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苏[036]
曾经游历过昆山,甚至记不得去了几次,唯一的感受是读不懂这里的巴城蟹文化。
应友人之邀,在国庆长假原本想多住几日,恰逢秋雨缠绵,即又匆匆离去了。虽在昆山小住几日,却对昆山之文化建设彼有几分微词,实在是说不清道不明自己何以会有如此之感慨。
昆山处江苏省东南部、上海与苏州之间。北至东北与常熟、太仓两市相连,南至东南与上海嘉定、青浦两区接壤,西与吴江、苏州交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33公里 ,南北48公里 ,总面积921.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占23.1%。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 16.5℃ ; 年降水量1447毫米 ,年日照时间1697小时,全年无霜期239天。
说起昆山,上海人并不陌生,因为上海人都爱吃食巴城的阳澄湖大闸蟹。
阳澄湖的大闸蟹可算是昆山一绝,很多名人、商人、官人、达人往往为了吃到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才会特地到昆山一游。当地人有种说法,农历九月吃雌蟹为最好,而在十月吃雄蟹则最好。这是因为九月雌蟹蟹兜里有丰满结实的蟹黄,其味特别鲜美;十月雄蟹蟹兜里的油膏厚实而肥,入口即化,是高蛋白的美味食品。吃大闸蟹极为讲究,光是吃蟹的工具就有十余个,无论是吃蟹背也好,吃蟹脚也好,吃蟹钳也好,总之是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妙处。当然,到昆山阳澄湖去吃大闸蟹,确实别有一番滋味。在这里吃蟹,周围是湖光山色,碧波婉转,蟹的清香甘甜由舌至心次递铺散开来。这样品出的蟹味自然鲜美无比。如若单单吃蟹未免太单调了一些,也辜负了昆山这个好地方。更上乘的品蟹之法,就是一边品阳澄湖之蟹,一边赏湖色美景,一边听昆曲小调。然而,尽管如此,也未必会让游人多了解一些蟹文化知识,只是个“吃”字便了结了。
传说,早在远古时这里曾是蟹多为患,水堤时常遭到蟹之横行而受破坏。为了根治蟹祸,大禹就派水官巴解前往治理。巴解面对横行霸道的蟹群束手无策,一怒之下便命人将逮住的蟹投入火中,不料,那些被火燎的蟹居然香味扑鼻。巴解食蟹,其味鲜美。一传十,十传百,捕蟹、食蟹,风行千年。巴解原来是食蟹第一人,“蟹”字也由“解”与“虫”上下组合,产生了一个新汉字。“蟹”即“巴解”所征服之“虫”也。渐次,捕蟹者多,养蟹者也涌之,此地渐为城,故又称“巴城”。
巴城,原本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是一个风光旖旎、物产丰厚和文化沉淀深沉的中心。具有2500余年汗青的江苏昆山巴城镇水天一色,五湖相连,密布成片,众湖相拥的水乡泽国。正因为这里构成了特有的江南水乡地貌特征和天色前提,所以,这里以盛产大闸蟹而远近有名,被称为大闸蟹的故乡。巴城的大闸蟹,因其肉质鲜美而慕名远来的食客接踵而至,还远销国内外。2005年,巴城取得了国度农业部定名的“中国阳澄湖蟹故乡”称号。
昆山之行,咀嚼了巴城的蟹文化厚味。
巴城镇在阳澄湖畔,镇区内还有巴城湖、傀儡湖、鳗鲤湖、雉城湖。巴城近挹湖光,远拱山色,正如费孝通先后为巴城题词所说,是名副其实的“阳澄湖畔的明珠”。
巴城由原先巴城、正仪、石牌三个集镇合并而成。共有157平方公里,6万3千人。集镇沿河而筑,青砖黛瓦,民丰物阜,呈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特色。清人吴银帆作《渡巴城湖》诗云:“一棹扁舟入,波光浸碧虚。日华随浪涌,雁影带云飞。蟹市沿村远,鱼庄绕岸依。巴王遗迹在,指点总依稀。”
“蟹市”、“鱼庄”,足见当年渔业之盛。而“巴王”一句,则道出了巴城因其地有古巴城、巴王墓而得名的由来。另有画家顾本敬,登上昆山玉峰眺望,画成八幅图,其中一幅题为《巴城敲雨》,画面上春雨无际萧然而至,烟波浩渺的湖面,世外桃源般的临湖小镇,都笼罩在茫茫细雨中。
巴城自古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据考古发掘,绰墩山古文化遗址发现了6000年前的稻田,出土了碳化的粳稻谷粒。明清以来,这里大宗生产的是水稻、小麦、油菜,并在沼泽地种植席草,出产一种味甜汁多的黄金瓜“黄蜜罗”。《巴溪志》说:“水产鱼、鳖、虾、蟹之类,颇繁殖。上海商贩来巴,收储冰箱,专轮驰运,颇能获利。”
如今正仪街道设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水产交易市场。
阳澄湖著名的水产有“一蟹三鲜”:大闸蟹和清水虾、鳊鱼、螺蛳。每到秋日,海内外专程赶来巴城吃蟹、买蟹的有上百万人次!车水马龙,摩肩接踵,宾馆饭店,贵客盈门。
巴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绰墩山古文化遗址,有从马家浜——崧泽——良渚——马桥四个文化层的堆积,成为太湖流域原始文化的标尺,证明长江三角洲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
早在春秋末年的吴越争霸中,为防御越国和淮夷从海上入侵,吴国在阳澄湖东北筑十二个城堡,驻兵把守,巴城区域内就有两个:武城和雉城。
百戏之祖昆曲,2001年被联合国命名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产生于以昆山为中心的娄江流域,而巴城则是最早的发源地。
唐代宫廷艺人黄幡绰,被誉为中国十大戏剧家之一,死后葬在绰墩,《南词引正》认为昆山腔“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正仪界溪有元代诗人顾阿瑛的玉山草堂,草堂雅集当时称“诗社”,实际是文艺沙龙,顾阿瑛就是当时的“文联主席”,而顾坚始创的昆山腔,就在这里诞生。
巴城镇东澜漕里,明代中叶出了一位大戏曲家梁辰鱼,他创作的《浣纱记》传奇,将昆曲更推向了舞台,使昆剧登上中华民族戏曲的宝座。现在当地还留存着金粟庵、东亭等遗迹,供游人探幽访古。
昆山巴城不缺历史文化,缺的是对文化解读的人太少,到这里一游的人充其量是谈吃谈喝谈食蟹罢了。谁又在吃蟹时会谈及中国远古时的水利建设?又有多少人知道有关巴解的传说?
更令人惊诧的是:巴城的大闸蟹,学名叫“中华绒螯蟹”,其特征就是: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肉质鲜嫩,黄多油丰,而且个大蟹肥。
既然阳澄湖大闸蟹的学名为国定的“中华绒螯蟹”,为何不去打这个“中华牌”呢?“阳澄湖大闸蟹”体现的是地方品牌,或许能提升地区知名度,难道扯上个“中华牌”的“中华绒螯蟹”,会掉了巴城大闸蟹的身价吗?
有趣的是,这里的人喜欢将昆山视为“小上海”。也许历史的沉淀可以忘却,唯有追逐时尚的现代都市生活才不会落伍。
但愿时尚不会淹没历史,保留一些原汁原味,才会让人努力去读懂过去,读懂当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