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先生 撰稿
张申府与李大钊、陈独秀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是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打工时的领导,他又是周恩来、朱德的入党介绍人;他是黄埔军校教官中的中共第一人,他是蒋介石的德语翻译,还是周恩来进黄埔军校任政治部副主任幕后推手。他是活得最久的中国共产党创党元老之一。
张申府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是中国罗素研究的第一人,他是中国第一个推介爱因斯坦的人,他是《每周评论》的创办人,他是新青年杂志的编委。
张申府是一二九运动的幕后总指挥,他是民盟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他是妇女解放的先驱……
然而在中共党史中没有张申府的地位,他几乎从党史资料中消失了。因为他最终选择是退出了共产党。他曾与刘清扬结为革命伴侣,最终也是分手终结了这段婚姻。
张申府晚年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坦言自己最后悔的事情有两件:
第一件就是1925年,他退出了自己参与创建的中国共产党。关于这一部分历史,公开资料并没有相关记载,其女儿张燕妮向记者透露了一些内情。
1925年1月,父亲在上海列席了中共四大。会议上,大家围绕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问题发生了争论。父亲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认为共产党应当保持它的独立性,不应当依附其他政党。当时有人说他幼稚可笑,父亲怒不可遏,一气之下表示要退党。
当张申府回到北京后,李大钊等人劝他不要退党,他不为所动,很生气地说道:“大多数人赞成我我就干,不赞成我我就滚蛋,就在党外帮助干。”最终,张申府没能如愿,退出了共产党,他说自己是“宁折不弯”,而周恩来是“弯而不折”。
张燕妮认为,“以父亲跟蒋介石共事的经历,他已经预感到蒋介石不可靠,曾说蒋介石是一个刚愎自用之人,不可共事,这可能也是他退党的原因。”
张申府最后悔的另外一件事情则是1948年因为在共产党连连击败国民党,胜利在望时发表了《呼吁和平》一文被民盟开除,进而被彻底地赶下中国的政治舞台。
关于《呼吁和平》一事,张申府曾为自己做过辩解:其实他在早些时候就写了这篇文章,但到1948年10月23日才将这篇文章发表在了《观察》上。这时,解放军在战场上势如破竹,共产党已经从呼吁国共和平转变到将革命进行到底。张申府说,因为当时自己在北京教书,不知道形势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结果文章就变得不合时宜了。
晚年采访张申府的美国女作家舒衡哲说,张申府似乎总扮演着“反叛者”的角色。而张燕妮则认为,张申府发表《呼吁和平》,“一方面是时间延迟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与父亲受罗素和平思想的影响有关。抗战胜利后,父亲一直反对内战,力主和平,这与早些时间共产党、民主党派的主张相吻合。”
也许用哲学思想指导自己言行的人,往往能敏锐地发现事物长远的走向,但对于眼下政治局势的判断就糊涂得多。
1949年后,张申府的工作也成了问题,最后还是周恩来决定让他去北京图书馆作了研究员,1957年他毫无悬念地成为右派、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直到1979年才获彻底平反。
从建国以后到1986年去世的半个世纪内中,张申府便被全面封杀,不准出面,不准说话,写作不准发表,他只能在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孤寂冷清中度过余生。
即使张申府在平反后,1992年出版过近四十万字的《民盟史话》,其中对张申府也还是语焉不详,一笔带过,根本不提他在民盟所起的作用。
所幸的是:“要清白,请长寿”的张申府先生坚韧地活到了八十年代,渐渐地看到历史被有心人士还原,而他的观点可以发表出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