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5年3月27日星期五

上古祭祀与京都社禝




    位于京都市中心紫禁城南面的天安门西侧,有一座中山公园,这个公园与故宫仅一墙之隔,原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与天安门西侧的太庙(即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一起沿袭了周代以来的“左祖右社”礼制建造。
   “左祖右社”是指宫殿的左边(东)是祖庙,右边(西)是社禝,祖庙建在东边,社稷坛建在西边,左右对称。这也是中国封建礼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即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
    紫禁城左前方设祖庙,这祖庙是帝王祭拜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紫禁城右前方设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在中国词语解释中,“社”为土地,如“人民公社”就是“代表人民的国家公有土地”;“稷”就是稷米,又称粢,是中国古代一种粮食作物,为粟或黍属。稷与黍,属同一类的两个品种。质粘的是黍,可以用来酿酒;不粘的是稷,稷可以作为饭食。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我们不时所说的“社稷”,那是指国家。
京都社稷坛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为万寿兴国寺。1421年(永乐19年)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封建礼制,改建为社稷坛。
原始信仰习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传承和流行,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点。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术、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习俗,不但在人们的信仰活动中,集中地表现出来,而且贯穿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左传》记载:社稷二祀,……自夏以上祀之。《汉书·郊祀志》也记载:“郊祀社稷,所从来尚矣。”可见, 对土地神和谷神的祭祀,早在不可确知的上古时代就很流行了。其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的信仰习俗,据《礼记·月令》的记载,一年中除十一、十二月外,十个月都有:祈谷”、“命民社”、“祈来年”等固定的祭祀农业诸神的活动,实际上,许多农事节日就是由此形成的。
此类农事信仰习俗,在中国后世堪称长盛不衰,时至今日也远没有绝迹。就猎、牧、渔、林、交通、运输、贸易等行业及各项手工业而言,举行某些巫术性仪式,祭祀有关的神灵,恪守一定的禁忌等,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其实那些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巫术、祭祀仪式,都能算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吗?只有鬼才知道。再看看人们日常生活中渗透的信仰习俗,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如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春祈、秋报、求雨、禳灾,都是用占卜来预测气候和年成,以及围绕农事而形成一系列的禁忌等,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传统习俗。当科学已经告诉我们有关气侯、土壤、阳光、水份和种植等知识后,以求祈和占卜等祭祀方式去祈祷平安和风调雨顺的民间习俗,为何不消而长呢?是可信,还是炒作? 从中国的传统节日看,也大多源于上古祭祀,尽管不少节日在后世的演变中,或融合成多重内容的综合节日,或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但祭祀的内容仍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除各种岁时农事节俗外,还要分别祭祀青帝句芒、赤帝祝融、白帝蓐收、黑帝玄冥;中元节、冬至、除夕,都有祭祀祖先的仪式。
在古代中国,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水平还不高,产生了原始信仰习俗,可以理解。比如人为什么时候会生老病死?因此就会有另一些人去对此作出解释,神汉巫婆的出现,就将这些在传承中的习俗,始终表现出浓重的神秘性,让人们觉得这些习俗是那样的令人不可捉摸。一些为了效忠皇帝而谋取私利的人,便将自然万物的一切全归于上天,而皇帝则是代表上天才来到世界掌管天下的,为封建统治者有了一个主宰百姓的理由。于是皇帝有了权势,也有了代表天意的名份,就可“正名”胡作非为,鱼肉百姓。
物极必反,皇帝们总会死在自己的暴虐之下,周王朝的覆灭就是一个例子。孔子就是在这个时候跳了出来,竭尽全力地提出“克已复礼”,提出了一整套旨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儒家文化,至今有人仍将其视为中国国学。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中国社会主义理论难道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吗?在神秘莫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倡导的礼制,只能带给民众对专制产生恐惧、对皇上必须敬畏,人的等级划分都是天定,导致了更多中国人的盲目信从的民俗行为。所有的两极分化原因,不是独裁政权造成的,而都是源自于命运,是天命决定了我们的人生。为了让更多的人相信这一点,皇权政客和文化流氓就会全力去拨高“君权神授”的思想,京都社稷坛的建筑文化意识,体现的就是这种愚民思想。
当我们走进京都皇家社稷坛门,眼前便是一条绿色的林荫道,周围遍栽果树。公园的主体建筑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集权思想。毫无疑问,所谓的社稷活动,已不单纯地是为了祭土地和祭粮食,以土、木、火、金、水五行为象征,代表着万物之本,而是象征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和统一。
坛台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称“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顾名思义,这“社主”就是“地主”之意,后来石柱半埋土中,之后又全埋,打倒了地主阶级后的那些年,“地主”石被移去,不见了踪影。
社稷坛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墙,东蓝、南红、西白、北黑,四面各立汉白玉棂星门一座,显得格外威严肃穆。皇帝已把“社稷”看作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并自认为受命于天,为了祈祷丰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会来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师、献俘、旱涝灾害等,也要到此祈祷举行仪式。
社稷坛之北建有“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那是一座宏大的木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白石台基,无天花板。
社稷坛之东,环境清静,称长青园,园内叠假山、搭花棚、筑花坛、置盆景。在松柏苍翠,杉竹相映中,点缀着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等景点。
社稷坛之西的唐花坞是培育各种名贵花木的温室花房,一年四季万紫千红,春意盎然。著名的“兰亭碑亭”与“兰亭八柱”,原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是19l7年迁来的。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立在中间的石碑上刻有“兰亭修禊曲水流觞图”和乾隆帝所写的有关“兰亭”的诗作,八根石柱上分别刻着历代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帖,是珍贵的石刻文物。这里还有1915年从清代礼部衙门移来的习礼亭,原建于鸿胪寺内,是各地初入京的文武官员和外国使臣朝谒皇帝习礼之地。
社稷坛还有迎晖亨、兰室、水榭、四宜轩、春明馆、绘影楼等建筑,坛外西南面,则建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附属建筑。
    这个曾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在1914年时辟为中央公园。1925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曾停放在园内的拜殿。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出面,又将社稷坛改名为中山堂。堂后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的铁戟,故称戟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铁戟全部掠走。
1937年日本占领北平后,中山公园改为北平公园,10月后又改成中央公园。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恢复中山公园的名称,沿用至今。现中山公园被中国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都社稷坛的社稷活动也许没有了,在严寒的北京冬天里,近处还不时传来唱红歌的乐曲声。这不能说明什么,也改变不了什么。中国强大了,富裕的是国家。国家用了最巨大的经费,以保护文化古迹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名义,修建、改建、重建、新建了历朝历代的宫阙、庙观,这是中国历史朝代中任何一个帝皇都做不到的事。这是保护?商业炒作?政治需要?民族自豪?中国民间有各种信仰,信仰自由,确实放开了,但有一个前提,无论你是信仰何种教派,你心中的神之上,还有一个位居他之上的神存在,他代表了社稷,只有他才是为我们在谋幸福,紧密团结在这神化了的神周围,才会得到保护,否则就得受到惩罚。
当然,中国人很乖巧、中庸,即使跨入了高度文明、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思想却仍可以停留在上古时代,相信命运是天定的,相信最原始的社稷活动才是最民族的,民族的希望不是在奋斗之中,而是去梦中祈求。因此,中国人在21世纪,依然能够传承封建的上古祭祀社稷活动,在社火中起舞,在起舞中去做中国梦。
2013-1-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