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9月5日星期四

第三节 世上血脉延续最长的针鼹猬





中国人喜欢寻根问祖,自称是龙的传人,血脉中流淌着炎黄的血。可谁见到过龙?谁又能找到炎黄的基因?有趣的是中国人还喜欢写家谱族谱,当然记录的全是有姓有名的人物,重点是传播正能力,说好不说坏,这叫光宗耀祖。血统论也就应运而生,世袭制成了帝王权贵们的香火接力棒。
动物有世袭制吗?没有。兽性比人性要高尚些。
动物有血统论吗?没有。动物也是在进化中演变的。如单孔目是原兽亚纲现存的唯一代表,也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单孔目因消化、生殖和泌尿管道均通入泄殖腔,有一个共同的开口而得名。
单孔目成员为卵生,无齿而具有喙,无外耳,后肢有毒距(仅有的有毒的哺乳动物)。这些特征均更接近于鸟类而有别于其它哺乳动物。
单孔目成员也具有很多哺乳动物的特征,如体表被毛,哺乳,心脏四室,体温比较恒定,脑较大而发达,下颌为单块齿骨构成(此为区分哺乳动物和似哺乳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单孔目化石并不丰富,真正的单孔目化石仅能追溯到中新世,其起源尚不明朗,有人认为可能和摩根锥齿兽等早期原兽类相关,有人认为单孔目可能和现代的其它哺乳动物分别起源于不同的爬行动物祖先,二者独立演化,也有人认为新近的研究表明单孔目实际上可能和现代的其它哺乳动物关系并不是很远。
了解单孔目哺乳动物,可从针鼹猬说起。


针鼹猬外文名称echidna2000年奥运会的吉祥物是澳伊奇大利亚的3种动物造型:鸭嘴兽、针鼹猬和笑翠鸟,分别取名为“悉德”(Syd)、“米莉”(Millie)和“澳利”(Oily)
针鼹是单孔目、针鼹科动物,单孔目仅存的只剩下三种:鸭嘴兽、长喙和短喙的针鼹猬。单孔目在2亿1千万年前就从哺乳动物中独立成一支。可见其血脉传承之久远。
    针鼹体长约40-50厘米,除腹部外,全身具有尖硬的针刺,形似刺猬也能将身体卷缩成球。吻呈尖直的长管状,没有牙齿,鼻孔即开在吻端。舌头长而灵活,能伸缩富有粘性。唾液腺很发达,用粘满唾液的长舌舐食蚂蚁和昆虫。针鼹猬喜欢吃蚂蚁。食物以蚂蚁和白蚁为主,也吃一些蠕虫和昆虫幼虫。因此针鼹又称刺食蚁兽,身上即有毛又有棘刺,喙长,以白蚁等为食。
针鼹眼小,视力不佳,不具外耳壳,尾短。四肢较短,端部生有锐利长爪,前后肢各具五趾,爪尖锐,适于挖掘蚁巢。
针鼹能以惊人的速度掘土为穴把自身埋在土中。但只将身体的下部藏起来,上部却露在外面。


单孔目动物雌雄针鼹均有与有袋目动物相似的上耻骨与骨盆联接,可以附着更多的肌肉,有助于短的后腿能支撑身体,很有可能是爬行动物祖先留下来的祖征,另外,单孔目动物的站立姿势和举止等,也与爬行动物相似。
性针鼹子宫与阴道成对,没有愈合,发育不全;有卵壳腺,产具弹性卵壳的多黄卵;有乳腺,为特化的汗腺,位于腹部两侧的“乳腺区”,但没有乳头。雄性针鼹体外无阴囊,仅有一个小的阴茎位于泄殖腔内,阴茎顶部分叉,没有阴茎骨,睾丸永远在腹腔中。


针鼹虽为卵生的单孔类,却也有育儿袋,卵直接产到育儿袋中孵化,而孵化后幼兽继续在袋中生活一段时间。
雌性针鼹每次产1-2枚带有革质壳的卵,卵椭圆形,长15毫米,直径13毫米,卵壳较软,摸上去似粗羊皮纸。雌性针鼹把卵置于腹部的皮肤囊内孵化,该囊是在繁殖期临时生出的,由腰带伸出,以上耻骨(袋骨)支持之。
孵化期为28天,幼仔在发育很不完全的情况下孵出,在皮肤囊内舐食乳腺分泌的乳汁,继续完成发育。雌性针鼹把产下的卵送入腹部的育儿袋里经7-10天时间,孵化成长度仅有12毫米大小的幼仔,并留在育儿袋中,舔吃雌性针鼹毛上从乳腺流出的浓浓的浅黄色乳汁。
一般在6-8周后,雌性针鼹便把幼仔从育儿袋里掏出,藏到简单的穴窝中。此时,雌性针鼹的临时性育儿袋便会自然消失,到下次临产前再次形成。


针鼹科现存的有23种,即针鼹和两种原针鼹(长喙针鼹)。分别有长吻针鼹猬和短吻针鼹猬。数量:约30万。主要分布于大洋洲,新几内亚、印尼巴布亚岛。
在人类首次全球性抢救濒临灭绝动物计划中,英国伦敦动物学会凭着最新的动物物种分类表,依物种成员数量多寡,选列出100种“濒危物种”,并从其中挑出保育急迫性最高的10种,列为年度要全力抢救的“焦点物种”。其中就有长喙针鼹蝟。长吻针鼹现在仅分布于新几内亚岛,但是在更新世则可见于澳洲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长吻针鼹的体型几乎比短吻针鼹大一倍,是最大的单孔目成员,喙长而弯,身上的刺短而稀疏,毛发则比较多。
回放当今的人类社会,黑人、白人、黄种人之间,多了数不清的混血儿,即是同肤色的人种,血统也在发生变化。这是进化还是退化?无人讲得清楚。
唯一保持纯正血统的是针鼹猬。单孔目早在2亿1千万年前就从哺乳动物中独立为一支。相比较而言,人类大约只有30万年历史,但人类的血脉传承已无同族同种而言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