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星期二
序言 老有所学的乐趣《英语自学笔记》G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序言 老有所学的乐趣
沈 阳
当我进入七十五岁的老人群后,突然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那就是自学英语,完成一生中最难实现的愿望。原想通过培养自己对英语的兴趣,也许就能叩开这扇英语大门。我平生很喜欢动物,也就开始收集动物、鸟类、鱼类相关的英语单词,现在进入了收集相关的昆虫英语单词。结果,出现了相反的情况。我没有记住这方面的英语单词,学英语的兴趣却被学昆虫知识的兴趣代替了。
反正,年老了有足够的空闲时间,那么老有所学,就研究一下昆虫也是一个乐趣。
我走进了蚂蚁世界,顿时就感觉回到了残酷的阶级社会。因为蚂蚁社会的阶级划分,让我感到与人类的社会组织结构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差异。
蚂蚁,古代又称马蚁或馬螘,蚂蚁是一种真社会性的昆虫,形体小且长形,头部较大,具有一对复眼和长触角。蚂蚁的种类繁多,已知世界上有9000多种蚂蚁,中国已确定的蚂蚁种类有超过600种。最早的蚂蚁化石年代为1亿年的白垩纪,当开花植物逐渐繁盛后,蚂蚁的种类开始多样化,有假说认为蚂蚁是从侏罗纪的原始胡蜂演化而来,蚂蚁和胡蜂的差异是蚂蚁的触角为膝状,腹部有腹柄节。
蚂蚁除了地球的两级和高山的雪线以上极寒冷区域,几乎遍布陆地上的各个角落。蚂蚁具有典型的社会性群体特征,包括相互合作照顾幼体、明确的劳动分工以及子代在一段时间内照顾上一代。
在等级森严的蚂蚁王国,居然存在着特殊的阶级划分制度。蚂蚁的阶级可粗分为:蚁后、雄蚁、工蚁、兵蚁。
在蚂蚁王国中,蚁群有明确的分工:
蚁后负责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蚁群;雄蚁在婚飞时与雌蚁交配;工蚁负责建造保卫巢穴、采集食物、伺喂幼蚁等;兵蚁则担负战斗任务。
蚁后作为蚁群的创始人,在光荣地完成了交配的任务后,就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它的四翅从根部折断,接着独自挖一个直径十几毫米的竖井,直通地下。在深约30厘米的地方,它为自己开辟一个宽度约6厘米的小房子。然后,在里面繁殖自己的后代。
蚁后是有生殖能力的雌性蚁类,靠生育建立蚂蚁王朝,主要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藏在与世隔绝的洞里,蚁后不仅仅要警惕其他动物对它的侵略,更要担心自己能否在身体衰弱之前繁育出足够的蚂蚁。在许多完成婚飞想要建立王国的蚁后中,大部分还未等到建立起自己的王国,最终沦为生育机器而惨死,蚁后的一生其实很悲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白蚁当作蚂蚁,或俗称“白蚂蚁”。白蚁虽然名为“白蚁”,但它们并非“白色的蚂蚁”。
从昆虫的进化史来说,白蚁是一种比较古老而原始的昆虫类,与蟑螂的关系相接近,算得上是昆虫界的老祖先之一,而蚂蚁则与蜜蜂的关系较为接近。二者之间从形态、进化、食性等方面都相差尚远。
实际蚂蚁仅有六千万年生存历史,而白蚁是一种有二亿五千万年生存历史的昆虫。白蚁是动物世界中著名的建筑大师。
白蚁社会也分各种阶级。A:蚁王;B:蚁后;C:次级蚁后;D:三级蚁后;E:兵蚁;F:工蚁。
生活在白蚁社会底层的是工蚁,舍生忘死保卫族群的是兵蚁,有趣的是蚁王和蚁后实行的却是一夫一妻制。
臭虫bed bugs,又称床虱。
一项始于对臭虫“极其古怪”的繁殖方式的研究揭示:臭虫已有上亿年生存史,存在时间远远长于人类。显然,将臭虫称为床虱,至少是人类使用睡床后的事了。臭虫已经存在了至少1.15亿年。这种吸血寄生虫比它们已知的最早宿主蝙蝠要早出现5000万年。
臭虫是一种很可恶的昆虫,长久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厌恶。有趣的是,人类对臭虫的认知却很肤浅,只知道臭骂臭虫而已,相反,臭虫对人类的了解几乎达到了顶峰。臭虫靠吸血为生。人类的血液是它们最好的食源。
臭虫知道人类有睡眠的习惯,于是它们都是夜间隐蔽行动。臭虫是群居昆虫,因此它们会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寻找更多的吸血对象。为了不让人类发现自己的吸血行为,臭虫狡猾地将吸血口器轻易穿过人的皮肤,注入含有抗凝剂和止痛物的唾液,这既方便了它舒舒服服的吸血,也不会让人轻易察觉到。等到人体疼痛发痒时,臭虫早就逃之夭夭。
人类将忍耐视为一种高尚的品性,但臭虫的忍饥挨饿能力远胜于人类。臭虫非常耐饿。臭虫吃饱一次可以顶上三五天,如果臭虫没有机会遇到人,它只好挨饿。通常成虫能耐饿6-7个月,甚至可达1年以上;若虫也能耐饿2个多月。
可怕的臭虫,被人称为躲不掉的“吸血鬼”。
蚜虫很可能早在2亿8千万年之前的二叠纪早期就已经出现。那时它们可能是以Cordaitale或苏铁植物为食。
已知最古老的蚜虫化石是来自三叠纪的物种。蚜虫的物种数量曾经很少,但随着1亿6千万年前被子植物的出现而开始增长。被子植物也使得蚜虫开始特异化。而蚜虫的特征器官——腹管,直到白垩纪才出现。
蚜虫(英语:aphid,又称腻虫或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种类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目前已经发现的蚜虫总共有十个科约4,400种,其中多数属于蚜科。
但是蚜虫有三大令人诧异的秘闻:
(1)蚜虫是昆虫界的繁殖之王
(2)蚜虫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
(3)蚜虫排泄物居然是美味蜜露
毛毛虫Caterpillar
在这个肮脏的人类社会中总有一些善于伪装的骗子,但当你读懂了昆虫界毛毛虫的形态特征,你就会脑洞大开,原来在这个自然世界中最善于伪装的居然是那看似弱小的毛毛虫。
毛毛虫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毛毛虫分布于世界各地,常栖息在山林和田野中。大多数毛毛虫以各类植物为食,体形较大者常食叶片、花朵或果实,体形较小者往往卷叶、缀叶、结鞘、吐丝结网或钻入果实内取食。
对行动迟缓,没有翅膀的爬行动物毛毛虫来说,要想生存也就必须懂得防卫,生存就是一场战争。毛毛虫的防卫手段就是靠拟态伪装,以逃脱被捕食。这也是弱者对付强者的一种策略。有趣的是神灵创造了112000种毛毛虫,同时也给这些弱小的毛毛虫提供了很多防卫举措。
松毛虫(跟屁虫)Pine caterpillar
跟屁虫是一个汉语词语,指总是跟着他人,粘着他人的人,引申的意思是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人云亦云,附和他人或团体。也指需要保护,常指小孩跟着大人。也指因崇拜(沉迷)某人或事,盲目的投入。
那么在昆虫世界里是否有跟屁虫?
其实,松毛虫是现实中被称为“跟屁虫”的昆虫。松毛虫(学名Dendrolimus),是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昆虫。又名毛虫、火毛虫。古称松蚕。
松毛虫分布范围广,凡是有针叶林的地方都有。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以幼虫取食松树针叶。
俗称中的“跟屁虫”为什么与松毛虫扯上了关系?因为这类昆虫因幼虫阶段有集体排队爬行的习性,因此而得名。松毛虫的幼虫会排成一条直线移动,通过分泌信息素或丝线保持队形,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跟屁虫”现象。“跟屁虫”还象征一种集体行为,不仅仅指单体行为。松毛虫的集体爬行行为是命名“跟屁虫”的直接原因。
因为松毛虫主要啃食松树针叶,是全球性森林害虫。将松毛虫视为“跟屁虫”,也意味着对恶行者的嘲笑和卑视。
蜉蝣(英语:Mayfly),又名螶𧎾,属于昆虫纲蜉蝣目(学名:Ephemeroptera),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具有古老而特殊的体型结构,翅无法折叠,和蜻蛉目同属古翅下纲下。
蜉蝣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带翅昆虫之一,其身体印记化石可追溯至约3亿年前。大量蜉蝣化石分布于全球,尤以俄罗斯、法国、巴西和中国为著。
全世界已知有超过3,000种蜉蝣目昆虫,分属于42个科的400多个属。其中约600种见于北美大陆。除南极外,蜉蝣见于所有陆地地区。
蜉蝣在中国古代被视为短命的象征,《诗经•曹风•蜉蝣》写道:“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相关名句“朝生暮死”便出自《重修政和证类本草•草下之上》。名句“寄蜉蝣于天地之间,渺沧海之一粟”则出自宋代苏轼的《赤壁赋》。
在中国古诗词中,蜉蝣成虫寿命极短,象征生命的短暂。这些名人名言名句,实则上误导了人们对蜉蝣的认知。
其实,蜉蝣是很长寿的,生命周期可长达一年以上,期间经历了卵、稚虫、亚成虫及成虫4个阶段。稚虫经过20多次脱皮后变成亚成虫,亚成虫的形体与成虫无异,再脱皮一次即为成虫。在昆虫的世界中,只有蜉蝣目有亚成虫的阶段,非常独特。相信宋代苏轼对此是一无所知,以讹传讹罢了。
在自学英语的过程中,无意间闯入了昆虫世界,对昆虫研究的兴趣并不会让我放弃继续自学英语的决心。
唯一的祈愿就是继续自学英语,不能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退休在家,开始探索自学英语的途径,编写《英语自学笔记》是为了让自己复习方便,选择的词句,也全都与我的兴趣爱好和用语习惯有关。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