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0年1月13日星期一

第二章 5: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大屋顶审美意识

5: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大屋顶审美意识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形态上,最显着的特征就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大屋顶,其建筑文化形象之尤为感人者,当推中华大屋顶的反宇飞檐。
中国古建筑是木结构体系,用木材构成的屋顶部分在房屋的总体型中就要相对的大一些,房屋的面积越大,它的屋顶也就越高大。因此,对于木结构的建筑来说,防腐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于是从建筑的实用功能出发,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高台基、重叠的披檐、飞升的翼角及在深远的檐下结构精美的斗栱,还有凹曲的屋顶、飞檐、角梁等都出现了。这样,硕大的屋顶不仅笼盖了屋身,挑出较远的屋檐对屋身的墙体、门窗之类以及夯土台基都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消除了大屋顶给人们的压抑感。
尤其是对屋顶部分的曲面、曲线处理,屋顶四面的屋檐就成了两头高于中间、向上反曲的屋檐,垂脊也呈反翘的孤线状,再加上大屋顶上面要铺瓦,圆弧的瓦交错相扣摆放,雨水由拱起的瓦片流到下凹的瓦中,被导到屋檐的边缘流到地下,从而保证了房屋的干燥。这就使硕大的屋顶经过曲面、曲线处理和瓦结构的“因势利导”,既解决了排水、防水、遮阳、采光和通风的功能需要,又使庞大的屋顶被赋予了很强的向上动感,起到了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
再加上一些装饰,诸如在正脊两端装设以“鸱尾”(实乃海鱼)以示能激浪引起降雨,浇灭淫火;在垂脊之前装设以“钱兽”,在角脊上装设以“套兽”如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或麒麟)、牙鱼、獬(或孚)、吼(或斗牛)等群雕,在这群雕之前再装设以风神飘举的仙人形象——“仙人指路”,这种仙人在前,群兽随后的文化构思,不仅体现了渗融着儒、释的道教神仙思想,反映着以人统领神怪来“防火”、“降火”的文化意蕴,而且也使笨重的大屋顶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变为轻巧活泼的形象了。
尤其是在我国南方,不仅屋顶、四边屋檐是曲线形的,就连屋顶上的几条屋脊也是曲线的,有的寺庙、会馆的四个屋角更是曲而高高翘起,直冲云霄,跃跃欲飞,诚如“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诗经·小雅·斯干》)所言,极富神韵和表现力,轻巧美观而又实用。
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大屋顶审美意识,不仅因为它“没有一处不是曲线的” ,轻巧活泼而又“如翚斯飞”,更由于它对斗栱的运用和东方文化特色的完美装饰。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古代建筑,是靠木柱、木梁来承托房屋上部(庞大的屋顶等)的一切荷载,因而形成了“墙倒屋不塌”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最主要的特征。
如何靠木柱、木梁来承托庞大的房屋上部?这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一般殿堂檐下非常显着的富有装饰效果的一束束的斗栱在起着重要的承托作用。
斗栱是为了减少立柱和横梁之间交接点上的剪力,用弓形的短木块和两层弓木之间相垫的方木块拼合装配而成的特有构件(弓形短木称“栱”,方木形如“斗”)。斗栱既用于梁头之下,也用于檐下。用在梁枋两端下面,可以减少梁枋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用在檐下可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子和椽子,使挑出的屋檐伸出屋身之外,使用的斗栱层数决定着屋檐挑出的深度。
在大屋顶建筑结构中,比例匀称的外檐斗栱是不可缺少的特有构件,它不仅使体形雄巨的房屋得以承托,而且在建筑外观上起着很大的装饰作用,使人感到庞大的屋顶在横向的逶迤中收束在稳定、持重、安逸、欢快的建筑形象之中,给人以美的深刻印象。但是,中国古建筑因为等级制度的关系,只有宫殿、寺庙和其它高级建筑才允许在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栱。因此,斗栱的作用不仅起着结构、装饰功能作用,还象征着建筑物及其主人的地位,往往用使用斗栱层数的多少来表示建筑物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大屋顶形体很多,有四坡五脊的庑殿顶(伦理品位最高,多见于宫殿、陵寝和大型寺庙、殿宇),有四面、六面、八面或圆形的攒山顶,有两坡五脊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有两坡五脊而屋面挑出到山墙外的悬山顶(即挑山顶),有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九脊的歇山顶(伦理品位仅次于庑山顶),此外还有勾连塔、单坡、丁字脊、盔顶、盝顶、拱卷顶、圆顶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复杂形体的屋顶,但是其中具有反宇飞檐(即屋檐向上反曲)特征的大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文化的典型代表,最能给人以直观而又深刻的印象,是中国在建筑上的伟大艺术,再加上对屋顶的优秀组合和艺术雕饰,宋朝以后又采用了琉璃瓦和彩色等等,对屋顶加上了颜色和光泽,这就使得大屋顶更加光辉耀眼、美丽壮观而具有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古建筑外观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