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4年11月2日星期日

中国古建筑中的狮文化


上海故事[041]


 

在上海浏览时,常会看到一些石狮子。在豫园,石狮子也是一景。

我在研究中国朝贡历史时,从史籍中得知中国的狮子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特产,而是进口来的洋狮子。狮子原来生长在非洲与亚洲的伊朗、印度一带。

传说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中国皇帝总认为自己是天下之主,朝贡中国是国家的威严。可也有一些周边国家并不怎么认为。安息国(今伊朗)国王就不服气,他特意赠献了一只狮子给汉章帝,并说:如果中国人能驯服这只狮子,安息国愿意朝贡中国。

    结果,中国人不仅没有驯服狮子,反而杀死了那只咬人的狮子。汉章帝为此大怒。杀死狮子的卫士知死罪难免了,就对汉章帝说,自己能让狮子复活。结果,当安息使者再来中国时,死去的狮子不仅活着,而且还在汉章帝和安息使者面前跳起了狮舞。汉章帝和安息使者皆大惊。

原来,那卫士与其弟扒下了狮皮,将狮皮套在身上,翩翩起舞,观者却都给蒙住了,以为是真狮起舞哩。从此狮子由异国他乡来到中国。狮子在异国为珍兽,古波斯就以崇狮为时尚,王者戴着金花冠,坐在金狮座上。狮子舞,也由此成了中国民间的主要舞蹈和民俗活动了。

佛教也将狮子尊为兽中王,传说佛初生时,有五百狮子从白雪中走来,侍列门前迎接佛的诞生。狮子在原产地和在佛教中是有地位的,是被神化和被艺术化了的形象。也许正是这种原因,到了中国以后赋予它以特殊的使命,让它突出地起到一个护卫者的作用。

    自古以来,中国留下了众多的石狮、铁狮和铜狮子,从历史的发展来考察,各个时期的狮子雕刻却都具有不同的风格。

早期的中国狮子雕刻,造型比真实的狮子简练,工匠们善于用概括和夸张的手法,用浑厚有力的线条表现出狮子作为兽中之王的神态。而晚期作品,在狮子的整体和细部上都更接近于真实,但在造型上却只注意细部的刻画而不注意整体的把握,反而失去了这种猛兽雄威壮实的特征。这种风格的变化不是偶然的,它和那个时代总的艺术风格和建筑风格相符合。

唐代统一中国后,维持了一个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上繁荣昌盛的时期,所以在建筑发展史中,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鼎盛时期。在当时的皇宫大明宫的含元殿、麟德殿等宫殿建筑中,在佛光寺等宗教建筑中,在众多的唐代佛塔以及大量的唐代装饰雕刻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这个时期建筑风格上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气魄雄伟,突出建筑艺术上的大效果,壮丽而不纤巧。我们从唐代留下来的石狮子上也看到了这种风格。

宋代建筑,从技术上看,比前代更趋成熟,总结出一套建筑形制、施工和用料的规范,但就其建筑艺术风格来看,宋代建筑逐渐走向秀丽的方向,在总体气势上大不如以前了。这个特点在石狮子上也很明显地反映出来了。

以上是唐宋历史纵向上的比较,如果从横向去比较,中外狮子形象也有风格上的差异。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一个讲究神似,一个追求形似。中国狮子不求形态的真实,可以不符合解剖地将狮子身上或者四腰的肌肉任意起凸。印度和西方的一些狮子却十分讲究造型的形似,狮子整体和狮子头部及四肢都要与原形相符,狮子的身上、腿上的肌肉起伏也要符合骨骼与肌肉的解剖学,它们的总体特征是形象很真实但神韵不够。这种风格上的差异自然与中、西方在艺术创作上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传统有关,在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创作上都表现了这种差异。

    在中国,狮子作为门前的守护神兽,它的形象多被塑造成一副凶煞威武的神态。但这并不代表狮子的全部,在清代所留下来的众多狮子雕刻中,我们发现有许多狮子并无凶相,有的略显温顺,有的面露笑容还带一点顽皮,有的显出一副无赖之相,这是狮性的“人化”。

狮子一经人化,它的性格和形象都变得丰富多彩了。人们还赋予这些狮子以各种有趣的神奇传说。北京宛平县的卢沟桥,两边石栏杆的每一根望柱头上都雕有石头狮子,自古以来就传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并说如果数清了,石狮子就全跑了。这是因为栏杆柱头上许多大狮带着小狮,这些小狮在大狮的脚下、胸前、背后,姿态各异,工匠们还有意把小狮刻在隐蔽处,让人不易发现。

    感受中国的狮子文化,其实也是在狮子文化中重新感悟自己对中国朝贡制度的反思。如今,我看到活狮子、看到石狮子,还有狮舞表演,总会说起狮子引入中国的那段历史,说及中国的朝贡制度,以及那个“大中国”思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