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星期六
第六章 颠覆认知的蜉蝣生命《英语自学笔记》G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第六章 颠覆认知的蜉蝣生命
Mayfly life subverts cognition
春夏是蜉蝣的季节。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蜉蝣成虫的口器退化不具取食功能,只有1~3天的寿命,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择偶、交配和产卵的任务,因其生命短暂而被形容为“朝生暮死”。
蜉蝣在中国古代被视为短命的象征,《诗经•曹风•蜉蝣》写道:“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相关名句“朝生暮死”便出自《重修政和证类本草•草下之上》。名句“寄蜉蝣于天地之间,渺沧海之一粟”则出自宋代苏轼的《赤壁赋》。
在中国古诗词中,蜉蝣成虫寿命极短,象征生命的短暂。这些名人名言名句,实则上误导了人们对蜉蝣的认知。
其实,蜉蝣是很长寿的,生命周期可长达一年以上,期间经历了卵、稚虫、亚成虫及成虫4个阶段。稚虫经过20多次脱皮后变成亚成虫,亚成虫的形体与成虫无异,再脱皮一次即为成虫。在昆虫的世界中,只有蜉蝣目有亚成虫的阶段,非常独特。相信宋代苏轼对此是一无所知,以讹传讹罢了。
与中国人的认知不同,在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奥格特•克鲁提乌斯在1634年的著作《论蜉蝣》中描绘了蜉蝣。马尔滕•德•沃斯在1587年画作中也出现了蜉蝣。他们并没有毫无根据地嘲笑蜉蝣的所谓短命。
1495年,阿尔布雷希特•杜勒创作的铜版画《圣家与蜉蝣》中描绘了蜉蝣。评论家拉里•银和帕梅拉•H•史密斯认为,这幅图像体现了天地之间的联系。
The Holy Family with the Mayfl
如今,在东亚乐坛有大量以蜉蝣为名的歌曲。人们对蜉蝣的认知正在改变。
蜉蝣(英语:Mayfly),又名螶𧎾,属于昆虫纲蜉蝣目(学名:Ephemeroptera),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具有古老而特殊的体型结构,翅无法折叠,和蜻蛉目同属古翅下纲下。全世界已知有超过3,000种蜉蝣目昆虫,分属于42个科的400多个属。其中约600种见于北美大陆。除南极外,蜉蝣见于所有陆地地区。
蜉蝣是相对原始的昆虫,并且表现出可能存在于第一种飞行昆虫中的许多祖先性状,例如不能平折在腹部上的长尾巴和翅膀。
蜉蝣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带翅昆虫之一,其身体印记化石可追溯至约3亿年前。大量蜉蝣化石分布于全球,尤以俄罗斯、法国、巴西和中国为著。
蜉蝣化石
中国是蜉蝣化石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广西地质调查院的合作中,发现了大量蜉蝣化石,某些层位中个体数量多达381只。
这些古老的化石提供了研究蜉蝣起源、进化、行为,以及当时生态环境的重要材料,对学术研究有重要意义。
研究蜉蝣化石成为科学家们的关注焦点之一。早在19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就有学者对蜉蝣化石进行描述和分类。中国的生物学家秉志教授在这一领域尤为突出,发表了大量关于蜉蝣的新属和新种。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约40科、124属、218种不同类型的蜉蝣化石,为昆虫进化、古地理、古气候和地球演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虽然化石记录不完全,但有证据表明:泥盆纪(2.8亿年前至3.25亿年前)已有蜉蝣存在。成虫体长2.5~32毫米。生活史包括4个阶段: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
截止到2024年,根据《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收录的分类标准中,世界上共分有42科442属3341种,
截止2002年,中国共有17科60属220种。
共有5种蜉蝣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红色物种名录中,2种被评为灭绝(EX)物种;1种被评为濒危(EN)物种。
蜉蝣除了南极洲、北极高纬度地区和一些海洋岛屿外,几乎遍布全球。分布于各种生态环境中,从高山到平原,从沼泽到草地,均可见其踪影。
蜉蝣是古老的有翅昆虫,对其化石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昆虫的起源、进化及古生态环境,并为研究其他昆虫及其翅的起源提供参考。对蜉蝣的研究对了解不同地质时期的古地理、古气候、地球演变及生物进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水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影响水生生物的发育和生存。蜉蝣对水中化学物质敏感,常用于检测水污染状况。研究人员将蜉蝣、石蝇和石蛾称为水质评估的“三巨头”。
蜉蝣 Mayflies
动物界Animalia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昆虫纲Insecta
蜉蝣目Ephemeroptera
(1)简说蜉蝣形态特征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yflies
蜉蝣(学名:Ephemeroptera)是蜉蝣目昆虫的统称。蜉蝣主要滤食藻类及颗粒物,成虫期具有趋光性。
蜉蝣常有两对翅,翅膜质透明,前翅大呈三角形,后翅小呈圆形,雄性生殖器位于第9节腹部。
蜉蝣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触角短,复眼发达,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毛,或称尾须,尾须是少数原始昆虫和直翅目才具有的特征,部分种类并有中央尾丝。
蜉蝣的卵十分微小,长约150~200微米,宽约0.1~0.2微米,颜色多为白色、绿色、灰绿色或淡褐色,表面带有花纹。一端通常有帽状附着物。
蜉蝣卵很小,但颜色多样,表面有花纹和附着物。稚虫体长3~28毫米,分为扁平型和鱼型,头部有突起和体毛,复眼发达,有咀嚼式口器,胸部有三对足,腹部10节,末端有三根尾丝。
蜉蝣的卵
蜉蝣的稚虫生活在淡水湖、溪流中。通常在春、夏季下午的时候,有成群的雄成虫“婚飞”,雌成虫飞入群中与雄虫交配;产卵于水中;椭圆形的卵很小,表面有络纹,可以黏附在水底的碎片上。
蜉蝣稚虫的体长一般在3~28毫米之间,分为扁平型和鱼型两种。扁平型稚虫的身体扁平,胸足宽扁,尾丝上的毛分散或环生,以扁蜉科为代表。鱼型稚虫则具有流线型的身体,足细长,尾丝密生细毛,以短丝蜉科和等蜉科为代表。
稚虫头部有突起和体毛,复眼发达,有三个单眼,触角呈丝状。口器为咀嚼式,包括上唇、上颚、下颚、舌及下唇,唇须由2到3节组成。胸部有三节,每节各有一对足,爪子上常有细齿,黑色翅芽附着在中、后胸上。足的形状因刺的排列和瘤或刚毛的形状而不同,一些属的足具有特殊功能用于过滤食物和保护鳃。
蜉蝣总科稚虫足的腿节和胫节非常粗大,胫节的前侧角突出,爪较小,扁蜉科稚虫足的腿节宽扁,具细毛。腹部通常有10节,背板后侧角的形状可用于区分不同属的蜉蝣。前半部分的腹节上有成对的气管鳃,用于呼吸。末端一般长有三根尾丝。
亚成虫结构图
稚虫期一般蜕皮20~24次,甚至多达40次;成熟稚虫可以看见一、二对翅芽变黑;两侧或背面有成对的气管鳃,是适于在水中的呼吸器;稚虫成长后,浮出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为亚成虫。
蜉蝣稚虫蜕皮后变为亚成虫,亚成虫体色暗淡,翅膀呈烟熏色且不透明,后缘缘毛明显,行动迟缓。亚成虫与成虫相似,但翅面及身体表面密生细毛,雄成虫的大部分附肢尚未完全发育。
亚成虫过一天后经一次蜕皮为成虫。
Ephemera danica形态
成虫的触角为刚毛状,口器退化,复眼较大,单眼三枚,其中雄成虫的复眼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锥形,下部球形。成虫的胸部发达,前足明显长于中后足。不同种类的后足跗节数量有所不同,扁蜉科后足跗节多为5节,四节蜉科后足跗节为3节其他种类多为4节。
通常有两对翅,翅膜质透明,前翅大呈三角形,后翅小呈圆形,有些种类的后翅消失。成虫的腹部通常有10节,第10腹节背板后端长有两根细长尾丝,有些种类还有中尾丝。雄虫第9节腹板后端有亚生殖板,雌虫在第七腹节后端有输卵管口。
雄性生殖器位于第9节腹部,形状多变,是蜉蝣分类的重要特征。
成虫触角刚毛状,口器退化,雄虫第9节腹板后端有亚生殖板,雌虫第七腹节有输卵管口,雄性生殖器形状多变,是分类的重要特征。
成虫不取食,甚至没有内脏,且寿命很短,只有约数小时至数日不等。
(2)蜉蝣栖息环境
Mayfly Habitat
蜉蝣属物种栖息在杂草中
蜉蝣栖息于多种生态环境。分布范围非常广泛,除了南极洲、北极高纬度地区和一些海洋岛屿外,几乎遍布全球。从高山到平原,从沼泽到草地,均可见其踪影。
蜉蝣稚虫几乎存在于所有淡水环境中,尤其是在溪流中,不论是急流还是缓流的小溪。
蜉蝣稚虫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有些附生在水草上,有些在水底淤泥上爬行生活,还有些在底泥中挖掘通道。一些种类的稚虫身体扁平,栖息在清澈急流中的石块下。
蜉蝣栖身水中,主要滤食藻类及颗粒物;稚虫则食腐屑、小型藻类、原生动物和腐烂水草,少部分种类为肉食性。
溪顏蜉属(Rhithrogena)采食
蜉蝣成虫通常在白天栖息于溪流、湖泊或江河边的杂草和树丛等避光处。蜉蝣成虫具有趋光性,采集成虫期的蜉蝣主要依靠灯诱。
此外,不同科的蜉蝣具有特定的栖息地偏好。例如,四节蜉科(Baetidae)倾向于生活在温暖的水域中;扁蜉科(Heptageniidae)偏好藏身于石头下的湍急水流中;而较大的蜉蝣科(Ephemeridae)则会在沙质的湖泊或河床中挖掘洞穴。
因为亚成虫和成虫的口器退化,它们不再取食。
(3)蜉蝣生长繁殖
Mayfly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蜉蝣生命周期包括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四个阶段。卵期卵期的长短,常与种类和温度有关。短的几天,长的可达几个月,一般在1-2周内即孵化;稚虫期经历15~25次蜕皮,一般为几个月到一年以上。亚成虫在24小时内蜕变为成虫。
正在蜕皮的金蜉蝣
蜉蝣繁殖方式多样,包括卵生、卵胎生和孤雌生殖。雌虫可产500到4000个卵,产卵方式各异(如分次产卵、一次产卵、直接产于水中石块下)。部分种类采用卵胎生或孤雌生殖。
Serratella ignita产卵
蜉蝣交配
蜉蝣成虫在飞行中交配,称为“飞婚”,交配发生在无风、适光和温度适中的环境中,成虫成群回旋飞翔。
雄虫抱住雌虫前胸。雄虫完成交配后立即死亡。
全球蜉蝣目昆虫正面临多重生存威胁。首先,水域污染的问题极为严重,重金属与农药残留严重影响蜉蝣的生存和数量。
其次,外来物种的入侵对蜉蝣构成重大威胁,欧洲已有750种外来淡水物种影响了蜉蝣的生存。
此外,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也是重要威胁,主要由于人工堤坝的建造、人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河道的改迁。
最后,气候变化也是关键因素,由于蜉蝣具有较短生命周期和良好的移动性,它们很可能是首批受全球气温上升影响的群体之一。
欧洲的《水框架指令》和美国的《清洁水法》(CWA)等立法旨在通过保护水资源,从而保护包括蜉蝣在内的水生物种。
(4)蜉蝣启示
Mayfly Revelation
自古以来,昆虫界的雌雄昆虫交配后,雄昆虫就会很快死亡。这种为爱而死的生理传统,让人瞠目。更可怕的是有些雌虫还会即时吞食雄虫。
其实,在人类社会中恶妇逼死异性的并不罕见。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退休在家,开始探索自学英语的途径,编写《英语自学笔记》是为了让自己复习方便,选择的词句,也全都与我的兴趣爱好和用语习惯有关。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