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8年5月22日星期二

屋顶花园耕读记 第四章

第四章 东西方园林造景差异及共同面临的挑战
波特兰先生 撰稿

一切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它的地域、文化、民族特点等息息相关。园林的出现,应该是在人类感到其生活环境已远离自然并且人类已经有了创造美的欲望的时候。造园表明了人类希望在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寻回失去的乐园的愿望,是人类对理想的生存环境的憧憬。造园既是人类情感对失去的乐园的回归,同时又是人类走向理想的生活环境的开始。
园林的演进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始终能够创造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活环境。这也是各民族所向往的共同的园林形象。但是,各民族对这一形象的认识和表达方式不同,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园林形式,在文明特点与民族心理的影响下,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多次演变而成熟,最终形成个民族特有的园林样式。
决定园林艺术形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文化背景和与之相适应的哲学思想,尤其是美学观点。美是艺术的灵魂,也是园林艺术要着重表现的方面,不同的美学思想决定着不同的园林艺术形式。不同的地域衍生不同的文明与民族。
    由于东西方园林造景思维差异,随着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变化,世界园林营造面临着新的挑战,那就是人性化、自然化的大融合。环保意识和公共行为,已成了造园意识主流。

第一节 东西方园林建筑艺术之区别


西方园林建筑发展大抵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公元前三千多年——地中海东部沿岸古埃及产生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
公元前五百年——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及罗马别墅园宅园
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大帝国
公元十四世纪——伊斯兰园林的鼎盛 印度莫卧儿园林
公元十五世纪——欧洲西南端的伊比利亚半岛
公元十五世纪后期——欧洲意大利半岛的理水方式和园林小品的产生
公元十七世纪——法国的中轴线对称规整的园林布局
公元十七世纪末——法国尽量运用一切文化艺术手段来宣扬君威
公元十八世纪初期——英国的风景式园林的盛行
公元十八、十九世纪——靳诺特风格和英国风格的平行发展
公元十九世纪中叶——植物研究成为专门的学科,大量花卉开始在经景观中运用
公元十九世纪后期——大工业的发展,郊野地区开始兴建别墅园林
二十世纪以来(一战以后)——现代流派的迭兴 产生了现代园林

西方园林建筑艺术形式很多,大到一个景区,古代皇帝的园囿或皇家园林,小到一家一户的私家花园。园林虽然同建筑一样,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艺术门类,但园林的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们向往自然,享受自然美的需要,其审美欣赏功能相比建筑更加突出。
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是西方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虽然它们同属西方园林艺术体系,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但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也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但总体而言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
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
总之,西方园林的造园总是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局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
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追求形似与写实。
被恩格斯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的达•芬奇认为,艺术的真谛和全部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事物的美应“完全建立在个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因此西方园林艺术在每个细节上都追求形似,以写实的风格再现一切。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
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作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
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 
在建筑文化的主题上,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料砌筑,墙壁较厚,窗洞较小,建筑的跨度受石料的限制而内部空间较小。拱券结构发展后,建筑空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建造起了象罗马的万神庙等有内部空间层次的公共性建筑物,建筑的空间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未突破厚重实体的外框。西方古典造型艺术强调“体积美”,建筑物的尺度、体量、形象并不去适应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着重在于强调建筑实体的气氛,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建筑与雕塑连为一体,追求一种雕塑性的美。其建筑艺术加工的重点也自然地集中到了目力所及的外表及装饰艺术上。
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园林建筑取法于西方古典建筑,它把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幢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内,所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由于建筑体积庞大,因此很重视其立面实体的分划和处理,从而形成一整套立面构图的美学原则。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综上所述,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正如古典主义建筑权威大勃隆台所说:“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订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这就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


第二节 西方造园艺术的演进变化


西方园林艺术强调“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这种思维习惯形成了西方造园艺术的自我特点。
在欧洲古典园林中,意大利园林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价值。不管是其丰富多变的园林空间塑造,还是其独巨匠心的细部设计,都反映出耐人寻味的造园特质,而这种特质是其他欧洲国家的那些气势轩昂、规模庞大的皇家贵族园林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的影响更为深远,在欧洲园林设计中,依旧可以在许多地方找到意大利古典园林的痕迹。
意大利的造园艺术就是它的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造园艺术。巴洛克艺术号称师法自然,园林却更加人工化了,整座园林全都统一在单幅构图里,树木、水池、台阶、植坛和道路等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关系,都推敲得很精致,连道路节点上的喷泉、水池和被它们切断的道路段落的长短宽窄都讲究很好的比例。因此说,意大利花园的美就在于它所有要素本身以及它们之间比例的协调,总构图的明晰和匀称。这与中国园林追求自然写意的风格有很大的差别。
法国的造园艺术在世界园林史上一直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7世纪60年代,法国宏大的规则式园林逐渐取代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开始盛行于欧洲大陆。通常所说的法国造园艺术指的是17世纪下半叶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它的代表人物是昂德雷•勒瑙特亥,代表作品是孚一勒一维贡和凡尔塞的园林。
法国造园艺术的成熟,时间正好与拉辛和莫里哀的戏剧,普桑和勒勃亨的绘画,勒伏和孟莎的建筑同时。它们的精神完全一致,那就是古典主义的精神。古典主义文化的基本特色是“伟大风格”。这个时期的法国园林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1)面积非常大
意大利的园林一般只有几公顷,而凡尔塞园林竟有670ha,轴线有3000m长。
(2)园林的总体布局像建立在封建等级制之上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图解
宫殿或者府邸统率一切,往往在整个地段的最高处,前面有笔直的林荫道通向城市,后面紧挨着它的是花园,花园外围是密密匝匝无边无际的林园,府邸的轴线贯穿花园和林园,是整个构园的中枢,在中轴线两侧,跟府邸的立面形式呼应,对称地布置次级轴线,它们和几条横轴线构成园林布局的骨架,编织成一个主次分明、纲目清晰的几何网络。
(3)花园的主轴线大大加强
它已不再是意大利花园里那种单纯的几何对称轴线,而成了突出的艺术中心。最华丽的植坛,最辉煌的喷泉,最精彩的雕像,最壮观的台阶,一切好东西都首先集中在轴线上或者靠在它的两侧。把主轴线做成艺术中心,一方面是因为园林大了,没有艺术中心就显得散漫,另一方面,它反映着绝对君权的政治理想,构园也要分清主从,像众星拱月一般。
欧洲的造园艺术,有过三个最重要的时期:从16世纪中叶往后的100年,是意大利领导潮流;从17世纪中叶往后的100年,是法国领导潮流;从18世纪中叶起,领导潮流的就是英国。英国造园艺术可以说是西方艺术中的一个例外。
英国早期园林艺术,也受到了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影响,但由于唯理主义哲学和古典主义文化在英国的根子比较浅,英国人更崇尚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主义,所以,造园上,他们怀疑先验的几何比例的决定性作用。
进入18世纪,英国造园艺术开始追求自然,有意模仿克洛德和罗莎的风景画。到了18世纪中叶,新的造园艺术成熟,叫做自然风致园。全英国的园林都改变了面貌,几何式的格局没有了,再也不搞笔直的林荫道、绿色雕刻、图案式植坛、平台和修筑得整整齐齐的池子了。花园就是一片天然牧场的样子,以草地为主,生长着自然形态的老树,有曲折的小河和池塘。
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渐渐兴起,在中国造园艺术的影响下,英国造园家不满足于自然风致园的过于平淡,追求更多的曲折、更深的层次、更浓郁的诗情画意,对原来的牧场景色加工多了一些,自然风致园发展成为图画式园林,具有了更浪漫的气质,有些园林甚至保存或制造废墟、荒坟、残垒、断碣等,以造成强烈的伤感气氛和时光流逝的悲剧性。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而且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如中国古典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伊斯兰园林,日本园林等风格各异。
西方园林的特点是讲求几何图的组织,在明确的轴线引导下作左右前后对称布置,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形式上整齐一律,均衡对称,一切都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从而形成了欧洲大陆规则式的造园风格,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认为人工的美高于自然的美。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自然变化、曲折为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将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堪称世界上最精美的人工环境之一。
上述两种造园风格的主要差异表现为:前者着眼于几何美或人工美,后者着眼于自然美。


第三节 中国园林意境对西方造园艺术的影响


中西园林艺术尽管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都具有园林艺术的共同特性,那就是补偿现实生活境域的某些不足,满足人类自身心理和生理需要。
中西园林艺术的交流,最早可追溯到盛唐时的丝绸之路。此后经马可•波罗的宣传,很多欧洲人开始仰慕中国园林之美。中国园林对欧洲的真正影响,则是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曾参与绘制圆明园40景图的法国画家王致诚对中国园林的介绍,使欧洲人更为详细准确地了解到中国园林的艺术风格。他在1747年出版的《传教士书简》中描述,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原则是“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所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中国园林是“由自然天成”,无论是蜿蜒曲折的道路,还是变化无穷的池岸,都不同于欧洲的那种处处喜欢统一和对称的造园风格。书中所描述的中国园林的造园思想,同当时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提倡的“反朴归真”、艺术必须表现强烈的情感的思想相符合。该书出版轰动了欧洲,不少王公贵族千方百计收集有关中国园林的资料。
在这种多方宣传、介绍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气引导下,法国人开始在他们的花园建设中采用某些中国园林艺术手法。1670年,在距凡尔赛宫主楼1.5公里处,出现了最早的仿中国式建筑“蓝白瓷宫”。其外观仿南京琉璃塔风格,内部陈设中式家具,取名“中国茶厅”。
1774年,凡尔赛的小特里阿农花园建成,里面安排了曲折的小径、假山、岩洞和不规则的湖面。在此期间,各地中国式花园相继出现,规模有大有小,但都出现了中国园林的布局风格。
1775年路易十五下令将凡尔赛花园里经过修剪的树全部砍光,因为中国式的对自然情趣的追求,也影响了法国人对园林植树原则的认识。有人将此看作是中国园林艺术在法国取得最后胜利的标志。
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也产生了实际影响。早在1685年,坦柏尔伯爵便在《论造园艺术》一文中,称赞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它布局的均衡性是隐而不显,中国园林表现了大自然的创造力。在当时对中国园林艺术所知不多的情况下,英国人还是竭力凭所了解到的一些中国的造园经验来构筑他们的花园。到了18世纪,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人影响就更深更具体了。英国著名学者钱伯斯在1742~1744年间来到中国广州,收集了一批建筑、园林等方面的资料。他怀着对中国园林浓厚的兴趣,参观了一些园林,先后出版了《中国园林的布局艺术》和《东方造园艺术泛论》等著作。
1757~1763年间,钱伯斯在为王太后主持丘园设计和建造时,运用了一些中国园林的手法,辟湖叠山,构筑岩洞,还造了一座十层八角的中国砖塔和一座阁楼,这两栋建筑物比以前欧洲任何一栋中国式建筑都更接近真正的中国式样。钱伯斯的著作和丘园的设计,对当时的英国人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一时间,仿效中国园林池、泉、桥、洞、假山、幽林等自然式布局的新高潮在英国各地兴起。
受中国园林的影响,当时欧洲人不仅推崇中国园林的建筑,中国式的小建筑物也在欧洲花园中相当流行,而且也改变了原有园林水域设置的方法,水体被处理成自然式的形状和驳岸;在植物配置方面,也抛弃了原有的行列式和几何式的种植法,任树木自然生长,注意品种多样,讲究四时有景,自然配植园林花木。
中国园林艺术对法国和英国的花园设计、建造的影响,一直持续很久。有些按照中国风格设计的花园至今仍保留着。受法国和英国仿效中国园林之风的影响,欧洲大陆他各国也都竞相步英法后尘。德国卡塞尔附近的威廉阜花园,是德国最大的中国式花园之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郊区德劳特宁尔摩中式园亭,里面的殿、台、廊和水景,纯粹是中国风格。在波兰,国王在华沙的拉赵克御园中也建起了中国式桥和亭子。在意大利,曾有人特邀英国造园家到罗马,将一庄园内的景区改造成中国园林的自然式布局。在美国,许多城市都建有中国式园林。
中国园林艺术以其自然的倾向、“宛自天开”的布局、清雅幽远的意境,吸引并感染了欧洲人,对西方园林艺术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第四节 东西方造园思维面对当代社会的挑战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由于各自文化传统的不同由各具不同艺术风格,其中风格最具典型的两种园林: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他们都有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对从古到今的造园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两种园林的典型还适合现代园林吗?答案是否定的,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局限性。
中国古典园林的局限性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殊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的园林以本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
自然美巧妙结合,从而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而独辟蹊径,先后对日本园林,欧洲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园林之母。但近些年来,在中国大地产生了效仿西方园林的众多实例,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都是由高高的围墙封闭,供少数人游玩居住的。都是私人园子的范畴,一般的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这便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封闭性和私密性。而现代社会的园林的服务的主要人群便是普通的人民大众,这便要求现代的园林具有开敞性和大众性。古典园林与现实的大众需求产生了矛盾,而这一需求恰能被开放几何形划分的西方园林所满足,从而造成近现代营造西方园林的狂潮。中国古典园林的服务人群和内向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与追求自然美的中国园林不同,西方古典园林以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方正正,一切为人工创造为特点。现代西方园林虽不再有修剪整齐的树木,但还是保持了古典园林中的以大几何图案划分地域,重在人工创造的特点。现代的西方园林大的几何图形的广场形式确实可以满足普通人民的健身娱乐要求,但在中国很多地方以机械效仿,生搬硬套,这种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而且西方园林设计过于平面化,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在夏日的骄阳下,人们穿越广场匆匆行走,根本无暇顾及满目平整的花花草草。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设计思想过于苍白,一味追求形式美,抛弃了实用功能和延承历史文脉的本质要素,只能是苍白而无生命的。
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现代园林两个不同源的园林在现代园林的需求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两种类型的园林进行优化重组,最终达到人性化现代园林的融合。
西方园林的过于人工雕琢且营地铺装占有很大面积,而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从老庄崇尚自然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这一点中国园林可以给与很好的修正和完善。可以把中国园林中师法自然,多以植物造景为主运用到现代的大广场式的西方园林中去,应该切实地把人性需求落到实处,真正的做到使人可停,可赏,可游,可憩的自然舒适环境。 
西方园林不仅要在设计中运用中国园林的自然手法,在实际工程的场地改造中也应注意因地制宜。
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事实上由于人们无限制地开垦,开采,修建工程,如今的城市及郊区已经很少保存着原有的自然地形了。所以西方园林还应注意向自然风景学习。
自然界创造的风景,在宏观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质构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赖关系,了解它的形态表现。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进一步纪录自然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如果是准备利用开发的自然风景,还要进一步详细调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来决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调查就武断的决定,它的利用就会遭到失败。
对于西方园林的内涵苍白这一点,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却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是值得学习的。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在游览观赏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直觉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可能象古人一般整日赏花饮酒,闲情雅致,也不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但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员,必定时刻与周围的一切产生联系。好的景观设计师能洞察人的情感,体会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作品必将与社会单体产生更多的共鸣。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中国古典园林中也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由封闭内向性向开敞大众性转变,必然离不开对西方园林的学习借鉴。借鉴西方园林中的大型的开放性的理念,建造成为大众服务的公共园林。
在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的过程中,西方的园林风格盛行于现代中国大地,首先体现在房地产业中,开发商为了起到好的效果,他们往往启用国外的设计机构,结果设计出来的效果许多是纯粹的西方园林风格,到处是罗马柱和欧式雕塑,在植物的配植上讲究群植,花团锦绣,豪华气派,中国传统风格的园林艺术难觅其踪。
西方园林风格在其于中国出现的初期,中国人感叹其气派和豪华,同时,对其手法也倍感新奇,认同其开敞奔放的风格,使这种风格和款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达到了高峰。同样,其他的园林绿化也受到很深的影响,如道路绿化,街头小品,大型广场等都有了很强的西方园林色彩,传统园林风格受到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受到一次很好的洗礼,不可避免地印上了时代的烙印。这充分让我们意识到,借鉴西方园林不是仅仅借鉴西方园林的外在形式,而是借鉴西方园林中的大众开放性的内在理念。如天津的中心花园于2000年仿西方的大广场园林建成一圆形的旱式喷泉广场,实用价值极低,其夏天日照强烈,无法使人停留,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大量浪费。
同样在中国大地上也未免有一些过份追求古典园林风格,一味生搬硬套,造成了景观的滥用和浪费。古典园林所表现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与今天新的时代有着很大的距离,它的一些创作思想和手法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并有其适应的范围。
时代不同了,就不应该不分条件,到处套用传统园林的做法。比如叠假山,这是传统园林的主要造园手段,是表现山水这一主旨所必须的。它在私家园林面积有限而又封闭的空间中是自然山峦的典型化,虽然实际的尺度和体量都不大,却仍然能体现其高峻与幽深的境界,宛若自然。可是,有一些城市,不分场合,堆叠假山成风,不论公园还是空旷的广场都堆,结果是假山的体量很大,仍显不出山峦的气势,像一堆乱石头,花了钱,费了人力,效果并不好。当然,也有处理的好的,那是对传统的假山技术进行改造,以现代化材料代替湖石和黄石等价格昂贵的天然石料,强调整体效果,恰当地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广州流花湖旁的山石景色,尚称自然,是对传统假山的继承与创新。
另外,古典造园强调景色入画,往往曲桥无槛,径必羊肠,廊必九回。这些也不能到处搬用。南京金陵饭店的外庭院,以黄石叠成池岸,假山,采用平顶的游廊,与现代化的建筑取得协调,是谓借鉴的好。所以设计师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无论西方园林还是中国园林的应用都要建立在适合适度的基础上。
现代的园林要开敞性与植物造景并重,永远把人民大众的需求放在首位,有机的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现代园林的优越性,创建更完善的人性化现代园林。

第五节 东西方造园思维正在融合游憩新观念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东\西方的园林由于文化传统,地域条件,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形成了各自的园林体系,进而也形成了各自的游憩自然观,游憩思维模式,游憩社会关系模式。
人类进入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的变化赋予了园林新的特征,现代园林的特征不仅在于观赏游憩和颐养身心,更重要的在于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在保证可持续发展中起主导和积极的作用,为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创造可能,它是延续了古典园林优良传统并吸收了外来园林的优点的一个多元化,生态化的体系。
中西方各园林体系因各自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在向现代园林游憩模式的转化过程中有着各自不同的道路。我国现代园林理论的发展较慢,在古典园林向现代园林转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就中西方园林结构的不同,从中西方古典园林游憩自然观,游憩思维模式,游憩社会关系模式三方面来分析探讨各自园林游憩规划的不同历史及其在现代园林游憩中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园林文化其中一方面反映了滋养万物的山水湖泊,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丰功伟绩。人性自然成了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的主要表现内容,而西方古典园林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是一个半岛国家,自然环境并不优越,希腊因而将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当做是神灵所为,表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的"神性"。以私家园林为例,中国的古典园林,池中可钓鱼采荷,树下可饮酒对奕,亭中可对月赏花,园中一草一木,一亭一凳,均尺度宜人,无处不显示出人与环境对话中的优越感;而西方古典园林,即便在别墅园林中,总在用一种令人震撼的大尺度空间表现一个庄严,气派而华丽的氛围,大面积的修剪草坪,各式水景,及水景与壁龛中的各种雕塑,均显示出人对于环境的崇拜,敬畏的感情。
在现代园林游憩观中,由于科技的发展,人对自然有了日益深入的认识,现代游憩观表现为一种与自然的和谐对话及维护自然平衡的立场,并且创造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第二自然,如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森林———黄石国家公园,公园内禁止从事赢利性开发,不得砍伐猎捕,不得引进外地物种,表现出人与自然平等尊重的关系,1988年,森林公园大火之后仅三年时间,鲜花又满山遍野,创造了美丽的第二自然。又如:在我国云南丽江的云杉坪,游人顺木栈道游览,减少对草坪的践踏和减轻对环境的破坏,这都是成功的例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代表重伦理轻功利,追求山林山德,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受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后,在游憩社会关系模式中表现出一种内敛性和伦理性,它主张理想的自然天地与现实的生活场所相互统一。如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多地处市井之中,围墙围之,闹中取静,园中有山有水,尽享山水自然意趣,出门亦可观红尘俗事,满足中国传统的伦理关系,动静由人;而在西方古典园林文化中,由于欧美民族的开放,浪漫,人们爱好社交,运动及野外活动,其游憩社会关系模式多表现为一种外向性,无论是视线开阔的法国式园林还是强调空间变化及细节的意大利式园林都极强调空间的开放和室外社会交往活动空间的运用。
在现代园林中,游憩类型的多样化,使得城市游憩社会关系不再像从前那样单纯,在城区游憩,地区游憩模式中,外向性成了园林空间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现代园林汲取了中西方园林文化的优点,是一种外向性和内敛性的有机组合,这不仅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的功能,也能找到人与自然精神对话的自然化空间,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游憩空间。但是在中国起步阶段的现代园林模式中,有一部份园林却走了极端。一种是将中国传统园林私家园林模式作为主要的设计手法,用在城市广场设计中,无法满足城市广场大规模集聚,交往的功能;另一种是西方古典园林的大尺度的轴线开放空间的照搬,没有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精神对话的内向空间,同时失去了地域性和民族性,也失去了自身的活力,这都是不可取的。
在哲学系统中,不一样的自然观,社会观将会形成不一样的方法论,在园林游憩体系中,不一样的游憩自然观,游憩社会观也同样形成了不一样的游憩思维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思维模式——感性。中国古典园林以一种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曲折的形状,表达对自然的一种神秘的感受;而西方古典园林出于对神的敬畏,因而在园林艺术中采取了消灭自然的手法,园林讲究规矩格律,对称均齐,有明显的轴线,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构成了西方古典园林的思维模式——理性。
现代园林的游憩思维模式是一种多元化,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全球化。表现人类生存和时代同步生活真谛的全球化游憩思维模式,东西方世界共同接受和认同。
二是地域化,民族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园林游憩模式,做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和各个园林体系交流的基础,是地区和民族赖以获得存在的精神文化。
三是一种与新时代结合的方式的传统复兴,体现地域文化的时代延续。
如在澳大利亚的凯因斯热带雨林保护区,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展示以土著部落日常生活的旅游项目,还有澳大利亚布里斯本的动物农场利用以澳大利亚的主要产业羊毛业的地域特色,开展观光羊毛业。展示澳洲自然文化的独特魅力。
遗憾的是中国某些地方的游憩规划,为经济利益趋使,置本地地域文化不顾,将欧式规则,理性,纯几何的符号与中国的具象不规则,曲折变化的自然山水生硬地放到一起,造成了对景观的民族性、地域性的严重破坏,这是现代游憩思维模式中的一个误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