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先生 撰稿
腾冲最令人震撼的,最令人难忘的,当属国殇墓园。
国殇墓园占地88亩。墓园的正门,是腾冲本地爱国老人李根源题写的“国殇墓园”四个字。“国殇”一词出自屈原的楚辞《九歌》。国殇墓园的正门,是一座带有白族风格的照壁,那么平凡,那么简朴。正门两旁绘着的一龙一虎,彰显着这里的大气与不凡。在园内,遍植松、柏、竹,林下绿草如茵,绿化很好,犹如公园。但栽种在这里,却格外地肃穆与沉重。文革后,墓园先后被云南省政府(1986年)和国务院(1996年)命名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根源(1879-1965)腾冲人士,滇军名将、民国元老。民国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署国务总理,抗战时任云贵监察使。1942年日军入侵滇西,李根源抱病赴前线襄助军务,力主将日寇阻于怒江西岸。发表《告滇西父老书》,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决心。
国殇墓园内有座小山。山顶立着一个纪念碑,从纪念碑开始,3346位英雄的墓碑皆按照生前的编队,一列列从山顶直直往山底排,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让人心痛!
从山底拾级而上,每一级台阶,上下左右全都是这些士兵的墓碑,他们似乎还活着,依然按军人的秩序排着队,时刻整装待发,时刻等待着军令的召唤,时刻等待着祖国的召唤。那一座座石碑,记载着一段刻骨铭心、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张扬着一种悲壮,宣泄着一种正气。
1942年5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切断了滇缅公路,占领了怒江以西包括腾冲在内的大片国土。1938年竣工的滇缅公路曾是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直到1944年中印公路修通。这两条公路是当时的“抗日生命线”,中国远征军两度入缅,为收复和保卫“生命线”而战。
边陲小城腾冲距缅甸200公里,距印度602公里,是两条生命线的必经之地。历史委以腾冲重任,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战斗的惨烈和全歼日军而闻名于世。
1942年5月10日,腾冲沦陷,县城百姓全部逃往他乡,给日军留下一座空城,这在全国沦陷区绝无仅有。
从沦陷到光复的1944年9月14日的859日日夜夜里,腾冲军民以732天的游击战牵制日军、消耗日军,以127天的战略反攻全歼日军,光复腾冲,使腾冲成为在全国第一座收复的县城。
关于那场战争,仅仅梳里数据就很骇人:从1944年5月11日强渡怒江到9月14日攻克腾冲,127天,中国军队伤亡1.8万,民夫伤亡相近,全歼守敌6000,日军无一生还。三四万人就阵亡在这极边小城,难怪“随便一个地方挖下去都是人尸。”而城也早已经是焦土一片,遗留下来的描绘显得悲怆:“战斗结束后,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历经500多年岁月的腾冲古城内没有一间站立的房子,没有一片树叶上没有弹孔,没有一棵没被炮火烧焦的树木。
可是,滇缅抗战在云南战场的惨烈,由于其参与者主要是国军,以前被我们的历史课本有意地无视了。直到近些年,《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国远征军》、《滇西1944》等电视剧的热播,这段不能忘却的记忆才逐渐让人熟悉。
为了缅怀英烈,1945年7月7日腾冲人民修建了国殇墓园。在墓园大门的右手边有一碑曰“倭冢”,这里埋葬着收复腾冲时击毙的侵华日军148联队队长藏重康美大佐、副队长太田大尉和桑弘大尉,他们面对国军的小山坡,蜷缩在一角,长年行跪拜礼,是臣服,是候审,也是请罪。据说,这些年以来,日方曾联系将倭塚骨骸及文物迁回日本,均被拒绝。在同属保山市的龙陵县松山战役遗址同样地也明文禁止日方人员祭奠。
去年9月14日,腾冲把在缅甸寻找到的19名驻印军牺牲将士的遗骨在国殇墓园重新安葬。新修建好的中国远征军抗日战争纪念碑及19名英雄的坟墓,非常漂亮。
可是事实上,我们也知道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驻印军的墓地除了在果敢尚有一处之外,其他全部被毁。其余的至今依旧没有恢复。
而我们的盟军英国人在缅甸的墓地,除了涛建的墓地最大外,英国人在缅甸其他地方也有墓地,比如在仰光的市中心就建有一个。
再来看看我们的老对手----日本人在缅甸的墓地情况。二战中,日军在缅甸驻扎有大量的部队,最高峰时作战部队高达10个师团超过30多万人。死亡19万人。战争结束以后,日本人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势力,对缅甸也给于了一些经济援助,随后在缅甸各地开始了修建墓地和纪念碑。
据去缅甸的国人介绍,如果说英军墓地是“雄伟壮丽”、“大气磅礴“的话,那么这个“日本人墓地”就可以用“豪华奢侈”、“小桥流水”来形容了。
再想一想我们的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驻印军的墓地情况,真叫人黯然神伤。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