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4年11月11日星期二

皋兰路和法国诗人高乃依


上海故事[071]

皋兰路和法国诗人高乃依 - 波特兰快乐先生 - 波特兰快乐先生

 我自小在上海皋兰路长大,也是在这条马路上迈出了人生的最早脚步。

皋兰路是上海市卢湾区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东到复兴公园,西至瑞金二路,全长才278,路宽12

皋兰路原名高乃依路(Rue Corneille),为1914年法租界公董局修筑,这条小马路是以法国诗人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命名的。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时曾改名文安路。1946年时才改名皋兰路。

    当我游走在皋兰路时,自然也就想起了那个法国诗人高乃依。

高乃依于160666出生在法国诺曼底省鲁昂。他是十七世纪上半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一向被称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

高乃依的祖父是诺曼底议会的掌玺参事,父亲在鲁昂子爵领地担任水泽森林特别管理,祖上几代都家境殷实。高乃依幼年接受家庭教育,9岁到15岁在耶稣会主办的中学读书。

皋兰路和法国诗人高乃依 - 波特兰快乐先生 - 波特兰快乐先生

 

高乃依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十分喜爱古罗马作家塞内加的悲剧和雄辩家西塞罗的演说词,对拉丁语的诗歌也有浓厚的兴趣。由于学校的教师全是笃诚的天主教徒,而且其中还有几位颇有名气的传教士,高乃依从小便受到天主教的深刻影响,以致使他后来的一些作品带有较浓的宗教色彩。

高乃依从教会中学毕业后,攻读法律。学成以后,父亲为他买了两个职位:鲁昂王家水泽森林事务律师和法国海军部驻鲁昂律师。当时,封建国家为解决财政困难而专设了卖官鬻爵制度,资产者可用金钱购买官职,政府出卖的主要是法院中的职位。高乃依担任了二十多年的律师,其间过着悠闲宽裕的生活,并试着搞些业余创作。

当时的鲁昂是法国戏剧的中心,文化生活十分活跃。巴黎的一些重要剧团经常在那里演出,十七世纪初法国大部分剧本也都是在鲁昂印刷的。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高乃依对戏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始从事戏剧创作。1629年,他的第一部喜剧《梅丽特》问世。坦率地说,这并非超群之作,但剧情比较贴近生活,人物对白设计巧妙。当时著名的戏剧演员蒙多里(1594――1651)把剧本带回巴黎,搬上舞台。演出是成功的,这使高乃依初露头角。

总的来说,高乃依这些早期作品的题材不是十分理想,人物形象也缺乏生动感。然而,与当时充斥舞台的一些杂乱无章的作品相比,他的剧本风格较为简朴,时代气息较强,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当时,黎塞留为了加强政府对文学艺术的控制,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制,正在四处物色御用文人,高乃依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剧作引起了他的注意。1635 年,黎塞留把高乃依吸收到他亲自领导的五人创作班子之中写喜剧。从此,高乃依便可领到一笔丰厚的年俸,并能涉足上流社会的沙龙。

1636年,高乃依的5幕韵文剧《熙德》公演,轰动巴黎,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该剧取材于西班牙作家卡斯特罗的剧本《熙德的青年时代 》,将男女主人公投入到责任与爱情的剧烈冲突之中。剧中人都表现出刚毅的美德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为了完成自己的义务,不惜牺牲一切。《熙德》演出后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但由于这个悲喜剧违背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在评论界引起了一场论战。

黎塞留授意法兰西学院组织力量抨击此剧,发表《对〈熙德〉的意见书》。原先,高乃依曾按照黎塞留的意图进行创作,但渐渐地体会到为人捉刀代笔的苦衷,不久因与黎塞留等人意见不合,也就退出了这个创作班子。

高乃依在这种压力之下沉默了几年,终于改变了创作倾向。他随后发表的3部悲剧,严守三一律的原则。《贺拉斯》描绘了一个宽容大量的君主。《西拿》 是一部宗教悲剧,颂扬为基督教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波利耶克特》刻画了理想公民的典型,主人公以民族利益为重,大义灭亲。《熙德》和以上这几部作品标志着高乃依戏剧创作的高峰。不久,高乃依又写出《庞贝之死》,这是表现他前期创作风格的最后一部剧本。

此后,高乃依开始追求情节上的复杂离奇,布景上的光怪陆离,越来越忽视人物性格的塑造。《罗多古娜》、《妮科梅德》等是他每况愈下的剧作。

1647 ,高乃依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

1652年他回到卢昂后,在整整7年时间里,他放弃了戏剧创作,此后也没什么成就。直到1674年,高乃依写出最后一个剧本《苏雷纳》,便退出了戏剧界,晚境凄凉,孤寂地死于1684101

 皋兰路曾以高乃依命名,留下了一段有关这个法国诗人的传奇故事。其实这条幽静的皋兰路,充满了许多传奇的气息,这里沿路多为住宅区,集聚了一些著名人物的住宅。

皋兰路1号,那是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旧居,是一所西班牙式三层独立花园洋房,张学良在193512月中旬第三次到上海就住在皋兰路1号(张公馆)的花园洋房里。但张学良在沪居住时间很短。

皋兰路2号,是复兴公园边门,一座富有法式情调的小公园,也是权贵和文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皋兰路10号,曾是卢湾区眼病防治所(19799--198311月)。

皋兰路16号,原为东正教圣尼古拉斯教堂,1932年奠基,1934年竣工,由协隆洋行俄国建筑师亚·伊·亚龙设计,昌升营造厂承建。“文革”期间被毁掉了上部的圆尖顶,改为一家工厂。1999年,作了大修,修复了上部的圆尖顶。现为一家法国餐厅。

皋兰路18号,虞洽卿故居。

皋兰路20号,卢湾区早教中心。

皋兰路21弄和25弄都是欧式建筑的花园洋房,有英式、德式和西班牙式。

皋兰路27号是由俄罗斯侨民伊万投资建造的德式建筑,后扬州商人高怡生购得。著名书法家徐伯清在这幢楼里居住了50多年。

皋兰路29号,曾被柏林大学化学系博士李祖薰从俄国人手中购得,后由国民党著名将领卫立煌居住。著名电影演员康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就居住在这幢楼里。现已改为小学。

国民党著名将领王耀武也曾在皋兰路居住过。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当然是皋兰路15号,那是我童年时代居住过的旧宅所在地,是一幢漂亮的英式乡村别墅。现已改建为思南路幼儿园,门牌号也改为11号了。让我动心的是,那所幼儿园原在思南路,也曾经是我小时候的母校。

当我重游旧宅故地时,总忘记不了那些过烟往事。这里上演过很多人生的悲喜剧,如果高乃依地下有灵,或许可以重新编写他的剧本。

2013219

 

皋兰路和法国诗人高乃依 - 波特兰快乐先生 - 波特兰快乐先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