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俗溯源之五十八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传说,有一年新春伊始,有一群凶禽恶兽降临神州大地,到处伤害生灵,为首的是一只大鹅,它逢人吃人,逢畜吃畜,给凡间带来了莫大的灾难。人们十分痛恨它。为了保证人安全,组织勇士,群起追杀这群凶禽恶兽,连那只野鹅也被射死了。
原来,这只野鹅是天上玉皇大帝天宫守门的神鹅。因为正月初,凡间诸神上天朝凶玉帝,神鹅闲若无事,就偷偷飞下凡间逛荡,为非作歹。玉帝听神鹅被凡人射死,那可是他的耻辱,因此火冒三丈,传下玉旨,要卫宦于正月十五日晚上将凡间人畜财产全部烧尽,为报仇。
这件事为玉帝座前侍女紫姑闻知。紫姑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神,她讨厌神鹅浪荡成性,对它这次又去残害凡人,恨之入骨。
故她对玉帝的偏听偏信十分不满。她苦思如何拯救凡间百姓。想来想去,自己偷偷驾上祥云,来到凡间,将玉帝的旨意告诉大家,并同大家一道想了一个对付玉帝的办法: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玉帝走出南天门,灯火齐叫,燃放火花,火起,以瞒过玉帝。果然,正月十五晚上,玉帝走出南天门,往下一望,,只见凡间四处起火,以为是他传下的玉旨已到凡间,神鹅之仇已报,方才罢休。
从此,正月十夜燃灯,大放烟火成为一个习俗流传下来。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元宵迎紫姑是放灯节中的一个特殊节目,那就是迎厕神。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玉皇大帝的侍女,因为神鹅作乱,她为了救百姓,结果得罪了玉帝。玉皇大帝就将她赶出了天界,让她下凡人间。
紫姑被罚到人间后,成为大户人家的小妾,结果受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在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古代的祝祷词是:“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 夫人已行。云是其妇。小姑可出。”
百姓还会祭紫姑的时候,将她的神形拿到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如果觉得人形变沉了,就是紫姑的灵来了。
在传说中,紫姑变成了厕神后,据说陶侃就曾经在厕所见到一个人,自称是后帝,对他说:“三年莫说,贵不可言。”意思是陶侃三年后就能发达,后来果然如此。
元宵节不仅有厕神紫姑的民俗故事,还有关于“走百病”求安康的民间传说。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明清时,北京等地在元宵节夜里,妇女们相约出游,结伴而行。有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这一习俗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
明周用《走百病行》:
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
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
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
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
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
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
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
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
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在现在的天津,还保留着“走百病”的习俗。因为是在农历正月十六进行,当地称作“溜百病”。
但由于条件改变,现在多是妇女在这一天带着老公和孩子回娘家撮一顿。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中国城乡异常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主要还是“赏花灯”和“吃元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