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9月5日星期四

第六十三章 人兽的等级观与血统论





人性与兽性究竟有什么不同?有各种解读。我认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最大的区别,并非人类会使用工具、特别高尚,而是人类社会组织与动物群体采用了不同的群聚生活方式。动物中有狮王、猴王,也有领头羊、领头雁,但动物的领导者是靠自身实力获取的,得到了其他本族动物的认可。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有血缘关系,但没有世袭制。强调血缘关系并采用世袭制的只是人类的创造发明。世袭制完全扭曲了人性善良的正面说,实际是人性之恶的集中体现。
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承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人类社会概念。其中可分为政治世袭和经济世袭两类。传承顺序以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最为常见。
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的早期,都曾出现过世袭制度的统治政权,其中多数为封建世袭制度。是古代爵位、官职的一种传承制度。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这种世袭的次数在理论上来讲是无限的,直到改朝换代或占据这个爵位或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而现代政治中,部分国家的公职人员也有出现世袭的情况,如议员。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使社会形成稳固的血缘家庭。世袭制概念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很容易被普遍群众接受。
先秦时代,爵位、封邑、官职都是以世袭的方式传袭,即封建制度。春秋战国时代,封建制度逐步瓦解。封邑转化为君主统治下的地方行政区——郡县。秦汉两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形成。而自汉朝开始,官职不许世袭。虽然现实中官职的授予多集中在现有的士族、官僚家族中,也留有某些世袭的痕迹,但是在法律上的由某个家族世代担任特定职务的制度被废除。可以说,从秦朝开始,除君主外,原则上再无世袭的官职。
从魏晋时代开始,爵位世袭被进一步区分为世袭罔替和世袭。前者的意思是世袭次数无限、而且承袭者承袭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后者的意思是世袭次数有限、而且每承袭一次,承袭者只能承袭较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低一级的爵位。与爵位相同的封邑虽存,但从实际占有土地,转变为占有经济利益。从宋朝开始,出现了爵位不能世袭的现象,类似于英国的终身贵族。
明朝皇族封爵均世袭罔替,公、侯、伯三等爵亦有可世袭者。
清朝世袭罔替的爵位主要为铁帽子王,其余爵位从世袭递降,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辅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世袭专政或称家族独裁,是以非法律认可的状态进行的世袭传承。现代政治环境下的世袭专政,与世袭君主制相比,由于不具备历史传统,极易受到挑战。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三任最高领导人由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三代世袭专政,为现今世界少有非君主制实行家族世袭三代的国家。新闻工作者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曾采访过部分脱北者。根据北朝鲜人民的真实生活一书中记录,血统论在北朝鲜十分盛行。如果父母的出生地并不在现今北朝鲜的境内,如出生在中国、韩国、日本,这些家庭会被视为对最高领袖不够忠心,受到额外的监视。他们及他们的子女的待遇与发展机会(例如升迁)会比出生在北朝鲜境内的人差。
血统论是一种主张以祖先长辈的血统和身份决定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发展方向的政治思想。这种思想在各个国家的封建社会和集权社会时期都存在过,从封建制度下的官员贵族世袭制即可看出。
1966729日,北京航空学院附属中学红卫兵贴出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横批“基本如此”。尽管最高领导也曾说过, “那种封建术语不能代表新的思想”。但并不遏制。812日,北京工业大学学生谭力夫与其他人合写大字报《从对联谈起》,为对联叫好。820日,谭力夫在其所在的北京工业大学的学生辩论会上,就如何对待工作组长篇发言,该发言迅速流传,震动全国。 “血统论”、“自来红”思想席卷中国。广大青少年瞬间变打成了“狗崽子”,家庭出身成了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所有人在填写各种表格时都必须写上“家庭出身”这一栏。“狗崽子”也统称为“可教育好子女”。19671月,遇罗克撰文《出身论》对血统论进行驳斥。但遇罗克蒙受了杀身之祸 。
在生物分类学中,种(拉丁语:Species)或称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生物分类法中最后一级,在属之下。较为笼统的概念,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相同,并能够交配繁殖出具生殖能力后代的相关生物群体。
物种的定义:常是指一类形态和遗传组成相似的生物群体,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之间在自然状态下能产生正常后代。
但也有其他方式的物种定义:
如形态学种(morphological species)是一群在外观上不同的生物,例如我们可以分辨出鸡和鸭,因为它们长着不同形状的喙,而且鸭子的足有蹼。
再如生物学种(biological species)或隔离种(insular species)概念,把物种定义为一组能够或潜在能够相互培育的生物。对于研究现存高等生物,如哺乳类、鱼类和鸟类的科学家来说,这不失为一种简洁的表达方式。它把互相配育在理论上的可能性和种群间基因流动的可能性区分开来。例如马和驴杂交是可行的,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然而它们仍然属于两个种。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在野生状态下,马和驴通常不会杂交。第二,因为它们结合产生的后代很少具有繁殖能力。定义生物学种的关键在于两个种群间没有显著的基因物质交流。
还有配偶识别种(Mate-recognition species)定义了一群能够把种群中的其它个体识别为潜在配偶的生物。  
系统发生种(Phylogenetic species)或者进化种或者达尔文种,是一组具有相同祖先的生物;在时间和空间上,这个世系与其它世系保持分离。在这样一组生物在的某个时候,其成员可能分道扬镳。当其不同越来越显著的时候,这两个种群就被认为是两个不同的种了。
事实上,科学界对于物种的定义约有二十多种。物种问题就是指生物学家针对物种定义的争议。
但在中国,生物学分类却是以政治来划分。如延用封建专制时代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流行说法,将贫富差别定位于天意。即使在今日,也会冒出个“红二代”、“官二代”、“富二代”的说法。
那么在邪恶的文革时期,为什么要将广大青少年说成是“狗崽子”?划分中国社会的等级,为何要以狗来说事?
物种的概念历史悠久。这之所以是最重要的分类阶元之一,有下面的原因:它是普通人区分不同生物的基础- 狗是一种,猫是另一种。科学家通常使用标准的双名制命名法(或三名制命名法)来指代生物。
但中国的政治家对社会群体也作了分类阶元,就衍生出“红二代”和“黑六类”两个物种,就不单单是对生物进行分类那么简单了。
“黑六类”又被骂为“狗崽子”,这确实与狗的习性有关。研究犬科动物的历史就会发现,犬科动物群体居然有等级制。人类对狗的要求则是“绝对忠诚”。对“狗崽子”就要严厉管教。
    研究人性和兽性的异同,研究人类社会的“血统论”和“世袭制”,不妨先从读懂狗的习性起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