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0年1月12日星期日

第一章 2:中国古建筑的自然观

2:中国古建筑的自然观

中国古人一向将大自然看作自己的“母亲”与“精神家园”。受到老庄哲学以及道家思想的影响,认为人与大自然是和谐相处、同构对应的。人对待天地自然,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是一种亲情的道德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征服与索取关系。因此,中国古建筑是对空间的人为分割,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先秦古籍诸如《易经》与老庄的著述中表现地很突出。老庄的“道法自然”、“我自然”、“返璞归真”等哲理莫不如此。可以说,先秦之后,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一个主流,也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一种思维定势与终极追求。
基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将建筑这种人工文化看作自然的有机延伸,又将自然看作建筑的文化母体。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与周围环境、格调、意境和谐融洽,不突出自己,避免造成与自然的断裂和对立。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曾经指出:“没有其它地域文化表现得如中国人那样如此热衷于‘人不能离开自然’这一伟大的思想原则。作为这一东方民族群体的‘人’,无论宫殿、寺庙,或是作为建筑群体的城市、村镇,或分散于乡野田园中的民居,也一律常常体现出一种关于‘宇宙图景’的感觉,以及作为方位、时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
此外,基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建筑十分重视对室外空间的处理,甚至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美主要存在于室外空间的变化之中。檐廊、门窗、亭台楼榭以及敞开的院子交互组合,形成了虚实相映的空间意象,虚中见实,实中有虚。这种建筑风格不仅没将建筑隔绝于自然,反而将建筑与自然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了两者亲和的特征,赋予建筑以鲜活的生命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乃至于很多西方人称中国古代建筑为独特的“环境艺术”,其中武当山尤为显着。
中国古建筑的空间意识还与宇宙观念关系密切。中国人所认识到的“建筑”,是一种人工创造的“宇宙”。
“宇宙”的本义是指建筑。“宇”:屋檐。《易经》:“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宙”:梁栋。从自然宇宙角度看,天地是一所其大无比的大房子,此即淮南子所言“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为宙”。千秋万代,人们就在这所大房子的庇护下生活,无论肉体还是精神都受其保护。中国建筑文化鲜明地体现出“宇宙即是建筑,建筑即是宇宙”的恢宏深邃的时空观念。
古人仰望苍穹,发现天空中的星象以北极星为中心,其它恒星围绕它不停运转。农耕的生产方式促使人们进而将方位与季节联系起来,使浩淼的宇宙星空具有了现实而具体的意义。而且,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古人很难对星空的变化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他们将宇宙想象成一幅规整的图案:
天空有28星宿,分属东南西北四方,每方7宿,分别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相守,中间是紫微帝宫,即宇宙最高神北极星的居所。这幅图案乃至宇宙观对古人的建筑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帝王的宫殿。
有人因此说,天上是二十八宿布列四方,地上的宫室文化模式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可谓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中国古建筑起码自秦汉时起,就具有了效法自然宇宙的文化胸襟,因此一旦经济条件、建筑材料以及技术水平允许,人们就将对自然宇宙的领悟倾注于宫室的营建之中,建造尽可能恢宏博大的建筑以象征自然宇宙之大。
比较古代中外的都城面积:
大唐帝都长安城面积为84.10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第一帝都。公元3世纪末罗马城13.68平方公里;公元5世纪的拜占庭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11.99平方公里;公元8世纪末的巴格达城30.44平方公里。以此可见,唐都长安是包括中国古代都城在内的古代世界帝都之冠。
总之,几乎处处可见的中国古建筑的雄大风格,鲜明地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理解与认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