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5年7月22日星期二

序言:中英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互动《英语自学笔记》J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序言:中英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互动 沈 阳
1984年12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新著《成语中的音乐故事》,书中收录了三十篇中国音乐故事。这本新书被列入《音乐小世界》丛书这一,由著名音乐家贺绿汀作序。是供中、小学生学生课外阅读的音乐普及读物,也是老师和家长教育孩子的辅导材料。令我没想到的是时隔四十年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将《成语中的音乐故事》的一篇故事“高山流水”,编入了中国“小学语文阅读文库”第三辑。由“小学语文阅读”引起了我对“语文”的思考。 现在的小学生,包括小学教师和家长,有多少人能解释“语文”一词的含义?又有多少人能讲清设置“语文科”的来历及意义? 我在自学英语时,曾思索:平时常说的英语和英文,两者有什么区分?还有常说的日语和日文,同样有什么区分?那么中国有汉语、国语、华语之说,也有中文、华文的说法,但极少有“汉文”之说,更没有什么“中语”的说法。 “语文”,到底指什么? 在日常教育生活中,“语文”两字并无严格指口头语或书面语。语文Chinese,是中文语境中一个多义的合成词,包括“语”和“文”,“语”指代语言,而“文”则有多种解释,不同情况下指代文学、文字或者文化等等。比如1949年后中国大陆中小学的语文课指代的就是语言文学。“语文课”则是学科名。 科学与学科没有国界,部分学科有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中国大陆地区汉语区的语文特指汉语文,它是以现代汉语为表述的形式,选取文学库里优秀、经典的作品,通过教师的指导,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激发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个传承人类文明的基础平台的一门重要学科。 语文包括本国语文和外国语文,本国语文又包括通用语文、方言语文以及少数民族语文。 英语等语种也是语文的一种形态,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也学习本族群语文。特殊情况下,每个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语文。 我国古代是没有“语文”这个词的,直到近现代才出现“语文”这个词。 “语文”产生于19世纪末,为1887年张之洞首用。在清末民初,“语文”已是一个常用词了,但作为中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名称的时间较晚。 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称为“国文”课一科,传授的仍是历代古文。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 清末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国文科。 中华民国的国语、国文课之名,出自于五四运动前后,小学设国语课,教材为白话文,中学设国文课,当时教材都以文言为主,新文学作品为辅。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中国大陆的国语和国文课名统都改称为语文,是学校里的一种主要科目,常指代汉语言文学,以白话文为主,辅以文言文,随着年级增加文言文比例逐渐提高。 一般汉民族语文科目在中小学通常只称为语文,在大学则常常不简称而只使用全称汉语言文学。 少数民族学习的科目则分别为对应民族语文(例如藏语文、蒙语文、维语文、朝语文等等)以及单独的汉语文科目,少数民族的汉语文科目也通常比汉族学习的内容更简单、考试难度更低。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 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也可以说,语文是运用语言规律与特定语言词汇所形成的书面的或口语的言语作品及这个形成过程的总和。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语文学,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与上层建筑关系密切的语文教育也面临着创新发展的需要。恰逢此时,时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的叶圣陶先生提出了“语文”这个新概念。 1949年8月,叶老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时,首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用来取代当时的小学和中学“国文”。 1950年,由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编写出版全国统一使用的中小学课本时,统一名为“语文”,并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辑大意”里作了如下说明(小学教材中也有大致相同的陈述): 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简称为:“听说读写”。 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 其实,将“国文”“国语”改为“语文”的原因还有: 第一,改朝换代的政治原因,“国”容易让人想到国民党,所以“国币”“国会”“国语”“国乐”“国术”“国军”等一律不允许再继续用了。 第二,不再讲文言文,所以中学的“国文”和小学的“国语”不再有区别,合二为一。 第三,40年代末的文化思潮正处于将废除汉字作为国策、追求世界文字统一的狂热误区中,即去国别或族称。 1950年8月1日,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令》的公布,一个崭新的学科名——语文,正式开始使用。除1956年3月19日至1958年3月8日语文被分设为汉语和文学两科间隔两年,一直沿用至今。《语文》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 中国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出版了首套语文教材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废除了“国文”、“国语”等名称。 但台湾一直延续中华民国时的称谓,汉语文始终被称为“国文”或叫“国语”。 但“语文”自1950年定位中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的名称以来,质疑声一直不断。 1952年,李克非在《关于“语文”的解释》,高楚在《关于“语文”这个名称》,姜仲民在《“语文”质疑》中就对“语文”命名提出了异议。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师大潘涌、绍兴文理学院的王松泉、河南师范大学王文彦、江苏无锡城市职业学院马智强等众多知名教授,以及李希贵、王丽、张毅、毕唐书、邓维策、李俊、马得清、龚仁贵、陈新民等中小学语文研究专家,纷纷要求重新讨论这一名称,要求中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的名称,应该更名为“国语”或“汉语”“华语”。 有趣的是,世界各国在教授和使用本国语言和文字时都以本国国名冠名,如“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美国则称为“美式英语”。唯有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教科叫“语文”,“汉语”能代表中国所有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吗?

1 条评论:

  1. 退休在家,开始探索自学英语的途径,编写《英语自学笔记》是为了让自己复习方便,选择的词句,也全都与我的兴趣爱好和用语习惯有关。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