤维、兽毛、羽毛等,有时垫一厚层马粪。每对配偶通常各自将巢筑于树的高枝上,产5或6个带深斑点的浅绿至黄绿色蛋。雌鸟孵卵,孵化期16~20天。雏鸟为晚成性,亲鸟饲喂1个月左右方能独立活动。野生乌鸦可活13年,豢养的寿命可达20年。
谁又能想到乌鸦会有如此严肃的婚姻观、家庭观?所以乌鸦又被称为“天堂鸟(bird-of-paradise,又名paradise crow)”。望着那些高筑于白杨树杈上的鸟巢,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白杨树虽然出身寒微,却不枝不蔓,扎根在贫瘠的土壤中,能做到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她的每一片嫩芽,每一片叶子都是努力向上的,而绝不会弯腰乞求,更没有媚俗的面孔。
寒风里的黑乌鸦,虽然没有亮艳的羽毛和嗓音,但他们依然透着灵气,高昂着头,集群迎着刀霜雪剑,共同飞翔在寒冷的黄土地。枝杈上的鸟巢收藏着他们的真爱柔情,远胜过那些荒淫无耻的贪官奸商、荡妇嫖客。
厚实的黄土地上,涌动着白杨树不朽的生命;
高耸的白杨树上,收藏着乌鸦巢永恒的爱情。
乌鸦不仅懂得爱情、珍惜爱情,而且懂得如何建立一个和睦的家庭。
中国历来是讲“以孝治天下”的,为了配合“孝体系”的传统,古人发明了“二十四孝图”,列举了不同类型的孝子的行为方式,供社会借鉴。乌鸦也被附会上了一个美好的传说,不管是大嘴乌鸦、小嘴乌鸦还是秃鼻乌鸦,都用来笼统地喻示“孝顺”。
《本草纲目·禽·慈鸟》中称:“此乌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因此乌鸦的“孝鸟”形象是几千年来一脉相传的。
在儒家的诸多经典和传讲中,总喜欢说乌鸦“反哺慈亲”。意思是,乌鸦是孝顺的典型,当他们的父母年纪大了,老了,病了,厌倦世事了,无法觅食的时候,小乌鸦、年轻的乌鸦、儿孙辈的乌鸦,不但会给父母寻找食物,而且会把食物给弄得很可口,像人类吐哺以养育子女一样。李密的《陈情表》之所以成为名文,与这一段很有关系:“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私人的尽孝,大于对朝廷的尽忠。
在中国古代,乌鸦也是经常入诗的。白居易的《慈乌夜啼》,就是讴歌乌鸦反哺,针砭世态,抨击人间不孝者: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乌鸦,还是一种灵性之鸟。
科学上说,太阳上有黑子和耀斑,而中国的古代人,把太阳称为“金乌”,一些古代画作,就画着太阳上面蹲着只乌鸦。古人认为太阳中有三足乌,月亮中有兔子,因此用“乌飞兔走”比喻日月的运行,时间的流逝;文人们形容太阳落山、月亮升起,也一定是“金乌西坠,玉兔东升”。
乌鸦还用来形容某个官职。最常见的是形容御史,御史府又被称为乌府,据说这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书·朱博传》:“是时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
我国的古琴曲中,有一曲至今被弹唱的,叫《乌夜啼》。唐代诗人张籍写有《乌夜啼引》,诗前有“引”说:“李勉《琴说》曰:《乌夜啼》者,何晏之女所造也。初,晏系狱,有二乌止于舍上。女曰:‘乌有喜声,父必免。’遂撰此操。”张籍的诗可以这样理解:“秦乌啼哑哑,夜啼长安吏人家。吏人得罪囚在狱,倾家卖产将自赎。少妇起听夜啼乌,知是官家有赦书。下床心喜不重寐,未明上堂贺舅姑。少妇语啼乌,汝啼慎勿虚,借汝庭树作高巢,年年不令伤尔雏。”何晏是三国魏的玄学家,李勉是唐代的高官、宗亲,据说也是音乐家、制琴大师。后代的注释者指出,《清商西曲》也有《乌夜啼》一诗,宋临川王所作,“与此义同而事异”。
在唐代以前,乌鸦就在中国民俗文化中被誉为是有吉祥和预言作用的神鸟,流传着“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常识传说。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传》:“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
古代史籍《淮南子》《左传》《史记》也均有名篇记载。
唐代以后,方有乌鸦主凶兆的学说出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乌鸣地上无好音。人临行,乌鸣而前行,多喜。此旧占所不载。”
乌鸦在中国各区域各民族中的文化形象,也是十分高尚的。
乌鸦是东北土著先民“满族”的民族预报神喜神和保护神,也为“萨满教”和大多数通古斯语系民族认可,流传着“乌鸦救祖”(清太祖)的传说。清代文献《满洲实录》也记载:布库裏雍顺数世后,“其子孙暴虐,部署遂叛,于六月间将鄂多理攻破,尽杀其阖族子孙,内有一幼儿名樊察,脱身走至旷野,后兵追之,会有一神鹊栖儿头上,追兵谓人首无鹊栖之理,疑为枯木遂回,于是樊察得出,遂隐其身以终焉。满洲后世子孙,俱以鹊为神,故不加害。”
清太宗曾专门在沈阳故宫清宁宫前设立“索伦杆”祭祀乌鸦,并在沈阳城西专辟一地喂饲乌鸦,不许伤害。见《东三省古迹逸闻》中载:“必于盛京宫殿之西偏隙地上撒粮以饲鸦,是时乌鸦群集,翔者,栖者,啄食者,梳羽者,振翼肃肃,飞鸣哑哑,数千百万,宫殿之屋顶楼头,几为之满。”清顺治帝入关后,亦在北京故宫内设立“索伦杆”保持了人类对乌鸦的最高规格的崇拜。
在中国西藏和四川一些地区,乌鸦也是作为一种神鸟来崇拜,无论是发掘的吐蕃文献还是西南地区的“悬棺”和“天葬”习俗,均证明这一点。
在中原地区的武当山道教宗祠,把乌鸦奉为“灵鸦”,并在山上建有乌鸦庙,“乌鸦接食”为武当八景之一,就是进山的游人,也要随身携带一些食品,散放给乌鸦来啄食。
乌鸦在国际上的形象也多为积极的,被英国王室视为宝贝。这是因为英国有一种传说:如果伦敦塔里所有的乌鸦离开的话,不列颠王国和伦敦塔将会崩溃(When ravens leave the Tower, the saying goes, the building and the
monarchy will fall.)。为了尊重古老的传说,现在的英国政府仍然负担开支,在塔内饲养乌鸦,相传只要塔内还有乌鸦,英洛兰就不会受到侵略,反之,国家将会遭受厄运。为了确保这些乌鸦不会全都离开伦敦塔,它们其实已被剪除部分的羽冀而失去飞行能力,但对他们的照料非常细心。
在北欧,乌鸦成为思想(Hugin)和记忆(Munin)的化身,传说众神之主奥丁一只眼睛睁开就可以观察到全世界,所以另一只眼睛永远关闭。当他睁开的眼睛被宇宙遮挡看不见的时候,就派站立他左右两肩的两只乌鸦去巡视天下。因此众神之主奥丁对天下的事情无所不知。
在北美加拿大的温哥华地区,流传一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代,一场毁灭世界的洪水过后,游曳在海滩的一只乌鸦发现了一个大贝壳发出奇怪的声音,原来里面是当初的人类。乌鸦就指引他们来到陆地,但他们却全是男人。乌鸦又去海边找到一只巨大的石鳖,下面藏着的全是女人。乌鸦把他们领到了一起,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并给他们招来日月星辰,带来火种、三文鱼和杉木,教会他们捕猎和耕作,引导人类一天天的进化和发展。
在古东亚的渔猎地区,乌鸦也被当作神鸟来崇拜。日本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等文献记载:神武天皇东征到熊野,在熊野山被敌军围困。天神派“八咫鸟”为其引路突围。后来日本国内建立了3000多家熊野神社祭拜乌鸦,影响至今。
离开长城饭店,准备搭机返回上海途中,见到了很多高耸的白杨树,就举起了手中的相机拍摄,无意中发现了很多乌鸦鸟巢,也随手拍了下来。
回到上海后原想再写一篇感怀白杨树的小文章,不料在查找资料时,却被乌鸦的个性所折服了。筑在白杨树杈上的乌鸦鸟巢,实际上筑的是一种幸福,一种有家、有爱、有德、有智、有孝、有为的责任。乌鸦本是吉祥鸟,智慧、灵性、崇爱、行孝、集群。想到乌鸦的这些品德,不知不觉中为人类中的那些愚蠢、懒惰、滥淫、叛逆、离群之恶习扼腕叹息,于是停不下敲击键盘的十指了,文章显得庸长,主题又是乌鸦,不过却也是自己的心迹划痕,反正是写给自己作警示的,就此搁笔吧。
2011-1-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