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0年1月27日星期一

第十章 两宋时期贡酒简说

第十章
两宋时期贡酒简说

五代十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在短短的半个世纪内,北有契丹活动于辽水一带,中有梁、唐、晋、汉、周五朝更迭于黄河流域,南有十国(其实是九国,一国在北方)割据于长江、珠江一带。真正是群雄突起,烽火连天。这一时期的贡品既反映了人民的某种心态,又忠诚地记录了当时的南北经济状况。
历史学家把五代十国时期半个世纪的分裂,看成是走向统一的前奏。这是有道理的。那些“代”和“国”活动的空间有限,有的仅占现今的一省之地。为了求得生存,除了上述某些统治者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外,大多数“国家”的统治者都还是在奋进中求生存的。
五代十国时期的奇特现象是:一方面是空前的战乱,另一方面又是经济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致使南北各地的交流大为加强了。当时地处北地的契丹,在五代十国时数十次地向中原地带的统治者贡马及其他物品,当然,中原地区也对契丹有所回贡。南方的十国,也多次向中原地带进贡,贡物则多是南方较为先进的手工艺品及其土特产。如公元956年,南方的南唐向后周进贡绵綺绫罗、御衣、犀带、茶茗、牛酒等。其中的牛酒就是一种地方特产。那时的你来我往的互贡,事实上也为大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酒类朝贡,在两宋时也没有被废弃。如南宋使臣到草原时,“又两次金帐中送葡萄酒,盛以玻璃瓶,一瓶可得十余小盏,其色如南方柿漆,味甚甜。闻多饮亦醉,但无缘多饮耳。回回国贡来”。
南宋使臣特别记载葡萄酒,是因为当时江淮以南并无此物。所谓“回回国”,指的是原来在河中地区的花刺子模国,西征时已为蒙古所灭,此处沿袭旧称。
南宋小皇帝一行到大都,忽必烈连续设宴款待,“第四排宴在广寒,葡萄酒酽色如丹。”上都大宴会,“诸王舞蹈千官贺,高捧蒲萄寿两宫”。 “诸王驸马咸称寿,满酌葡萄饮玉钟。”(朱有《元宫词》,《辽金元宫词》)
皇帝赏赐臣属,常用葡萄酒。如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塔出攻宋有功,忽必烈特“赐蒲萄酒二壶”。左丞相史天泽率大军攻宋,途中生病,忽必烈“遣侍臣赐以葡萄酒”。
南宋小皇帝一行到大都后,“御厨请给蒲萄酒”;因而当“客中忽忽又重阳”之时,能“满酌葡萄当菊觞。”因此,宫廷中对葡萄酒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传说公元前518年,儒学祖师孔子问礼拜谒于道教祖师——老子(李耳),老子奉上枣集酿造的美酒招待孔子,孔子饮后遂留下“惟酒无量不及乱”的千古名言。枣集镇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酒乡,是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其酿酒历史久远,上可追溯至春秋,盛于隋唐。
宋真宗赵恒于在中祥符七年来鹿邑拜老子,夜宿老君台前“明道宫”饮用枣集酒后才思大发,命笔写下“先天太后赞碑”立于太清宫门前,并下诏地方每年进贡两万斤枣集酒作为宫廷之用。枣集镇产出的酒被宋真宗赵恒钦定为“宫廷贡酒”后,便有了“天赐名酒,地赐名泉”“枣集美酒,名不虚传”之美句流传。
大宋统一全国后,宋代的贡品具有极大的商品化趋向。在以往,贡品基本上是具体的实物土特产。因此,贡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称为“土贡”,意思是说以土产为贡。“土贡”在当时自有它的合理性。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也只能如此。但是,土贡也有它的弱点,或者说它的不足之处。南漕北运,颇费时日,又实为难事,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重大浪费,百姓也每每为进贡所苦。因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贡”色彩日趋淡化,这也是符合经济发展之大势的。宋代在“土贡”淡化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表现在以金银这种一般等价物的进贡以取代“土贡”上。在短短的十年间,贡金银者有十数起之多,还不包括史籍末录者。
由此可见,贡品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象一面镜子一样,是可以照见当时的政局和社会风尚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