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4年12月12日星期五

昆石、琼花和并蒂莲


行走江苏[034]  


 

闻说昆山有三宝:昆石、琼花、并蒂莲。

于是就信步去了亭林公园。但披上新装迎接国庆的亭林公园布置实在不敢苟同。那个设置在湖边的“亭林公园”之“标识”,被一圈细铁丝围绕着,就象圈了一条铁丝网。原意是禁游入内,那外景拍摄留下的画面又会怎么样?是纪念?还是无奈?为何不能设置一排盆花呢?

唯有将目光投向昆山三宝了。

 

 

 

昆石产于昆山市玉峰山,即马鞍山中。据说马鞍山所产之石与众不同,举世独夺,所以称为巧石,又名玲珑石。昆石开采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历来被视为艺术欣赏品。昆石天然多窍,色泽白如雪、黄似玉,晶莹剔透,形状无一相同。宋代以来屡有玉石爱好者邮书乞取昆石的记载。但能到此专程清玩昆玉的恐怕就没什么人了。其实,在马鞍山麓亭林公园东侧两个方亭内,陈列着的是目前最大的两座昆石,东亭内的名曰“春云出岫”,西亭内的名曰“秋水横波”,嶙峋冰清,体态飘逸。大概这就是昆玉的全部展示了。   

琼花是我国独有的古老珍稀花卉,在昆山亭林公园的琼花被誉为“昆山三宝”之一。其中最大的一棵花树,连理交枝,树冠周整,玉花繁盛,堪称今世“琼花之最”。每年花开盛期,也能天天吸引中外游客前来观赏。

琼花之名本是泛指开着美丽花朵的花卉。“琼花”亦写作“琼华”,古文中“华”即是“花”,而所谓琼者,即美玉也。后人将琼花的花语一般认为是 美丽,浪漫,完美的爱情。“琼花玉树”也源于令人心旷神怡的琼花,指雨雾凝结为冰层、冰柱、宛如玉树凌空、琼花烂漫,玲珑剔透,气象学家称之为雨凇、雾凇,有一副玉琢冰雕的景象。


 

琼花是我国的千古名花。宋朝的张问在《琼花赋》中描述它是:“俪靓容于茉莉,笑玫瑰于尘凡,惟水仙可并其幽闲,而江梅似同其清淑。”

文献记载唐朝就有琼花栽培。它以淡雅的风姿和独特的风韵,以及种种富有传奇浪漫色彩的传说和逸闻逸事,博得了世人的厚爱和文人墨客的不绝赞赏,被称为稀世的奇花异卉和“中国独特的仙花”。

其实,琼花之名称始于何时,至今尚未有确论,但至迟在北宋就这样称呼了。据北宋初著名官吏兼文人王禹偁所作的《后土庙琼花诗·序》:“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且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谓之琼花。因赋诗以状其异。” 可知琼花之名在王禹偁记叙之前已流传民间。继王禹偁之后,文人题咏越来越多,也越写越奇。

韩琦作诗赞:“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

刘敞诗云:“东方万木竞纷华,天下无双独此花。”

欧阳修也作诗赞曰:“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不但赞其美,还强调琼花是扬州独有。从此,琼花不但扬名于世,而且还和扬州古城的盛衰紧紧连在一起。

琼花在我国的栽培过程中,曾几经摧残,历尽悲欢离合,这恐怕是其它花卉所未遭遇过的。   

根据记载,汉代扬州城东曾有一株琼花,当时有人特为之建“琼花观”。宋朝欧阳修做扬州太守时,又在花旁建“无双亭”,以示天下无双。据宋朝周密撰的《齐东野语》记载,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曾从琼花观中将琼花移栽到开封,但后因逐渐枯萎而发回扬州。

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又把它移栽到杭州的皇官禁苑之中,谁知逾年而枯。不久,载还扬州,却又枯木复苏,人们皆称琼花是有情之物。可惜,这一代名花终于在元代初年枯萎死去。

据杜游在《琼花记》中载:宋高宗绍兴年同(11311162年),金兵南下侵略,扬州琼花也成了他们的掳掠目标,大棵的连根拔去,挖不尽的齐土铲平。可是过了一年,被铲的根旁,又生出了新芽,加上道士唐大宁的精心培养,终于慢慢恢复了原状。


令人惊叹的是,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也就是宋朝亡国的那一年,扬州琼花突然死去。是否这花也有情,而为大宋王朝的灭亡悲伤呢?

“天下无双”的扬州琼花,一旦香销玉殒,便成了“绝世之珍”了。   

20年后,也就是元至元三十三年,有个道士金丙瑞,以“聚八仙”补种在琼花观,后人称琼花者,实是“聚八仙”。由此可知,将聚八仙认作琼花,迄今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以后历经兵灾战乱,聚八仙也绝种了。从那以后,琼花观花亡观废,有名无实。

不过,即便如此,琼花在世人的心目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据载,有人在琼花香销玉殒之后,仍登上琼花观,寻觅古琼花的芳踪,感怀思旧:“何年创此琼花台,不见琼花此观开。千载名花应有尽,寻花还上旧花台。”


 

琼花是忍冬科落叶或半常绿灌木。半常绿灌木。枝广展,树冠呈球形。叶对生,卵形或椭圆形,边缘有细齿,背面疏生星状毛。花序周围是白色大型的不孕花,中部是可孕花。核果椭圆形,先红后果。花期4月。果期10-11月。一般45月间开花,花大如盘,洁白如玉,晶莹剔透。聚伞花序生于枝端,周边八朵为萼片发育成的不孕花,中间为双性小花。1011月果实鲜红,树种诱鸟。

据查,琼花原产于我国分布在四川、甘肃、江苏、河南,山东以南等地。江苏、浙江、湖北等地,为暖温带半阴性树种。琼花喜光,略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宜在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华北南部也可露地栽培,萌芽、萌蘖性强。常用种子繁殖,11月采种,堆放后熟,将种子洗净,用低温层积至翌春播种,覆土需略厚,上面再盖草。当年6月有一部分发芽出土,这时可揭草遮阳,留床2年可换床分栽,45年可供移栽用于庭园美化。琼花移栽容易成活,应在早春萌动前进行,以半阴环境为佳,成话后注意肥水管理。主枝易萌发徒长枝,扰乱树形,花后可适当修枝,夏季剪去徒长枝先端,以整株形,花后应施肥一次,以利生长。

据说琼花枝、叶、果均可入药,具有通经络、解毒止痒的疗效。

琼花为扬州市花,也是扬州人对琼花情有独钟。原物虽已不在,但扬州人把一种叫聚八仙的花视为琼花,当作市花精心培育呵护。如今,沿湖岸边洁白如玉的锦簇花团,便是“四海无同类”的扬州琼花——聚八仙花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扬州瘦西湖园林工人踏遍全市山林乡野,寻宝觅珍,终于在蜀岗重新发现“聚八仙”,并移栽湖园,精心培植,中国最独特的“仙花”,终于重新开放了。

有趣的是琼花早已不复存在,现今所称的琼花只是“聚八仙”而已,还是扬州瘦西湖园林工人踏遍全市山林乡野,在几十年前发现的改良品种。但有专家却又说琼花的寿命较长,扬州大明寺内就有一株清朝康熙年间种植的琼花,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如今依然繁茂,风姿如故,风韵仍不减当年。琼花只是“聚八仙”?笑也。

也许琼花的美,是一种独具风韵的美。它不以花色鲜艳迷人,不以浓香醉人,每到春夏之交,自然界一片姹紫嫣红,琼花却花开洁白如玉,风姿绰约,格外清秀淡雅;而每当秋风萧瑟,群芳落英缤纷,凋零衰败之际,琼花展示的却是绿叶红果的迷人秋色。其叶、其果,红绿相映,分外鲜艳,经久不凋,给萧瑟的秋色点染了艳丽的色彩和欢快的气氛。琼花枝条广展,树冠呈球形,树姿优美,树形潇洒别致。   

然,琼花的美已变异为“聚八仙”之美了:它有与众不同的花型。其花大如玉盆,由八朵五瓣大花围成一周,环绕着中间那颗白色的珍珠似的小花(尚未开放的两性小花),簇拥着一团蝴蝶似的花蕊,微风吹拂之下,轻轻摇曳,宛若蝴蝶戏珠;又似八仙起舞,仙姿绰约,引人入胜。“聚八仙”又因其树可高达数丈,洁白的朵朵玉花缀满枝丫,好似隆冬瑞雪覆盖,流光溢彩,璀璨晶莹,香味清馨,令人为之神往。

琼花的美,在于它那颇富传奇色彩的迷人传说。相传琼花是扬州独有、他乡无双的名贵花木,连隋炀帝也不远千里,大征民工修凿运河,一心要到扬州来观赏琼花。但当运河开成,隋炀帝坐龙船抵达扬州之前,琼花却被一阵冰雹摧毁了。接着爆发了各地的农民起义;隋政权崩溃,隋炀帝死于扬州。因而有“花死隋官灭,看花真无谓”的说法。隋炀帝是否真到扬州看琼花,虽不见正史,但典出《隋唐演义》第四十七回:“看琼花乐尽隋终,殉死节香销烈见。”在这里,琼花已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种名花,而是已被人格化了的有情之物。 

世人因此视琼花为稀世奇花异草,视为人间少有,天上仙花落人间的仙葩,并把能够到扬州一睹琼花芳姿引为人生快事。在扬州历史上出现的“三春爱赏时,车马喧如市”的赏花盛况,即是这一反映。

传说,扬州孩子落入怪兽麻胡子血盆大口。瘦西湖小水神五泉奋起抗争,却被毒瞎双眼。在可爱的小鸟帮助下,他找到银河之畔琼花仙子,重见光明。 琼花不忍扬州大地万木枯黄、生灵涂炭,毅然下凡用银河水洗净污浊;麻胡子怎肯善罢甘休?一而再、再而三地蒙骗坑害劫后余生的乡亲们。

天真稚嫩的琼花,虽被骗去赖以养生活命的宝瓶,最终还是凭勇敢、智慧和与扬州人民息息相通的深厚情谊,顽强地扎下根来。 麻胡子心机用尽,只得搬出金蟾大王和他那根威力无缘的魔杖,甚至扬言要把扬州变成一座没有生命和欢笑的死城!危机关头,琼花仙子舍身随宝瓶同魔杖相撞爆炸,化作满天花雨,纷纷洒向人间,唤回绚丽的春色。   


 

琼花其实并非扬州特产。

宋朝周密在《齐东野语》中曾提到“杭之褚家塘琼花园”,说明当时杭州也有琼花。宋代李格非(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之父)在《洛阳名园记》(作于绍圣二年,即1095年)中也记述:在“李氏仁丰园”中栽有琼花。

金元之际的著名文人元遗山在其著的《续夷坚志》中记载:“鄠县(今陕西户县)西南十里曰炭谷,入谷五里,有琼花树。树大四人合抱。逢闰即花,初伏开,末伏乃尽,花自如玉,攒开如聚八仙,中有玉蝴蝶一,高出花上。”可见古代琼花在陕西也曾绽开芳姿。

1982年的《旅游》杂志第一期报道:江苏昆山县亭林公园内,有八株说不上名字的树,长了六七十年都不曾开花,奇怪的是最近几年,一到暮春时节,八株树竞相开花吐艳。其花由八朵大花环聚中间的小白花,小花之上是嫩黄的花蕊,花色如玉,清香袭人。又说经专家鉴定,原来是八株“聚八仙”,实属罕见。

于是乎,又在说明什么呢?“聚八仙”就是“琼花”,琼花并非扬州独有,琼花于2007年,又被评定为昆山市花。  

历史上的琼花虽独具风姿雅韵,但由于历史上几经曲折,早已销声匿迹,芳踪难觅。如今将“聚八仙”误视为“琼花”,则鲜为外人知晓。

明知错而将错就错,琼花的故事,令人扼腕也。真是匠心独运、绝妙无双!作这昆山三宝之一的琼花,不过如此而已。


昆山三宝,还有一宝,那就是并蒂莲。

属睡莲科,荷花中的千瓣莲类,是荷花中的一个变种,它一茎产生两花,花各有蒂,蒂在花茎上连在一起,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并头莲,是花中珍品,它集莲荷之精华于一身,尤能引人入胜。并蒂莲是花中珍品,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子大而圆,叫荷叶。花有粉红、白色两种。种子叫莲子,包在倒圆锥形的花托内,合称莲蓬。地下茎叫藕。种子和地下茎都可以食用。


 

自古以来,人们便视并蒂莲为吉祥、喜庆的征兆,善良、美丽的化身。“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蒂莲”的名句广为传诵。

据《全芳备祖》“后集·莲部”记载:“泰始二年(公元266年,西晋)嘉莲双葩,并实、合跗、同茎。”又据《群芳谱》卷二十九:“并头莲,晋泰和间(公元366-371年)生于玄圃,谓之嘉莲。”再据《宋书·符瑞志》称:“文帝元嘉(公元424-453年在位,为南北朝时期)十年七月华林天渊池芙蓉异花同蒂。莲生建康额檐湖一茎两花。”权征兴(公元759-818年)在《中书门下贺神龙寺渠中瑞莲表》写道:“神龙寺殿前渠中瑞莲花图,其花一茎两房。”可见并蒂莲在古代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相传明代杭州女诗人冯小青家住扬州时曾写道:“稽首兰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天。愿将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表达了她对并蒂莲的无限憧憬与祝福。

并蒂莲的传说很多,令人心向往之,但真正栽植并蒂莲的地方却不多。当今成片栽植,精心培育,花繁叶茂,双萼并蒂,映日别样红的首推江苏省昆山市亭林园。该园种植之并蒂莲为千瓣莲,花瓣密集,据说1985年曾计数一朵竟有花瓣2601枚,以致花头沉重,花梗容易折断,需立杆支撑,以免倒伏。但事实上并蒂莲,历来在所开之群花中未见结实现象。如果将并蒂莲视为爱情的象征,那么这也是没有结果的象征吧。

之于亭林园中的并蒂莲,人称“元末古莲”。据“县志”记载:元末昆山名士诗人顾阿瑛于昆山正仪东亭村兴建“玉山佳处”园林,有亭、台、楼、阁数十处,在池中种植并蒂莲。相传荷种来自中亚细亚,并蒂莲有“双萼并头”、“九品莲台”、“四面拜观音”诸形,更有花茎顶端簇生十三个头的,但以双萼并蒂为稀世罕见。仲瑛“才情妙丽,广交天下文友墨客,饮酒赋诗,踏曲品画,文会之盛,冠绝一时”。当时名流倪瓒、高则诚等常往顾宅赏莲。相传东亭荷池池底铺以石板,板上钻孔如莲房,荷梗便从孔中钻出,故未被人挖绝,才得以流传至今。

然而正仪“玉山佳处”园林历600余年之沧桑,后荒芜凋敝,但并蒂莲却被留传来。民国23年(1934年)冬,时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偶得一方古砚,背后刻有“并蒂莲”诗,且又注明莲出自正仪东亭,叶当即来昆山访莲。1935年叶氏曾发起成立“顾园遗址保存委员会”,整治园林,将东亭荷池重新修葺,池旁建大方亭一座,名君子亭,据叶恭绰氏考证该并蒂莲“决为天竺种无疑”。叶氏赏荷后并倚声作《五彩同心结》曲以记其事。曲云:“前身金粟俊赏,琼英东亭,恨堕风涡。六百年来事,灵根在,浑似记萝春婆。濠梁王气都消歇,空回首,金谷笙歌。无人际,红香泣露,可增愁,损青娥。栖迟野塘荒溆,甚情移洛浦,影悟恒河。追忆龙华会,招花笑,禅意待证芬陀。五云深处眠鸥稳,任天外尘劫空过。好折供维摩方丈,伴他一树桫椤。”


 

时值盛夏赏荷季节,游人络绎不绝,竟使当时的京沪快车破例停靠正仪小站,以便赏荷游客,一时东亭荷池名声大噪。

1950年江苏省、昆山县人民政府决定恢复、发展传统名花,后县政府在亭林园东斋前建造了437平方米之荷池,将东亭的并蒂莲移来。另外还盆(缸)栽并蒂莲多盆(缸)。迄今已栽植50余年。

1963年苏州拙政园亦曾从昆山正仪顾园引种40多斤千叶莲花(即并蒂莲)于远香堂北侧及香洲前水池中,当年即开花,吸引了许多旅游者。

花池中有一花多至十三个花心的,花瓣总数达1400余枚,花朵因负荷过重而低垂。苏州文人卢彬士先生观后赞曰:“看花不易窥全面,三千莲媛总低头。”周瘦鹃先生鉴赏之后曾著文志之,誉为“色香俱绝,不同凡卉”。其后,广州、上海、杭州等地植物园也相继来亭林园引种,使并蒂莲传播各地。

但由于种种原因,各地至今尚未形成独特的并蒂莲花群,故今亭林园的并蒂莲池仍属世上少见。

并蒂莲花开,好事自然来。人们常用并蒂莲形容“相得益彰”。

荷开之际,荷花的花瓣,洁白如玉,花里托着深绿色莲蓬,莲蓬向上的一面有许多小孔,里面睡着荷花的种子。翠绿的荷叶丛中,亭亭玉立的荷花,像一个个披着轻沙在湖上沐浴的仙女,含笑伫立,娇羞欲语;满脸绯红,微微含笑;嫩蕊凝珠,盈盈欲滴,清香阵阵,沁人心脾。  

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面对夏雨,荷花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若有一株红莲,使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在曲曲折折的莲塘水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又像亭亭的舞裙。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池中叶做尘,唯有绿荷红菡萏,舒卷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朵朵荷花,紧紧依偎着碧绿滚圆的荷叶,在轻柔的雨丝沐浴下,显得更加清秀、雅洁、妩媚、可爱了。   

若在月夜下,那皎洁的光洒在如碧玉的湖面上,清风嘘嘘吹过那被夜染成墨黑色的荷叶轻轻的摇摆,犹如舞女翩翩起舞。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眼下这迷茫的温馨却已不再,使我想望得心痛,只觉得这仿佛是夏天渴望的梦。

秋游亭林,所见荷池,皆残荷枯叶,多了点秋愁,少了些快乐。哪里得见并蒂莲?也许亭林公园内的并蒂莲,荷开之际当比以往繁盛,红姿映翠,清香远溢,只可惜是秋雨秋风时,也就少了那份赏心悦目之趣。

现在的亭林公园立有一石碑“玉山佳处”,那也只是“移花接木”罢了。正仪“玉山佳处”历经600年沧桑,早已荒芜凋敝,此处只是个文化记忆罢了。

文化是什么?似乎只是无聊文人的无病呻吟和夸张溢词,又是专制帝王的奢华梦祈和商人诈财的货币符号。纯朴的百姓,只是被人愚弄的对象。历史、文化、知识,都在受到扭曲,以讹传讹,也就以讹为荣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