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4年5月8日星期三

藏族传统艺术服饰(雪域寓言)

 


藏族传统艺术服饰


说到西藏的服装,人们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藏族人的藏袍,还有西藏人戴的藏帽。

智者阿古登巴和马帮领队拉措在游历西藏时,藏服也就成了话题之一。

阿古登巴说:

藏族服装以藏袍最为常见。城镇居民喜欢用高级毛料制作藏袍,农区用氆氇,牧区用毛皮。

这种袍服男女老少都穿,长身,皮筒包面镶边,既无口袋,也无纽扣。平日里男袍多为素色,镶以宽大黑边,节日盛装则要穿有彩色镶边的。女袍边饰更为艳丽,最有代表性的镶边所采用的质料是一种毛织物,色彩和图案很讲究,特别是牧民的藏袍镶边,常用蓝、绿、紫、青、橙、黄、米等色竖条纹组成五彩色带。

女皮袍的肩部、下摆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宽的黄、红、绿、紫色条纹,而且常常大胆使用红配绿、白配黑、红配蓝、黄配紫等互补色,有时候还要在强烈的对比中夹以金银线,那种明快、和谐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藏族人喜欢戴帽,帽子种类主要有毡帽、皮帽、金花帽和礼帽等。

毡帽是藏族最古老的帽子,以白色羊毛毡为原料,帽身高,顶尖,帽檐较小,制作简单。

皮帽是用整张上等狐皮制作,完全将皮毛露在外面以显示英武和财富,有些则是用锦缎在外做帽面,帽檐使用狐皮作为装饰。

金花帽也是较为常见的帽子,帽身为筒形,下面伸出四片帽耳向外翻出,以毛毡、毛呢和皮毛作为原材料,用金花缎、金丝带做装饰。

阿古登巴又说起了西藏服装中的“邦典”,什么是“邦典”?拉措犹豫了一下。

阿古登巴向拉措解释道:

 “邦”在藏语里是“怀”的意思,“典”在藏语里是“垫子”的意思,“邦典”的意思是保护怀前的垫子。汉语称围裙,是藏族妇女围在腰上的衣饰品。

拉措明白了,原来“邦典”就是围裙。

西藏服装中的“邦典”,以有彩色与无彩色相间的拼接横条纹为其基本样式,有的在边缘以竖条纹的装饰彩条或者吉祥纹样为辅助,款式基本固定,均为0.5x18cm范围大小的长方形横织纹丝或毛织布。其中束腰横宽处有两条丝毛细织带,穿着时将细带围绕在腰上以便固定,勾勒出女性曲线。

邦典是藏族妇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的风俗习惯中,女孩长到15岁就算成年,家人为她举办正式的成人礼,其中重要的仪式就是腰部系上一条漂亮的邦典。

阿古登巴对拉措叙说起西藏服装的历史渊源

藏族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唐宋时称“吐蕃”,元代称“吐蕃”、“西蕃”,明清时期称“西蕃”、“图伯特”、“唐古特”、“藏蕃”、“藏人”等。

藏族在千百年来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与其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独具魅力。

回顾西藏服装的历史,还得从吐蕃时代说起。吐蕃与中原的密切交往,为藏族服饰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以藏族服饰表征身份和信仰,颇具特色。

在中国元朝时期,西藏的宗教信仰对服饰的影响渐渐增大,以特定的图纹或符号来表达一种特定的意思,出现仿袈裟色泽的藏袍和印有宗教符号及佛教法宝的装饰品等等。

在明朝时,藏戏艺术发展进入新时期,藏戏服饰除了历史上贵族们的日常服饰外,还发展出了另一类高度夸张的服饰以及大量的面具,这类服饰艳丽、夸张,重在表现力与强烈的装饰效果,成功地将藏族服饰经过艺术处理后搬上了戏剧舞台,为藏族服饰文化增添了新的血液。同时又大大促进了藏族戏剧、舞蹈、美术等艺术的发展。

清朝时期,藏族的服饰文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日趋定型,与今天的联系最为密切。

阿古登巴对拉措又说道:

由于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的不同,藏族服饰丰富多彩,差异颇多,不胜枚举。有些地区,县与县、乡与乡之间都有较大区别。目前发现的服饰类型已有200多种,居中国少数民族之首。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一整套藏族服饰由帽、衬衫、袍、裤、靴、腰带等组成。除腰带外,均分冬装、夏装、春秋装三类。冬装用料为皮毛,夏装多用绵绸缎布,春秋装为氆氇或毛毯挂面等。

藏族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女子特有的风格。每逢文艺表演和节庆活动,各式色彩明艳的藏族演出服饰都会成为焦点。缀有各种珠宝的头饰、腰部配褂是藏族服饰中最有特色的部分。

藏族男女特别讲究饰物,饰品的质地有银、金、珍珠、玛瑙、玉、翡翠、珊瑚、琥珀等等,广泛运用于头饰、发饰、耳环、项链、腰饰和戒指。造型美观,多为自然形状,可以说是藏族服饰中的点睛之笔。

比较有特色的是藏族女子头顶上的“巴珠”,发辫上装饰的银币,胸前挂的护身佛盒“嘎乌”,以及腰上佩的长串金属币、腰刀、火镰盒子等。

年轻女子梳两条辫子,并用鲜艳的毛线掺辫盘头,牧区的女子会梳很多的小辫子披在背部,有的辫梢互相交织成辫网,有的在辫子上加挂10厘米宽的缀有玛瑙、珠宝、玉器的饰带。

头饰、佩饰在藏族舞蹈服饰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阿古登巴又说起了西藏男女表演服饰的区别

藏族男子服饰各地基本相同,肥大是其特点。内穿短衣,外穿大领开右襟、一股无纽扣的长袍,藏语叫“初巴”,腰系宽毛带,也有的是装饰精美的有口袋的宽皮带;下穿长裤,套入皮或氆氇缝制的长筒靴。

藏族女子表演舞蹈服装特点是长袖、大襟、宽腰,藏袍是藏族演出服装的主要款式,藏袍的种类很多,并且花纹装饰很讲究,藏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

阿古登巴又说起了西藏的哈达:

藏文的 “哈” 是 “口” 的意思, “达” 是 “马” 的意思,“哈达” 两个字直译出来:口上的一匹马,即是说这种礼物相当于一匹马的价值。因为一般人在会见的时候,不是随便随地都可以带着马匹来送的;但又不能只是用口说,就以这种丝织品的 “哈达” 来代一匹马了。

哈达是藏族任何阶层的人物,在来往时最通行的一种礼物。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藏文化流行的地区包括尼泊尔、不丹和俄罗斯布里亚特等地都有此习俗。

哈达是藏族服饰中最重要的一种装饰品,也是西藏最常见的一种礼仪用品,主要功能在于表达祈福、尊敬、友谊、真诚。

哈达的质地、规格、颜色、长短有所不同,织造哈达的用料,以往多为生丝或麻,近些年来用人造纤维织造的渐多。哈达的折叠方式,因档次、用项的不同,也有多种,蕴含不同意义。

藏族尚白,以白色象征圣洁、真挚、坦诚,所以常见的哈达多为白色。此外,还有以蓝、白、黄、绿、红五色分别织就的五彩哈达,各有寓意。白色是白云,蓝色表示蓝天,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的。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西藏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特别有趣的是,藏民出门时也随身带上几条哈达,以备在途中遇到久别的亲戚、朋友时使用。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行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

如今,藏服样式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良,在保留色彩风格和图案的同时,结合现代审美,面料选用更为丰富,样式更为简约。

改良后的藏服甚至走上了国际时装舞台秀,代表着藏族服饰逐步走向国际,向世界展现出西藏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

藏服是藏民族文化和生活的缩影,浓缩了藏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精髓,一针一线都蕴含着祖辈的勤劳和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重和欣赏。

  阿古登巴即兴唱起了一首《献上我的哈达》:

 

我用双手捧起哈达,

将哈达高举与肩平,

再将哈达平伸向前,

我弯腰将哈达献你,

送上我最大的祝福。

 

祝福长辈吉祥如意,

祝福亲友健康快乐,

祝福尊者万寿无疆,

祝福神灵护佑众生,

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我献上美丽的哈达,

哈达代表蓝天白云,

哈达代表绿色江河,

哈达代表黄色大地,

哈达代表红色护法。

 

我献上圣洁哈达,

那是喜玛拉雅雪莲,

那是雪域的格桑花,

让我们回味酥油茶,

让我们同饮青稞酒。

 

哈达是我纯净的心,

我把它献给天地神,

献给我奔驰的骏马,

献给我飞翔的雄鹰,

献给我心中的期望。

1 条评论:

  1. 雪域文化涵盖了中国的西藏、青海、新疆,也包括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国和巴基斯坦、缅甸等。我以传说中智慧过人的阿古登巴为主角,运用诗歌体和散文体结合的传统寓言创作方法,故事中有故事,短篇形成長篇,並配置自己的漫畫插圖,开始创作汉英版《雪域寓言》。撰写寓言故事能让我返老回童。研究雪域文化则是我防止老年痴呆的药方。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