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4年12月4日星期四

留住六朝古都完整印迹的南京博物馆


行走江苏[014]


 

南京市博物院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是一座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是南京市市立博物院,国家重点博物馆之一。

南京市博物院所处的朝天宫是江南地区建筑等级最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朝天宫之名,系明洪武十七年(1385)太祖朱元璋下诏亲赐,取“朝拜上天”之意。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占地面积约四万平方米

朝天宫的历史可以上溯到2500年前,春秋时期在今朝天宫后山已经出现了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冶城”。相传吴王夫差曾在此设冶铸剑,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冶铸作坊,并聚集了一定的固定人口,从而形成了原始城邑。后人遂称此山为“冶山”。

三国东吴时期,孙权在这里设置冶官,将冶山作为东吴制造铜铁器的重要场所。除制造兵器和用具外,据说也铸造铜钱。

东晋初年,司徒、丞相王导将冶山改建为自己的私人别墅。

据《六朝事迹编类》记载,当时冶山仍有冶坊开工,其时王导曾患重病,疾久不愈,方士戴洋进言:“君本命在申,而申地有冶,金火相铄(古代以地支配五行,申属金),于君不利”。因此,王导下令把冶坊迁至清凉山、石头城一带,他所患疾病居然不治而愈了。由于王导采取了保护环境的措施,使得冶山地区从此成为名副其实的风景胜地。


 

冶山西有卞公墓、卞公祠。卞壸为东晋名臣,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历阳(今安徽和县)镇将苏俊起兵攻打建康,卞壸率部抗击大败,父子二人同时遇难。 “苏俊之乱”平定后,朝廷将卞壸葬于冶山西侧。卞壸父子忠心报国,事迹感人,历朝历代对卞壸墓均曾加修葺,因卞壸祠之兴建早于朝天宫,故民间有“先有卞公祠,后有朝天宫”之说。

南朝刘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在冶山建立了“总明观”,这是古代南方最早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分设文、史、儒、道、阴阳五门学科,诏请有名望的学者二十人担任教职,成为一时文苑盛事。后来,文、史、儒、阴阳四门学科逐渐失传,而道家学派又渐与道教合流,在冶山上修建道观。从此冶山开始成为道教胜地,香火连绵不绝,流传千载。

盛唐时期,治山建有太极宫,李白、刘禹锡等大诗人曾先后至此登临。

宋代名为天庆观,苏轼、王安石、陆游等人也都曾游历此处。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战败被俘,在押往大都(北京)的途中,曾夜宿于此,留下了慷慨激昂的诗句。

元代名为玄妙观,后改为“大元兴永寿宫”。


 

明洪武十七年(1385)太祖朱元璋下诏改建,并赐名为“朝天宫”。明代的朝天宫既是皇室贵族焚香祈福的道场,同时也是春节、冬至、皇帝生日这三大节前文武百官演习朝拜天子礼仪的场所。

明代的朝天宫是当时南京最大、最著名的道观,占地面积300多亩,有各种殿堂房庑数百间,立体建筑有神君殿、三清正殿、大通明宝殿、万岁正殿等。大山门为东向,据载,大山门内有左右碑亭各一。其南碑为“奉敕重建朝天宫碑”,保存完整,现存朝天宫大成殿丹墀前,其北碑碑身已毁,仅存碑座赑屃。明末,朝天宫部分建筑毁于战火。

清代康熙、乾隆时期,随着江南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朝天宫也逐渐得到重修,规模甚大,宫观犹盛,连房栉比。康熙南巡时,曾为朝天宫题写匾额,曰:“欣然有得”。乾隆六下江南,曾先后五次登临游览朝提高,每次都题诗寄兴。如今刻有五首乾隆亲笔题诗的石碑,仍完整的立在朝天宫后山的御碑亭内,供游人观赏。

道光年间因朝天宫屡遭火灾,从风水家言,把朝天宫大山门由朝正东,改为偏向东南。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定都年间,把朝天宫改为制造和储存火药的“红粉衙”。

同治五年(1866)两江总督曾国藩,为了标榜儒家思想,粉饰太平,将后来的道观改为孔庙,并把原在成贤街的江宁府学迁至朝天宫。于是就形成了中为文庙,东为府学,西为卞公祠的格局。文庙面临云渎,正南端有照壁,东西与宫墙连成一体,照壁正面嵌有“万仞宫墙”四个砖刻大字,“万仞宫墙”语出《论语·子长篇》,颂扬孔子文章道德之高。宫墙内为泮池,是文庙的标志性建筑,宫墙东西两侧为砖雕牌坊,上刻“德配天地”、“道观古今”门额,系曾国藩所书。


 

南京市博物院广场北侧是“棂星门”,进门数十步,北为大成门,因门内陈放檠戟仪仗,有称戟门。戟门分左、中、右三门,中门为皇帝祭孔时出入的地方,亲王、郡王可走左、右两门,而一般官员只能走戟门两侧的“金声”“玉振”两小门。“大成”、“金声”、“玉振”之名,均出自《孟子·万章句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

过大成门向北,东西各有配殿,东殿旁有银杏一株,枝繁叶茂,主干需两人合抱,据载此树为清初所植(《云渎道桥小志》),至今已逾200春秋。

经过方形广场,北端为大成殿,大成殿是朝天宫的主体建筑,重檐歇山顶,五进七间,白石为台,纯黄琉璃覆顶,金碧辉煌,美轮美奂,曾供奉孔子“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牌位。 


 

大成殿后为崇圣殿,又名先贤祠。曾供奉孔门弟子及南京乡贤牌位。用庑殿顶,覆黄绿琉璃。崇圣殿后是冶山最高处,建有“敬一亭”,这是文庙标志性建筑。

亭东有飞云阁、飞霞阁,这组建筑明代已有其名,现存建筑在清代属江宁府学。飞云阁前即御碑亭,乾隆五次题诗的御碑就保存在这里。

朝天宫为典型的明清殿宇式建筑。其建筑格局、样式、营造技术等,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明清建筑的重要而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朝天宫一直是南京的重要名胜。明清之际,南京有“金陵四十八景”,其中“冶城西峙”就是指朝天宫。文人雅士书写朝天宫的诗文,延绵不断。

1957年,朝天宫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南京市博物馆所在地。

 


 

南京市博物院有十万件文物收藏,上溯远古,下迄民国,藏品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南京历史的见证。

在馆藏文物中,南京人头骨化石、青釉羽人纹盘口壶、青瓷莲花尊、王、谢家族墓志、青花萧何追韩信梅瓶、镶金托云龙纹玉带、渔翁戏荷琥珀杯等一批文物蜚声中外,是个历史时期的文物精粹的典型代表。


 

在藏品研究方面,已出版了《六朝风采》、《金与玉》、《南京市博物馆藏印选》、《明代冠服首饰》等,藏品介绍在《南京文物精华》、《南京文化志》、《南京文物志》、 《江苏省文物志》等书中都有一定的篇幅。

南京市博物院定位于展示古都南京历史文化上,根据馆藏文物的特点,结合历史文献,

馆院内现有基本陈列《六朝风采》,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展示六朝文物,反映六朝文化的专题陈列。《明都南京》陈列,集中展示了南京作为明代立国都城和当时的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辉煌成就。《南京六朝建康都城遗迹探寻》展览,介绍了建康都城考古的工作成果。

 

其中馆藏元明清瓷器展,汇聚了馆藏元、明、清三个时代的瓷器精品,分为“元瓷珍藏”、“明瓷集萃”、“清瓷雅韵”等三个单元,展示了各类瓷器精品160余件。除展示三个时代代表性瓷器实物外,还以展板形式汇集了大量不同时期官窑、民窑款识,为瓷器爱好者和收藏者提供了一个了解瓷器釉色、造型、款识等各方面知识,近距离欣赏瓷器之美的机会。

馆藏精品展展出包括“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青釉羽人纹釉下彩盘口壶”等国宝精品在内的文物精品20余件,是馆藏文物的精华所在。展厅内部设置,采用典型的江南多进穿堂式格局,将文物精品以1-2件为一组的形式,分别安排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使观众在欣赏文物时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南京城市史展展览利用馆藏文物和南京地方文献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分为从远古到秦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五个单元,全面表现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的南京历史与文化,重点展示了南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在陈列内容上突破文物展品的局限性,大量采用文献、照片、档案等历史资料;在陈列形式方面大胆尝试多种陈列语言和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复原场景和创作画等形式重现历史。展出文物1600余件。


 

金陵长干寺地宫出土文物展展览分佛光掠影、长干佛脉、盛世重光、庄严宝函、佛门七宝、袅袅佛香、虔心发愿、舍利圣物八个主题,展出文物30余件,其中包括七宝阿育王塔、金棺银椁、丝绸织品、水晶球、玛瑙杯、念珠、鎏金银凤、银鎏金莲花宝子香炉等。

朝天宫历史展分为“冶城春秋”、“朝天云阁”、“人文掌故”三个单元,分别介绍朝天宫的历史沿革、现状和历史上的掌故、诗文。此外,还将展示记载朝天宫历史的两座石碑。

此外,博物馆还引进国外的文物艺术品展览,展示异域优秀文化。馆藏文物也多次远涉重洋,在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展出。

南京市博物院担负着南京地区的地下遗址和古墓葬的考古发掘调查,文物的保护、藏品的征集与保管,以丰富的文物、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为基础,展示南京在中国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发展的轨迹,重点展示南京古都历史文化的成就。这些展览从不同角度凸现南京古都历史文化特色,可以领略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