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先生 撰稿
1917年,张申府在北大毕业后以助教名义留北大工作,执教预科数学和逻辑。张申府通过同学郭晓峰,张申府认识了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这时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他常去李大钊处闲谈,因此张申府亦与陈独秀也有较多接触。
1918年冬陈独秀、李大钊、张申府三人联手创办了颇具影响的杂志《每周评论》,由张申府负责编辑。
张申府同时还担任了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杂志之一《新青年》的编委,他还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两个社团:少年中国学会和新潮社的团员。另一位伟大的传奇郑超麟先生曾经回忆他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很大程度是因为看了张申府先生在《新青年》的文章。
张申府在当时首次向国人介绍了罗素、罗曼·罗兰等西方进步思想家,先后在《新青年》等杂志上翻译了罗素的多篇文章,并撰文评述其哲学思想,在当时曾有广泛的影响。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1970年),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伯特兰·罗素出生在英国威尔士的一个贵族家庭,祖父约翰·罗素勋爵在19世纪40年代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父亲安伯雷子爵在当时是一名极端开放的无神论者。罗素的母亲也出身于贵族家庭,但是她在罗素2岁时便去世了,在两年之后,他的父亲也去世了。
罗素是这个辉格党家庭的第二个儿子,在双亲去世以后,罗素和他的哥哥富兰克·罗素(未来的罗素勋爵二世)就由祖父母抚养长大。与当时其他上流社会的子女一样,罗素兄弟由家庭教师专门教授,则罗素的教父是当时的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弥尔。
罗素思想的形成是受家庭的自由主义传统和祖母的独立不羁的性格影响。罗素的童年是孤寂的,他经常一个人在自家荒凉失修的大花园里独自玩耍与思索。也就是这样的生活方式,让他对大自然、书本和数学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尤为迷恋数学。这也是他后来取得的思想成果的第一步。
罗素于1890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后曾两度在该校任教。1908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并被授予英国嘉行勋章。 1967年组织了斯德哥尔摩战争罪犯审判法庭,谴责美国在越南的政策。 1970年在威尔士的家中去世。
罗素不仅在哲学、逻辑和数学上成就显著,而且在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学等许多领域都有建树。他前后期哲学思想变化很大,早期信奉新黑格尔主义,深信绝对、共相的存在,把数学视为柏拉图理念的证据。后来与摩尔一起叛离了绝对唯心主义,转向新实在论。
张申府系统研究了罗素的各类著作,宣传研究罗素主义,仅25岁已成思想界罗素专家。
“罗素”二字的翻译定名就是出自张手。罗素曾在给一位法国友人的信中说:“中国的张申府先生,比我还了解我的著作”。
1919年5月4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爆发了,这一运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也推动了许多进步团体的活动和发展。
1920年,共产国际东方局代表魏金斯基来华,帮助中国建立中国共产党。他来到北京后,经北京大学俄籍教员柏烈伟的介绍,见到了李大钊和张申府,后来,魏金斯基在李大钊的介绍下又到上海联系陈独秀。
1920年初,张申府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工作,
在“南陈北李”间奔走串联。
1920年8月中旬,陈独秀筹备建党,为了确定组织名称,在上海的陈独秀在给李大钊和张申府的信中说:“创党之事”只有你与守常(李大钊)可以谈。可见张申府在当时的作用之重。
随着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的酝酿创建工作也在积极进行。
1920年10月,这三人又共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基层组织--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作为一个共产主义的信仰者,张申府成为这个共产党前身的最早创始人之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