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4年11月29日星期六

简述上海十六景(1)


上海故事[097]


历史悠久的上海,有着很多传奇的故事和文化底蕴。我对上海有着特殊的情感,读上海、说上海、写上海,已成为我这个上海人的生活一部分。当我接受著名音乐制作人付大庆先生邀请,撰写天籁原创世纪光碟之一《梦回上海滩》的创作方案时,我选择了上海十景为主线,每一景便是一曲。令我兴奋与激动的是著名一级作曲家平远先生承担了作曲任务。他历经两年精力创作的新世纪系列音乐,正式出版了。聆听这些乐曲,我对上海的情感都沉浸在每一个节拍,每一个音符之中。

当时我撰写了上海十六景文案,文案简要讲述了上海十六景的来历和故事。光碟《梦回上海滩》最终选择了十景配曲。现将上海十六景文案留存如下,可供了解上海者参考。

 

龙华晚钟

 

 

带着浓重的怀旧情愫,怀念上海悠久的历史,仿佛置身于上海规模最大的古刹龙华寺内,无我的境界,使你在“龙华晚钟”声中谛听上海前进的足音和人生的步履声声。

  上海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名胜古迹甚多,其中当以龙华寺为规模最大的古刹之一。“龙华晚钟”历来是上海一景。

  相传公元247年(吴赤乌十年)天竺(印度)的僧人康僧会从交趾(今越南北部)来到东吴建业(南京)。他在建业设佛像,造茅屋,进行传教。并向孙权献出佛舍利(释迦牟尼遗骨)13颗。孙权下令建寺建塔分供这些舍利。也就在此时,以盛产桃子著名的龙华镇建造了龙华寺和龙华塔。后虽毁于战火,但一再重建。

  现龙华寺建于清光绪年间,寺内有大雄宝殿、三圣殿、弥勒殿和方丈楼、钟鼓楼等。明洪武十五年的大钟,明万历皇帝赏赐金佛和一颗五斤三两重的金印,连同明版《大藏经》,称为“龙华三宝”。与龙华寺齐名的还有玉佛寺和静安寺。玉佛寺是上海近代名刹,寺内奉有普陀山慧根法师从缅甸请来得一尊玉佛,寺内藏有北魏及唐代佛像及清代大藏经7000多卷。玉佛寺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静安寺则与龙华寺建造年代相同,初名重玄寺,宋朝时改为现名。

  现龙华寺畔的龙华塔建于宋代,龙华塔内部的砖室为方形,每层方向依次转45度,使壁体重量均衡,各层高度也逐次减少,高达40余米。木结构部分,各层有楼板、扶梯、重重飞檐高翘,具有传统的楼阁建筑之美。七层八角共悬56只古铜占风铃,又名风铎。风来时铃声清脆,使人悦耳神怡。龙华塔与松江方塔、天马山护珠塔齐名。因其塔基遍布木桩,是我国古建筑中较早使用桩基的实例,故为上海古建筑中的佳作。我们可以从“龙华晚钟”声中谛听到上海的历史足迹。

 

野渡蒹葭


  

“日落江前芦子渡,眼底沧桑几变更……”你从这些古词中可领略当年申城“野渡蒹葭”景致的古韵之余律,体验上海地理演义风雨兼程,体验世故冷暖变数万千。

  “野渡蒹葭”一景是上海地理演义的见证。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前缘,长江的入海口,是长江口的一块冲积平原。同源于太湖的黄浦、吴淞(苏州)两江,横贯上海全境,把整块上海大地分为淞北、淞南、浦东三片区域。两江支流纵横交错,五里一塘、十里一浦,构成了著名的上海滩。

大约距今一亿八千万年的中生代三迭纪,上海是古老的陆地。中生代后期,岩浆涌出地面,经过风化侵蚀,形成了上海著名的“云间九峰”山丘。

新生代第四纪以来的两百万年中,随着上海地壳下降,海水大幅度进退,形成了古三角洲。大理冰期后,大片陆地被海水侵没。

六千年前,上海西部开始成陆,出现了最早的古海岸线。上海松泽、查山、福泉山等遗迹的发现,表明了中华民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这一带生存和繁衍。

晋代时期,上海居民除了发展农业还从事渔业。渔民用竹栅插入河床,用绳子编成网络扣住竹栅向两岸张开,潮来倒伏,潮退竖起,随潮而至的鱼群受阻于竹栅,渔人靠此捕鱼。

这捕鱼工具就是“沪”,“沪”成为上海简称也由此而来。上海人将松江下游又别称“沪渎”,“渎”就是指流入大海的水。

“沪渎”一名现泛指上海市区的苏州河。今青浦区东北旧青浦城西曾有沪渎古城,又称沪渎垒,芦子城。

东晋隆安年间吴郡太守袁山松为防海上来袭而筑,实为一土城堡垒,北宋时淹没于江中。

“渡口芦花接古城,夜来风雨做策声”;“寒潮寂寞打空城,沪渎千年古垒平”,“日落江前芦子渡,眼底沧桑几变更”……我们从这些古词中仍能领略当年“野渡蒹葭”景致的古韵余律。

据秦荣光《同治上海县札记补》称“野渡”即指“芦子渡”。但又据李行南《申江竹枝词》注:“野渡”当指浦南莲泾苇塘之间,即今日白莲泾一带,也就是上海世博会新址附近区域。

 

江皐霁雪


  寻觅沪渎古垒遗址,聆听江皐霁雪风韵,流淌的吴淞江水,带着苏州河舟渡桨影的冬韵朔律、剔透纯净的乐声,将一个白色如雪的梦寄到天堂。

  寻觅沪渎古垒的遗址,目览野渡蒹葭的景色,足下便是流淌的吴淞江水,冬韵朔律中,“江皐霁雪”成为上海又一景。

  吴淞江,古称松江,亦称松陵江,又称笠泽江。原在上海市区内一段因1916年开挖疏竣后俗称苏州河,今习惯上统称吴淞江为苏州河。苏州河源于浙北天目山安吉境内龙王山,现龙王山刻有前上海市长汪道涵石刻题词:“浦江源头”。苏州河是太湖流域通至上海的重要航道,全长125公里。古为太湖下游入海道三江之一,另两条为东江和娄江。唐时因东江、娄江淤浅,遂成为太湖下游主要泄水道。江面宽广,出海口达20里。北宋中叶淤积,河口移至南跄浦口,今高桥以南。宋以后虽经多次疏浚而淤浅照旧,下游变窄,成为小河流。明初开浚范家浜,黄浦江水在今复兴岛吴淞江旧河道汇合入长江,遂成黄浦江支流。

  几百年来,苏州河抚育了一个东海之滨的小村落,使这个小村落渐渐成为长江入海口的国际大都会,在世纪沧桑中又成为风云际会的大上海。舟渡桨影叙说着苏州河的变迁,翻开封尘累积的画卷,时光的流韵已将苏州河的旋律演绎的优美动人。苏州河的流水与苏州河上的桥梁成了上海历史演变的见证,一座座桥吟唱着一段段上海城市发展的歌,由韦尔斯吊桥、花园桥衍变的外白渡桥,已成为苏州河上众多桥梁的主旋律,河与桥的文化不仅有传统的风情,同时也浸润了西方人越洋登陆上海滩后所带来的理念。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近代工业在苏州河两岸崛起;从上世纪末到新世纪来临,苏州河将成为美丽的生态之河,六条支流开始截污,石洞口污染处理厂已启动,干流曝氧工程已展开……河之两岸,新楼矗起,林荫道在沿伸,江皐霁雪已被满目春色取而代之。

黄浦秋涛


  一条黄浦江记录了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历史乐章,每一朵黄浦江浪花都是这伟大乐章中跳跃的音符,涛声不息,咏叹不止,使你内心深处曾经抹掉的空间,不再淡忘、冷漠。

  “江皐霁雪”将被“满目春色”代之,苏州河已为黄浦江支流。黄浦江已成为大上海的母亲河,昔日“黄浦秋涛”的申城佳景,现今更为壮丽。

  黄浦江古称东江,由斜塘、圆泄泾和泖港三支合成,全长114公里。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碑记,本为吴淞江南岸一支流,宋时河面渐宽,并与上海浦合并。上海浦是古上海河流名,宋后期因青龙江日益淤浅后没入黄浦江。上海的地名即因上海浦得名。与上海浦相对,古上海河流还有一条下海浦,位处今苏州河以北虹口地区,与上海县城隔吴淞江相望。古时曾修有"下海庙"

  黄浦江在明初时称大黄浦,明永乐初尚书夏元吉疏浚范家浜,黄浦之水折西北至吴淞口入长江。正德十六年(1521年)浚吴淞江下游旧江道,开新入浦之道,吴淞江遂成为黄浦江支流。1907年至1911年在吴淞口外筑导堤,疏浚航道,形成今黄浦江河道。下游开阔处近百米,可航万吨级以上船舶。

  黄浦江传说为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所凿,故又名黄歇浦。上海简称“申”,也因此而至。实误,黄浦江系天然之河道。

  闻听黄浦秋涛,极目浦江两岸,但见浦西浦东高楼林立,灯火辉煌。黄浦江上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卢浦大桥,如琴弦横跨江面:三条越江隧道犹如蛟龙卧江底,连接浦江两岸;江面上万舸争流,波动歌起。一条黄浦江记录了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历史乐章,每一朵黄浦江浪花都是这伟大乐章中跳跃的音符,涛声不息,咏叹不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