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0年1月28日星期二

第十六章 元代贡瓷简述

第十六章
元代贡瓷简述

1279年,忽必烈率大军覆灭了汉族在南方的赵宋政权,进而控制了整个中国,结束了宋、金、西夏三方对峙的分裂局面。由此,国内市场统一,商品经济繁荣,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此时,元政府对于有一定技能的工匠较为重视,设定匠籍,并要求匠户世袭制,这在客观上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同时,元政府对瓷器的生产也极为重视,税收中就列有“瓷课”一项,把瓷器的税收作为政府的一项财政收入。
元代瓷器的发展虽不及宋代那么引人注目,但也开始表现出新的发展特色。如果说宋代空前发展的制瓷业是南北方瓷业竞相繁荣、官窑与民窑竞相发展的结果的话,那么元代制瓷业的特点就是突出江西景德镇瓷业使其跃居全国瓷业之首。元代后期,由于海上交通发达,政府比较重视对外贸易,包括制瓷业在内的手工业生产发展很快。这一时期的瓷器外销数量、质量均较宋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青花瓷
元代的青花瓷器处于成熟期。青花瓷器的成功烧造是元代景德镇的最大成就。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瓷,以钴料于胎上绘装饰图案,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制成功。早在唐代,就出现河南巩县窑生产的青花瓷器,现在窑址有少量器物出土,扬州唐城遗址也出土了较多的唐代青花瓷器。元代后期,景德镇开始大量生产青花瓷器,烧造质量很高,青花色泽浓艳亮丽,深受人们喜爱,并大量销往海外,从此成为景德镇窑乃至整个中国瓷器生产的最主要产品。
元青花的釉色在早期与晚期有明显的变化。早期主要是青白釉,晚期则为白中泛青的透明釉。典型的元青花釉色皆为白中泛青。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略显粗松,并有小气孔,器物较为厚重,胎体与元代景德镇窑的其他产品一样,采用的是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元青花器物底部除了玉壶春瓶施釉外,其余均不施釉,砂底可见旋坯痕,并常见砂眼或黏砂现象。在部分元青花大罐、大瓶的底部有釉斑现象存在,它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有大有小,或宽或窄,釉斑周围有的还有浅淡的火石红色。
元青花主要使用的是进口的高铁低锰的钴料,和以后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所使用的是同一种。进口料中除了含钴外,还含有高铁和低量的锰,以青花色泽浓艳有铁锈斑和黑色斑点为特征,采用影青作面釉,多用于描绘高大器物上多层次繁密纹样。大部分呈色青翠,有一部分过烧的瓷器青中泛紫,欠烧的则青中带灰。并且,色浓郁而无晕散,白中闪青的底釉衬托着浓艳的蓝色纹饰,显得明亮动人。
而国产青料中含锰量高、含铁量低。青花色泽蓝中闪灰,色匀而无散晕,一般施以乳浊的卵白釉。国产料所画的青花瓷,大都属小件,纹饰简单、较草率。
元青花纹样特点为纹饰繁密、层次较多,通常称为“满画”。这是元、明两代特有的绘画技法。一般是纹样勾线后填色留空白,如花、叶、山石、人物衣纹均有这一特征。覆莲瓣之间互不相连,其中多画卷草或杂宝;莲瓣轮廓通常为一粗一细线条双勾三层,中间加饰水波荷花、花卉、瓜果和马、鸳鸯、云雁等;菊花多单层花瓣,双层的较少;海水纹精细工致,有鱼鳞状左右背向漩涡,浪花如芽状尖细排列;撇口瓶及碗的里口沿画回文、卷草纹,其他器物上也常见用回文、卷草纹作边饰;龙身细长、疏发、蛇尾或火焰状尾、细颈、头较小、单角或双角,龙鳞有斜方格纹或加渲染等,三爪或四爪,不见五爪;凤头似鹦鹉,鱼鳞状细羽毛,一到五条长羽尾;麒麟画成鹿头、牛蹄、马尾;卷草纹无中心连续波谷线,各个纹样单位分开画,与明初画法有别;人物着色用竖笔上下渲染,在浓笔边线内梁淡色或衣纹留白。除此之外,特征性纹样还有:蕉叶纹中茎满色、莲叶呈规矩的葫芦状、牡丹花叶肥大规整、竹叶尖向上、蝌蚪状云纹、梅花全开的呈五个圆圈、枝干上有刺状小枝等。
元青花大多数为宽而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盖内不施釉,器胎轮旋纹粗糙,接口处有明显凸起接口。常见的青花瓷器物有:
带盖梅瓶:小口、丰肩、瘦底,器盖内心带子榫以防滑动,与宋代梅瓶相比,有体型高大、弧腹下收、造型挺拔、重心升高的特点。
玉壶春瓶:分圆形和八棱等几种;外口卷、细颈、坦腹,与宋玉壶春瓶相比,曲线增大,更加俏丽优美。
罐:有肥矮型和瘦长型两种。肥矮型的直口、溜肩,肩以下渐广,至腹部最大处内敛,平底,口径大于或等于足径;瘦长型的为直口、短颈、溜肩、平足,口径一般小于足径;有些罐上有盖,如荷叶形盖、狮钮盖等等。
碗:有敞口和敛口两种碗;敞口碗为深腹、小圈足,足内无釉;敛口碗的口沿内敛。
盘:器型较大,一般为折沿,有菱口与圆口两种,圈足,砂底。
高足杯:口微撇,足有竹节和圆形两种,足近底处放大。
匜:为古代盥器,平底,一边带流,流下装饰一小圆系。
扁壶:小口,有四系,为元代的特有造型。
青花瓷一出现,即占据了我国瓷器生产的主导线。尽管此时其他种类如青瓷、白瓷、单色釉瓷和彩绘瓷也在生产与进贡,但它们都无法和色彩优雅、釉面洁白、生产工艺相对简单、适宜大量生产的青花瓷抗衡。

2:釉里红
与青花瓷一样,元代景德镇的釉里红也是作为贡瓷开始烧造,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项目。釉里红是以铜红釉(氧化铜)做呈色剂,其烧制难度颇高,呈色鲜艳者为少。因为在低温氧化环境下,铜红釉会烧成绿色或是咖啡色,而过高的窑温又会把红烧飞。所以,在罩以透明釉之前绘制蕴含纹,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的白地红花或是红地白花的釉下彩装饰,具有鲜艳、明快、吉祥、喜庆之风韵,是元代景德镇窑的创新制作。
釉里红瓷器有三种主要的装饰方法:一是釉里红线绘,即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各种不同的图案花纹。但由于高温铜红釉烧成条件比较严格,往往会产生飞红的现象,所以用细线条描绘图案花纹的釉里红器烧成比较困难,也就传世较少。二是釉里红拔白,其方法是在白胎上留出所需之图案花纹部位,或在在该部位上刻划出图案花纹,用铜红涂料抹其他空余之地,烧成后图案花纹即在周围红色之中以胎釉的本色显现出来。三是釉里红涂绘,即以铜红料成片、成块地涂绘成一定图案花纹。釉里红涂绘这两种方法都能减少飞红的现象。
评估釉里红产品的标准主要有两点:一是同一窑口所产的釉里红成品显色稳定、色调一致;二是所绘制的图案线条经烧制后仍然清晰。具备这两点者为佳,反之为劣、废品。
釉里红常常与青花配合装饰,称青花釉里红瓷,或叫青花火紫,形成一种别致的装饰纹样。由于烧制难度大,元代的产量不多,留传器物也很少。现存英国大维徳基金会的一件元景德镇青花釉里红花卉纹罐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是元代釉里红流传至今的珍品。由于釉里红在元晚期才出现,因此其的发展和成熟并不在元代,但其为后世制作釉里红瓷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卵白釉
元代景德镇创烧的另一著名产品为卵白釉器。卵白釉的特征是:胎体厚重,胎质坚硬细密、釉层较厚、呈失透状,釉色白中泛青、如鹅蛋白。这种产品也被称为“枢府窑器”。“枢府”是元代军事机构枢密院的简称,相传是为了元朝官府枢密院的定烧器,有些器物上有“枢府”字样,但烧制这类卵白釉瓷器的窑场还同时烧造青花瓷和黑釉瓷。
元代烧制白瓷的成功经验为明代永乐甜白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釉下、釉上彩绘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枢府瓷和影青白瓷都是白色胎骨,但前者比后者胎体厚重;枢府瓷釉色肥厚滋润,比青白瓷厚得多,釉面光泽暗淡、不透明;青白瓷的釉青绿色较为明显,是一览无余的透明釉,玻璃质感强。枢府瓷一般圈足较小,足壁较厚,削足整齐,足内不施釉,足底心有乳钉状凸起,俗称鸡心点。枢府瓷还有精细和粗俗之分,精细的枢府瓷往往以印花为装饰,图案花纹主要是云龙、云凤、云鹤、孔雀、花蝶、缠枝莲等。

4:蓝釉
元代单色釉瓷器除了卵白釉瓷器为景德镇首创外,还有高温蓝釉瓷器也是其首创。元代的蓝釉瓷器是以钴蓝作为呈色剂,经高温烧制而呈现出蓝色。元代的高温蓝釉非常成熟,釉层较厚,光泽感强,为蓝而深沉的宝石蓝色。相对于釉里红瓷器来说,蓝釉瓷器的数量要多很多。除了单一蓝色外,多见一些蓝釉金彩和蓝釉白花装饰。蓝釉金彩是在蓝釉上以金粉描绘纹样。蓝釉白花是在胎上图案位置涂上白釉,其余部位施以蓝釉,高温一次烧成,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扬州博物馆的元代景德镇蓝釉白龙纹梅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