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星期一
第二章 中国语法的特点《英语自学笔记》H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第二章 中国语法的特点
Features of Chinese Grammar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中国语素按音节分类可以分成:
单音节语素
如:土、人、水、风、子、民、大、海。(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双音节语素
组成该语素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才有意思,分开来没有与该语素有关的意义,双音节语素主要包括联绵字、外来词和专用名词。
A.双声,声母相同的联绵字,如:琵琶、乒乓、澎湃、鞑靼、荆棘、蜘蛛、踯躅、踌躇、仿佛、瓜葛、忐忑、淘汰、倜傥、含糊、慷慨、叮当、蹊跷、玲珑、犹豫。
B.叠韵,韵母相同的联绵字,如:从容、葱茏、葫芦、糊涂、匍匐、灿烂、蜿蜒、苍茫、朦胧、苍莽、邋遢、啰嗦、怂恿、螳螂、桫椤、倥侗、蜻蜓、轰隆、当啷、惝恍、魍魉、缥缈、飘渺、耷拉。
C.非双声叠韵联绵字,如:蜈蚣、蓊郁、珊瑚、疙瘩、蚯蚓、惺忪、铃铛、奚落、褡裢、茉莉、蚂螂、窟窿、伉俪、蝴蝶、笊篱、蹦达、蟪蛄、狡狯、狡猾、蛤蚧、蛤蜊、牡丹、磅礴、提溜。
D.外来词,由汉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音译过来的词语,如:干部、涤纶、甲克(夹克)、的士、巴士、尼龙、吉普、坦克、芭蕾、哒爹。
E.专用名词,主要是地名、人和事物名称,如:纽约、巴黎、北京、苏轼、李白、孔子、萝卜、菠菜、番茄、红薯。
多音节语素
主要是拟声词、专用名词和音译外来词,如:喜马拉雅、珠穆朗玛、安迪斯、法兰克福、奥林匹克、白兰地、凡士林、噼里啪啦、淅淅沥沥、马克思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1)中国词的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words
词是由语素组成的最小的造句单位。有两种分类方式:1、按构成方式分单纯词和合成词;2、按词性分为实词和虚词。
构成方式分类
① 单纯词,由一个语素组成的词,所有的单音节语素和所有的双音节、多音节语素都可以组成单纯词,如:山、水、天、地、人、有、土、红、凑;仿佛、苍茫、蜈蚣、琉璃、参差、蹉跎;敌敌畏、阿司匹林、萨克斯、麦克风。
②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词。
词性分类
实词(共6个),有实际意义的词,包括:
(1).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有:
人物名词: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酒鬼……
事物名词:笔、杉木、蜗牛、猎豹、奥托、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
时间名词: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世纪……
方位名词: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
(2).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可能意愿及心理活动的词,有:
行为动词: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摸……
发展动词: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
心理动词: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
存现动词: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
使令动词:使、让、令、禁止、勒令……
能愿动词: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
趋向动词:来、去、上、下……
判断动词:是、为、乃……
(3).形容词:
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有:
表示形状的:大、高、胖、瘪、细、壮……
表示性质的: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
表示状态的:快、浓、满、多、迅速、悄悄……
(4).数词:
表示事物数目的词,有:
确数词: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3.45……
概数: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序数: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5).量词:
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有:
名量词: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动量词:把、次、趟、下、回、声、脚、幢、座……
时量词:天、年、秒、小时、分(钟)。
(6).代词:
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有:
人称代词:我、你、它、她们、大家、咱们……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以……
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这边……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包括:
(1).副词
起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作用、表程度或范围的词,有:
程度副词:很、极、非常、太、过分……
时间副词:已、刚、才、将、要……
范围副词:都、全、总、只、仅……
情态副词:正好、果然、刚好、依然、全然、悄然……
语气副词:准保、确实、不、没有、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
重复副词:又、再、还、仍……
(2).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
(3).连词
连接词。连接短语或句子的词,如:和、同、跟、不但、并且、只要、而且、与其、尚且。
(4).助词
附着在别的词后面、独立性差、无实义的一种特殊的虚词,有:
结构助词:的、地、得、所……
时态助词:着、了、过……
语气助词:呢、吧、吗、哟、哩、呀、啥……
(5).叹词
表示感叹或者呼唤答应的词,通常独立使用。如:啊、哎、哦、噢、哼、呸、呀。
(6).拟声词
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如:哗哗、轰隆隆、淅淅沥沥、咚咚、噼里啪啦、哗啦啦、滴答、喔喔、旺旺、喵喵、唧唧、叽叽喳喳、啪啪。
一词多义、多用,如:
(1).他(人称代词)怎么(疑问代词)还(语气副词)不(语气副词)来(趋向动词)呀(语气助词)?
(2).下回(量词)我(人称代词)还(重复副词)来(趋向动词)。
(3).有(存现动词)借(行为动词)有(存现动词)还(行为动词),再(重复副词)借(行为动词)不(语气副词)难(形容词)。
(2)中国短语组合
Chinese phrase combination
短语,也称词组,是词和词组合成的语言单位。
按照语法功能,短语可以分为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主谓短语、介宾短语等。
根据其构成方式可以分成:
并列短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如:老师和同学、调查研究、培养和提高、万紫千红、理直气壮、丰功伟绩、是非黑白。
偏正短语
词和词按修饰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定语或状语加中心词组成,如:我的老师、一个顾客、伟大的人民、世外桃源;小心观察、更加坚决、突然发现、非常壮观、相当迅速。
动宾短语
词和词按照支配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动词和宾语组成,如:吃晚饭、盖房子、歌唱祖国、顾全大局、关心集体、饱经风霜、理清思路等。
动补短语
词和词按照补充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加上补语组成,如:看明白、想得太多、送出去、住一宿、说两句、红得发紫、害怕得要命、好得很、傻呆了、漂亮极了。
主谓短语
词和词按照陈述关系构成的短语,由主语和谓语组成,如:心情舒畅、人声鼎沸、春光明媚、好人一生平安、月儿弯弯照九州。
介宾短语
由介词加上宾语组成的短语,如:从山中、向沙漠、为人民、因下雨、在教室、当太阳升起的时候。
同位短语
由两个所指意思基本一致的词构成的短语,如:故乡四川、伟大领袖毛泽东、诗仙李白、智多星吴用、小明他们、天王迈克尔杰克逊。
连动短语
由动词或动词短语连用而成的短语,如:踢球去、领书去、画蛇添足、守株待兔、买菜回来、打靶归来。
兼语短语
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合构成的短语,如:叫你不要讲话、让他把话说完、引狼入室、请君入瓮、引人入胜、使羊将狼、放虎归山。
特殊短语
1、“所”字短语,如:所讲的、所见、所想、所不愿看到的;
2、“的”字短语,如:我们的、看见的、婆婆妈妈的、匪夷所思的;
3、能愿短语,如:能看见、会说话、愿意听命、可以出发、宁可缺席;数量短语,由数词和量词组合成的短语,如:一群、一条、一箩筐、两趟、四十年。
(3)中国句子的构成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sentences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语言单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能完成一次简单的交际任务,在语音上有一定的语调,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的语气,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感叹号表示出来。
句子结构
(定) 主 + [状] 谓 <补> +(定) 宾
例如:(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
[状(修饰全句的)] + (定) 主 + [状] 谓 <动补> + (定) 宾<宾补>
例如:[每当有外地人来],(好客的)天津人[总是][眉飞色舞地]谈<起>(天津的)小吃<有多么地道>。
定语,用在主语前面,对主语、宾语进行修饰、限制,如:(冬天里的)春天
补语,用在谓语的后面,对谓语进行补充说明,如:辨认<仔细>
句子成分
① 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如:
(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② 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如: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③ 宾语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④ 定语
定语是名词或代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
(2).(三杯)(美)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珠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1]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⑤ 状语
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如:
(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词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⑥ 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形状等,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
⑦ 独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以及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如:
(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2).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
(4).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⑧ 复指成分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如:
(1).先生自己也要书。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3).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丽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区分参见
其一,细推敲两种概念,从回答问题入手。
宾语是动词中心语的支配对象,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心词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根据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之间是被涉及与涉及的关系,回答的是“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而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形容词之间是补充和被补充,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回答的“怎么样”的问题。
例如:
(1).他打球。
(2).他打<输>了。
例(1)中,“球”是“打”涉及的对象,回答“什么”的问题,所以是宾语;而例(2)中“输”是补充说明“打”的结果,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所以是补语。
从概念和回答不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是区分宾语和补语的最基本方法。
其二,依词性类别判定,细辨认数量结构。
用分辨词性的办法进行对比也是判定句子成份的方法之一。宾语作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经常用名词、代词或其他名词性短语来充当;而补语则经常用形容词、动词、介词结构或其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语来充当。
例如:
(1).他看书。
(2).他看<完>了。
(3).他看什么?
(4).他看得<很认真>。
(5).他去新华书店。
(6).他来<自南方>。
以上(1)、(3)、(5)例句分别以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来充当宾语,而(2)、(4)、(6)例句则以动词、形容词或介词结构充当补语。
数量结构在句子中既可以充当宾语,也可以充当补语,这时我们就要从词的意义上去区分。
例如:他写了三篇;他唱了<三遍>。
前者中“三篇”指文章之类的东西,是以定语代替中心词,故而是宾语;而后者中“三遍”是指唱的次数,是补充说明“唱”这个动词的,故而是补语。
又如:他浪费了三天,他休息了<三天>。
以上两个句子都出现了“三天”这个“数词+时间名词”的结构,“三天”后面显然都省去了“时间”这个中心词。
这时我们要看谓语动词能否跟省略去的“时间”一词进行搭配。能搭配成为动宾结构的,说明动词后面的是宾语;如果不能,则是补语。在前一句中“浪费”可与中心词“时间”构成动宾关系,所以“三天时间”的“三天”是定语代替中心词充当宾语。在后一句中,“休息”虽然可与“时间”搭配,但构成了偏正关系,而不是动宾关系,不合句意,故而这里的“三天”是表示时段的补语。
再如:他买了二米,线长<二米>。
前者“二米”是“买”的对象,自然是宾语。后者“二米”是补充说明形容词“长”的,形容词具有不带宾语的特点,故而这“二米”只能是补语。此外,非动作动词“有、等于、变成”等后面所带的数量结构都是这些词所涉及的对象,所以不是补语,而是宾语。
例如:我有十个;一个变成了二个;三个加三个等于六个。这些句子中的数量结构都是宾语。
其三,用“得”、“这”二字检验,从“顺序”“结构”分析。
我们知道,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如:
他笑得<非常天真>;
这花香得<很>;
他说得<怎么样>?
但是,如果“得”字不作为结构助词而作为独立词素出现时,我们就不能混为一谈。
如:
他懂得这事。
你值得学习。
这些句子中“得”字与其它词素结合而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词,故而不是补语的标志,它后面的成份是宾语。
用代词“这”可以判定“个”字的宾语和补语。“个”字是最常见的量词,通常用在名词前头。
例如:
(1).吃个西瓜。
(2).吃个〈痛快〉。
第(1)句中“西瓜”是“吃”对象,是宾语,且可以在“个”字前面加“这”字;第(2)句中“痛快”是补充说明“吃”的,不可能在“个”字前边加“这”字。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个”字前边能加“这”字的是宾语,否则即为补语。
一般说,动词后边同时有宾语或补语时,是补在前、宾在后,所以宾语和补语在动词后的位置有时也可以做为判定依据。
如:
他打了<三次>球。
我织<成>一件毛衣。
但也有些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宾在前、补在后。
例(1),他每天上山<两趟>。
当补语是量词结构时,这种顺序较为常见。
例(2):你拿杯水<来>吧!他撕<下>一张纸<来>。
这两个句子中前者补语是趋向动词,置于宾语之后;后者补语是合成趋向动词,两个部份分别置于宾语前头和后头。有些介词结构也可以放置在宾语之后作补语,如:这件事<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另外,有些形式相同的短语可以通过分析结构的方法来对比判定。
例如:他跑<下大堤>。他摘下眼镜。这两个句子中都有带“下”字的词组,前一句“下”与“大堤”构成动宾关系,做“跑”的补语,补充说明跑的结果是下了大堤,而不是“大堤”被“跑下”;后一句的“下”与“摘”搭配成词,做谓语,“眼镜”做“摘下”一词的宾语“眼镜”是被“摘下”;再如:我希望去一次;我去<一次>。这两个句子中也都有形式相同的“去一次”,但根据结构分析,它在句子中充当的成份显然不同。
总之,虽然宾语和补语有难以分辨的一面,但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对待,多做对比、总结,经过反复训练,总还是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
句子按照结构方式可以分成:
1.单句
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包括:
① 主谓句(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句子),如今天‖星期五。她‖身份特殊。赵州桥‖[非常]雄伟。(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等等。
② 非主谓句(由其他短语或单个词构成的句子),如:呀!好漂亮的彩虹呀!快一点吧!禁止吸烟!去吧!嘿!等等。
③ 特殊单句,句式特点比较特殊的句子,主要是:
2.把字句
用“把”(或“将”)将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之前的一种句型。
把字句在结构上有:“把+宾语”作状语。语义上,把字句表示主动。主语是施动者,发出动作,处置某一对象。处置的对象是指定的或已知的事物。如:
A 我们把豹子打死了。
B 你简直把我吓死了。
C 不要把自己做的坏事赖在别人身上。
3.被字句
用介词“被”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并且表达被动语义的句子。被字句的典型格式是:主语+被+被的宾语+动词短语。语义上,被动句表被动。主语是还被动者,接受动作。如:
A 凶手被警察抓住了。
B 小鸟被他们吓跑了。
C 玻璃杯被小王子打碎了。
4.连动句
用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其主要特点是:连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共同陈述一个主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有先后、目的、方式或手段关系;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如:
A 他上街买书去了。
B 他拿了东西走了。
C 他们正下河游泳呢。
D 小李今天坐电车回家。
5.兼语句
用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其主要特点有:它的谓语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接而成;动宾短语中的动词通常是使令性动词。如:“叫、让、派、使、请、教、劝、命令、禁止、任命、号召、选举”等等。有时还用“有”。
(4)中国语法中的病句
Incorrect Sentences in Chinese Grammar
1、了解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还要熟悉改病句的常规方法。
2、修改病句的目的是为了使句子表达准确,语句明白无误。
汉语病句的种类主要有六种
1.语序不当
① 中国棉花的生产,已经自给有余。(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 “生产的棉花”。)
② 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多层状语语序不当,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中心语,应改为“热情地同他交谈”。)
③ 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深刻说明 ”应照应“理论”,“详细的规定”应照应“政策”。)
2.搭配不当
① 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会发出声响。)
② 她拍摄完这部影片,就宣布正式退出演员生涯。(动宾搭配不当,“生涯”不能“退出”。)
③ 这是一次竞争激烈的考试,非用十分的努力才能战胜其他竞争者。(关联词搭配不当,“非”与“才能”不能配合使用。)
3.成分残缺或赘余
① 鲁迅先生在斗争中创造了杂文,成了文学艺术中的奇葩。(缺主语,将“创造了”改为“创造的”。)
② 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缺谓语,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③ 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缺宾语,在“肯吃苦”后加上“的决心”。)
④ 其余这是过虑的想法。(多余,“虑”就是想,可删去“的想法”。)
4.结构混乱
① 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应该是“主要成分是……”或“是由……配制而成”,两种格式或选用一个。)
② 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两句话揉在一块儿说了,只能选一句说。)
5.表意不明
① 局长、副局长和其他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其他的局领导还是别的部门的领导,不明确。)
② 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是“巴勒斯坦游击队进攻以色列”,还是“以色列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不清楚。)
6.不合逻辑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是“幸免”,就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修改病句时,必须保留原意,不可改走样了。
无论是单句、复句,抓住了句子主干,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基本意思,在改病句时有利于保留原意。抓住主干时要注意辨认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是否有成分残缺,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等毛病,要先予以改正。
从词法角度入手,看看句子的修饰语同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句子的实词、虚词的运用是否恰当。
在修改病句时却常需要一定的逻辑知识。平时应注意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知识。有些句子在逻辑上出现毛病,修改时就要从逻辑角度加以考虑。
(5)中国句式变换
Chinese sentence transformation
一个意思,不仅可以用这一种句式来表达,也可以选用另一种句式来表达。
如“我们把书看完了”也可以说成“书被我们看完了”;“商店里的东西很多”也可以说成“商店里的东西真不少”。
不过由于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情调、语体色彩,修辞作用也就不一样。因此,说话作文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精心选择和变换最合适最有表现力的一种句式来表达。句式有多种,如主动句式和被动句式,肯定句式和否定句式,一般句式和特殊句式等等。掌握了各种句式变化的规律,就能够选择最合适的句式,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
1、肯定句变换为否定句
同样一句话,既可用肯定句式表达,也可用否定句式表达,但后者比前者语意要轻些。在将肯定句变为否定句时,要注意不可将句子的意思弄反了。
这座大楼的外观好看。
用否定句式来表达,可以说“这座大楼的外观不难看”,却不能简单地加入否定短语“不好看”,说成“这座大楼的外观不好看 ”。这样,虽然也是否定句,但将句子的意思说反了。
这个句子还可以用双重否定句式来表达,双重否定表达的肯定的意思,可以说成“不得不承认这座大楼的外观很好看。”意思与原句无异,语气却更强些。
2、长句变换为短句
面对一个复杂的长句,首先要找出它的主干,然后再分清是句子的主干还是枝叶部分复杂,把复杂的部分变成分句,长句也就变为短句了。
①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和松坡,渭河平原上游的竹林、村庄和市镇,都笼罩在茫茫的春雨中了。
句子的主干是“远峰和松坡,竹林、村庄和市镇笼罩在茫茫的春雨中了。”复杂的部分是主语,主语是由并列短语充当的。我们可以把并列短语拆开,让它同谓语组成几个分句,把这个长句变成下面这个短句。
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和松坡,笼罩在茫茫的春雨中了;渭河平原上游的竹林、村庄和市镇,也笼罩在茫茫的春雨中了。
②当我们从燃烧着的山东土地向中原地区挺进的同时,在雄伟的山海关下,在辽阔的华北平原上,在水网纵横的江汉淮河之间,在丘陵连绵风沙蔽日的西北高原上,一幅历史大进军的壮丽图画,在我们幅员广阔的祖国版图上展开了。
句子的主干是“一幅历史大进军的壮丽图画,在我们幅员广阔的祖国版图上展开了”,主语前面有5个状语,把状语同谓语相结合,就可以构成几个分句了。
当我们从燃烧着的山东土地上向中原地区挺进的同时,一幅历史大进军的壮丽图画,在雄伟山海关下展开了,在辽阔华北平原上展开了,在水网纵横的江汉淮河之间展开了,在丘陵连绵风沙蔽日的西北高原上展开了,在我们幅员广阔的祖国版图上展开了。
3、短句变换为长句
要把几个短句概括、组织成一个长句,最主要的是找到一个中心句,然后把其他句的内容作为句子成分组织到这个中心句里。在变换时要注意句子的通顺。
在组织句子时可以调整、删减、增加词语,但不能改变句子意思。
4、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要注意合理性。根据所给语句,根据要求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不可以漫无边际地随意地想。
“压缩语段”要把握住语段的中心意思,关键语句及有效信息,并要按规定的字数完成。
第一章 解读古今世界“语法”词义源流《英语自学笔记》H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第一章 解读古今世界“语法”词义源流
Interpreting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aning of "Grammar" in Ancient and Modern Worlds
洗礼:出自《圣经》。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听了神蛇的话偷吃禁果犯下了罪,这个罪过从此代代相传,叫做“原罪”;个人违背上帝旨意也会犯罪,称为“本罪”。所以,凡笃信上帝的人必须经过洗礼,洗刷原罪和本罪。洗礼时,主洗者口诵经文,受洗者注水额上或头上,也有全身浸入水中的。后比喻经受某种锻炼或考验。
“语法”是常用的中文名,拼音为yǔ fǎ。“语法”在中国有很多别名,如:言之法、言法、文语凡例、文法、话法、文学、经纬、学语之法、话规、葛朗玛、字式、文范等,这些别名,常让普通人摸不着头脑,有人为此赞美中国用词丰富,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文人的故弄玄虚,显示自己的学问深渊。
同样是“语法”一词,外国的表述就十分简洁明确。如以下这些国家的解读:
英 语grammar
葡萄牙语grammática
德 语Grammatik
拉丁语 grammatica
法 语grammaire
在以上的外语用词中都包含了Grammar一词。
我们不妨对“Grammar”“语法”词义源流作一次探索。
在中国古代现存文献中,“语法”一词始见于汉译佛经。东晋元兴元年(402年),汉传佛教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于长安将梵文 vyākaraṇa(音译毗伽罗;本义是离析,转指语言分析)汉译为“语法”。后文章将“语法”,称为“文法”,或兼“文章作法中的句子、语助结构分析”为“句法、语法”,这些说法皆非学科术语“文法 / 语法”的直接来源。
后古人将汉语的“字”分为“义类”(相当于实词)和“语助”(相当于虚词)两大类,“语法”之“语”即语助,“语法”之“法”指用法。“语助(或虚词)之用法”正是中国古代传统语法的研究重点或特色。
在欧美汉语知识研究中,学者在十九世纪用“言法、文法、话法、语法”等术语对译 grammar 等。十九世纪晚期,中国学者用“文法、话规、字式、文范”等术语对译 grammar。
日本学者在十九世纪晚期用“文法、语法”对译 grammar。
一般而言,“文法”用于多模块研究;“语法”同于双模块研究。所谓“文典”,典型著作则指以文法为主、涉及更多相关学科知识的著作。这些词形皆见于中国古书,但已赋予新学科的价值。
二十世纪初,中国留日学者把“文法、语法”引进汉语知识研究,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汉语语法书绝大多数冠名“文法”(尽管已经并非多模块),极少数题名“语法”。有学者已注意,研究文言可用“文法”,研究白话文宜用“语法”。
尽管历史上的欧美学者,各自实际研究内容有所侧重,但从前二世纪到十九世纪,多模块的 grámmatikí/grammatica……grammar 几乎囊括了近世语言学各部门。十九世纪中期,在美国学者的英语教学语法中出现了双模块的 grammar,此后逐步通行开来。
多模块“文法”比双模块“语法”丰富得多。反之,双模块“语法”比多模块“文法”专门化。
历史如斯说,随着其分支逐一离去,概念母体内仅存“词法 + 句法”。
“文法”和“语法”之争,表面上是“文”和“语”之辨,实质上涉及研究模块的多少。指称多模块(正字 / 语音 + 词源 / 词类 + 句法 + 韵律等)研究,宜用“文法”;指称双模块(词法 + 句法)研究,宜用“语法”。
(1)Grammar的词义源流
The origin of the meaning of Grammar
禁果:出自《圣经》: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上帝允许他们吃园中实用的果子,惟有一棵“知善恶树”上的果子禁止吃。狡猾的蛇引诱他们偷吃了禁果。结果他们心明眼亮,知善恶,辨真假,羞耻之情油然而生,被上帝逐出伊甸园。蛇也受到惩罚:终生用肉躯爬行。比喻因被禁止而更想得到的东西。
现代中国学科谱系中的“文法 / 语法”源自英语的学术谱系,因此有必要追溯该术语及其概念在学术史上的变迁。作为语言研究的核心概念,该术语来源如下:
英语 grammar
中古英语 gramere
古法语 gramaire
拉丁语 grammatical
希腊语 grámmatikí
德语Grammatik
葡萄牙语 grammatical
西班牙语 gramática
希腊语的 grámmatikí(γραμματική)
由此可见,语言知识的研究基于文字运用,书面文献才是最初的研究对象。换言之,如果没有文字语言,就不可能自发出现语言知识的研究,除非掌握语言知识的学者去记录和分析这种语言现象。
史实表明,对“文法”的理解要早于“语法”。正是为了文从字顺,才促使古人关注读写知识,文法才脱胎而出。
古希腊最早的文法学专著,是迪奥尼修斯的 Téchnē Grámmatiké,如据 grámmatikí 的当时义,应译为《读写技艺》;如据 grámmatikí 的后起义,可译为《文法技艺》。
迪奥尼修斯开篇写道:
文法是诗人和散文家通常使用的经验性知识。它由六部分组成。第一,练习大声朗读,注意韵律(重读、送气、音节的数量);第二,诗意表达解读;第三,冷僻词和典故的一般解说;第四,探索词的本义(词源);第五,揭示规则(类比);第六,诗歌评议——这是教学中的精微之处。
其中除了“类比规则”研究形态范畴,其余的都不在二十世纪的 grammar 范围之内。然而,这就是 grammar 的原型。据流传下来的文本,共有20节,可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概论
第二部分:阅读
第三部分:诗歌
第四部分:字母和音节
第五部分:词句
第六部分:八种词类及其形态变化
350年,罗马帝国的多纳图斯(Aelius Donatus,320—380)完成拉丁语《读写技艺》(Ars Grammatica)三卷:
第一卷讨论语音、字母、拼音;
第二卷讨论词类;
第三卷讨论语法正误、诗学及比喻。
该书为拉丁文法研究提供了模块,直到中世纪后期才被正字法、韵律学、词源学、句法学四模块取代。
约四世纪后期,东罗马帝国的狄俄墨德斯(Diomedes Grammaticus,生卒年不详)撰写拉丁语《文法技艺》(Ars Grammatica)三册:
第一册讨论词类、格系统和动词系统;
第二册讨论字母、音节、正误和文体;
第三册讨论诗学、重音、作诗法及诗选。
六世纪早期,东罗马帝国的普里西安(Priscian,512—560)完成《文法原理》(Institutiones Grammaticae,525)。全书共十八卷。
卷一讨论语音、字母;
卷二讨论音节、词素;
卷三讨论比较级、最高级、缩小级;
卷四讨论分词;
卷五讨论性、数、形(简单或复合)、格;
卷六讨论主格与属格;
卷七讨论主格、属格、与格、宾格、离格、呼格单复数的第一到第五格的变格法;
卷八讨论动词的时态、语态、类、形、人称、数;
卷九和卷十讨论过去完成时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变位法;
卷十一讨论分词的性、时态、格、数、形;
卷十二讨论代词、人称代词、一般代词;
卷十三讨论代词的变格;
卷十四讨论介词;
卷十五讨论副词、感叹词;
卷十六讨论连词;
卷十七和卷十八讨论结构,包括名词和动词结构、特定词和代词结构、动词顺序、陈述、命令、祈愿、虚拟语气及被动语态等。
《文法原理》可归纳为三大部分:卷一、卷二讨论语音和词素;卷三到卷十六讨论词类及其形态变化,最后两卷讨论句子结构。
该书在西欧各国沿用数百年,迄今尚存一千多份抄本,最古老的可追溯到九世纪。
1481年,西班牙王国萨拉曼卡大学教授内布利哈(Antoniode Nebrija,1441—1522)出版《拉丁文入门》(Introductiones Latinae),包括韵律、正字、词源(词类)、句法、修辞和词表六部分。该书即为多明我汉语文法学的蓝本。
四世纪到十四世纪后期以前,grammatica 主要指“拉丁文的语法或规则”,其含义限制为“对语言规则和用法的系统说明”出现于此后。
文艺复兴后期,法国的阿尔诺(AntoineArnauld,1612—1694)和朗斯洛(Claude Lancelot,1615–1695)出版《普遍唯理语法》(Grammaire générale et raisonnée,1660)。第一部分讨论语音和文字。第二部分讨论词义的各种形式及其所据原理和法则,对词类及其形态范畴展开分析,以说明普遍唯理性。仅最后一节“论句法或词的组合”,讨论词法形态的一致关系和词语之间的支配关系,以及句法构造的兼用、省略、重复、倒置方法。
此后,英国学者亨利(John Henley,1692—1756)编有《通晓多种语言的语言学家,或现存重要语言的普遍语法》(The CompleatLinguist,or an Universal Grammar of the Considerable Tongues in Being,1719—1721),
德国学者坎兹(Israel Gottlieb Canz,1690—1753)刊行《普遍语法教程》(Grammaticæuniversalis tenuia rudimenta,1737),法国学者博泽(Nicolas Beauzée,1717—1789)刊行《普遍语法,即语言必要元素的合理阐述,以作为研究所有语言的基础》(Grammairegénérale,ou Exposition raisonnée des éléments nécessaires du langage,pour servir defondement à l'étude de toutes les langues,1767),诸如此类。这些学者所用术语 grammairegénérale/universal grammar/grammaticæ universalis,已相当于“普通语言学”。
直到十九世纪,Grammatik/grammar 仍保有“广义语法学”或“语言学”之义,所谓“比较语法”即“比较语言学”(也称“比较语文学”)。德国学者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1821—1868)的《印度日耳曼语诸语比较语法纲要》(Compendium der vergleichendenGrammatik der indogermanischen Sprachen,1861—1862),英国学者本多尔(Herbert Bendall)将该书节译为《印欧语比较语法纲要,尤其是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A Compendium ofthe Comparative Grammar of the Indo-European,Sanskrit,Greek,and Latin Languages,1874)。
德国学者布鲁格曼(Karl Brugmann,1849—1919)和德尔布吕克(Berthold Delbrück,1842—1922)所著《印度日耳曼语言比较语法概要》(Grundriß der vergleichenden Grammatikder indogermanischen Sprachen,1886,1889,1890,1893),赖特(J. Wright)等将该书译为《印欧语系比较语法原理》(Elements of the Comparative Grammar of the Indo-EuropeanLanguages,1888,1891,1892,1895)。
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版图
(2)早期英美对文法的研究和改进
Early British and American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of grammar
犹大的亲吻: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子弟12门徒之一。耶稣传布新道虽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英国学者的文法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在790年,阿尔昆(Alcuin of York,735—804)撰写拉丁文的《文法技艺》(Ars Grammatica),第一卷讲解多纳图斯的《读写技艺》,其他三卷是正字、修辞和方言。1755年,著名学者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1784)在《英语词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的“英语语法”(A Grammar of theEnglish Tongue)一节开篇提出:
Grammar,which is the art of using words properly,comprises four parts;Orthography,Etymology,Syntax,and Prosody.(Johnson 1755) 42(译为:语法是正确运用词语的技艺,包括正字法、词源、句法和韵律四个部分。)
1891年,英国学者斯威特(Henry Sweet,1845—1912)的《新英语语法:逻辑和历史》(ANew English Grammar:Logical and Historical)把正字、词源、韵律剥离出去,只包括语音(Phonology)、词法(Accidence)和句法(Syntax)三部分,已接近后世的所谓“语法”,故题名“新语法”。
十九世纪末,英国学者纳斯菲尔德(John Collinson Nesfield,1836—1919)的《英语文法:过去和现在》(English Grammar:Past and Present,1898)分为三卷:第一卷介绍现代英语语法,讨论现代英语的词法和句子分析;第二卷介绍惯用语和结构,讨论各种词类的习惯用法;第三卷介绍历史英语:构词和词源,讨论历史英语中的各种外源词、语音和象征、拼法和重音、构词法、复合词,以及来自条顿语、罗马语和希腊语的前缀和后缀、历史英语中的格里姆定律和维尔纳定律。
纳斯菲尔德认为,韵律、修辞格、同义词等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语法,应作为外围主题放在附录中。该《英语文法》内容庞杂,历史语法的篇幅相当于其他两部分的总和。
grammar 从多模块“文法”[正字 + 正音 +词源(形态)+ 句法 + 韵律 + 修辞等]转变为双模块“语法”(词法 + 句法)的肇始之作,是来自十九世纪美国的英语教学语法研究。
1795年,美国学者默里(Lindley Murray,1745—1826)刊行《英语文法:适用于不同等级的学习者》(The English Grammar,Adapted to the Different Classes of Learners,引文引自 1848 年版本)。正文第一页定义为:
(译文)英语文法是使英语的说和写如何得体之技艺。它分为四部分,即正字、词源、句法和韵律。通过观察,该划分可使学生更易理解。换而言之,文法讨论这些内容:首先,字母的形体和发音,字母组成音节,音节组成词;其次,不同种类的词和各种变体,及其派生词;再次,词在句子构成中的结合与正确顺序;最后,关于恰当的发音和句子的诗意构造。)
该书分为四部分,仍然沿袭的是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1784)《英语词典》的四分模式。
1847年,美国语法学家克拉克(Stephen Watkins Clark,1810—1901)刊行《实用语法:词、短语、句按职分类》(A Practical Grammar:In which Words,Phrases,andSentences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Offices),首创句子结构图解法,1847—1877年间共出版 63 个英文版本,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英语教学界影响极大。该书分为四部分:语言(总论)、词源(词类)、句法、韵律(诗学),仍是简化了的多模块组合。
1850年,美国学者福勒(William Chauncey Fowler,1793—1881)刊行《英语文法:英语的成分和形式》(English Grammar,the English Language in Its Elements and Forms)。福勒认为:
(译文):文法……作为一门科学,为所有语言共有的原则体系。这些原则与清晰表达的语音有关,涉及字母、音节、词语、句子。作为一门技艺,文法是将这些原则实际运用于语言的角色系统。这些原则是从语言分析中推导出来的,并应用于其整体。 ……学习英语文法的目的在于:1. 掌握这些属于科学的事实和原则;2. 熟悉这些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
根据以上论述,福勒对“文法”的主要内容(语音、词语、句子)已有明确认识(与1891 年斯威特主张的语音、词法和句法三部分相似)。但实际上,该书包括八个部分:英语的历史要素、语音要素、正字法、词源形式、逻辑形式、句法形式、修辞形式、诗歌形式,体例上更像传统拉丁文法模式(语音 + 正字 + 词源 + 句法 + 修辞 + 诗歌)。
而在此前,即1848年,美国波斯顿菲利普文法学院院长格林尼(Samuel S. Greene,1810—1883)刊行的《英语结构论集,或句子及其组成部分的分析和分类》(A Treatise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Or the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Sentences and Their Component Parts)已面貌一新。格林尼在该书中两次提到 English grammar 的教学内容。
(译文):英语语法讲授的是英语的原则。这些原则是指词的构成或句子的构成。第一个部门包括正字法和词源,第二个部门是句法和韵律。说明:韵律涉及使一般句子形成诗句。正字法讨论字母的各种组合。词源学讨论不同类别的词及其形态变化。句法讨论句子的结构。韵律还讨论作诗的法则。
根据以上论述,格林尼提出了两个部门(正字法和词源、句法和韵律),但实际上,该书包括五章:第一类成分(主、谓等句子基本成分及词类);第二类成分(短语);第三类成分(从属子句);并列分句;句子的各种性能。正如书名「句子及其组成部分的分析和分类」所示,格林尼的研究内容已相当于二十世纪通行的「语法」,而把传统文法内容,正字、词源、诗学等列入附录简介。因此,可以断言——在十九世纪中期,狭义的 grammar或双模块语法已经形成,尽管还残留文法的胎记。
综上,从古希腊(Dionysius Thrax 约公元前90年)到十九世纪末(Greene 1848),在两千年的漫长时期中,grámmatikí/grammatica/grammaire/Grammatik/grammar 的通行含义是:文法(语言构造和使用之法)= 语音文字(字母、正字法、词素、构词)+ 词源(本义、词类、形态变化)+ 句法(短语、句子、结构类型、语气种类、语态)+ 用法(措辞、修辞、诗学、作品评论)。
尽管历史上各国的不同学者,对其实际研究的内容有所侧重或取舍,但多模块(6—4模块)的 grámmatikí/grammatica...grammar 无疑囊括了近世“语言学”的大体内容。
(3)探索世界翻译源流
Explore the world's translation sources
海妖之歌:出自希腊神话。传说在一个岛上住着一些以美妙歌声迷人害人的海妖,名叫“塞王”。后奥德赛路经该岛,事先得到瑟西女仙的警告,用蜡封住同伴们的耳朵,又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同伴们奋力划桨,终于战胜了迷人的歌声。比喻那种骗人的甜言蜜语。
世界有多元语言和文字,随着各国和各民族的交流增进,翻译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各国开始关注中国,也兴起了翻译华语的新潮。中国人也开始关注国外文化、经济和科技,翻译外来文字和语言,也成了中国人的新学科。
十九世纪出现、二十世纪通行于中国的“文法 / 语法”概念是舶来品,或“西学东渐”的成果,这一概念的东传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晚期。
十六世纪是指西元1501年1月1日至16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时期。16世纪是地理大发现、殖民主义发展的一个世纪,也是宗教改革的时代,使各种新的神学思想出现。
这一时期发明了手表,16世纪科学萌芽,哥白尼发表了日心说,欧洲教会的教条主义受到冲击。欧洲北部发生宗教改革。法国发生了宗教战争。麦哲伦船队则开始了环绕航行世界。
在欧洲,西班牙在卡尔五世统治下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成为欧洲强国。西方向美洲殖民。荷兰则掀起了独立战争。
在亚洲,印度被西方殖民主义逐步侵蚀。日本处于战国时代。万历发生了朝鲜战争。
处于嘉靖年间的中国发生了大地震:1556年1月23日,中国陕西、山西、河南同时发生地震。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有感范围远达福建、两广等地。地震中死亡人数约83万人,成为世界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当时的西班牙已成为日不落帝国,目光已盯上了中国。最早研究汉语知识教学,为其国人提供汉语知识的便是西班牙王国多明我会的会士,其基地在当时的菲律宾马尼拉,他们到中国福建一带传教,即欧洲汉语文法学史上的“多明我文法学派”。
为学习中国语言,高母羡(音译柯伯,Juan Cobo,1546—1592)编撰了 Arte de la Lengua China(《中国话技艺》,1592)。其后,有作者佚名的 Arte de la Lengua Chio Chiu(《漳州话技艺》,成稿于1620年后)、黎玉范(音译莫拉雷斯,Juan Bautista de Morales,1597—1664)的 Arte de la Lengua Mandarina(《官话技艺》,约 1635)、徐方济(音译迪亚兹,Pater Francisco Diaz,1606—1646)的 Artede la Lengua Chiõ-chiu(《漳州话技艺》,1641,刊于 1730),以及万济国(音译瓦罗,FrançoisVaro,1627—1687)的 Arte de la Lengua Mandarina(《官话技艺》,1682,刊于 1703)。
多明我学派书名中的西班牙语 arte(技艺),秉承拉丁文法的传统术语 ars(技艺),意指语言知识研究是一项精湛的技艺,可意译为“文法”。
意大利来华传教士卫匡国(音译马尔蒂尼,Martinus Martint,1614—1661)参考徐方济的语法书和词典编撰的 Grammatica Sinica(《中国文法》,1645),在汉语文法学书名中最早使用拉丁文 grammatica。而万济国 1684年完成的拉丁文书稿 GrammaticaLinguae Sinensis(《中国话文法》,刊于 1835),也用了 grammatica。
十八世纪初,旅法华人黄嘉略(Arcade Hoang,1678—1716,福建莆田人,中文名黄日升,嘉略是其教名Arcade 的音译)与法国学者合撰 Grammaire Chinoise(《中语文法》,1716),书名用法文grammaire。在致法国皇室信函中,黄嘉略写道:“远臣日夜勤劳,以思报答。兹者修成通中语一书兼夫小录,以佐西方志士学习中土言语、风俗、礼统者也。”据此,当时中国语称“中语”。
欧美各国学者的翻译
早期欧洲汉语文法学家,虽偶有自定中文书名,但未出现与 grammar 等对译的汉语词。直到十九世纪初,书名中始有对 grammar(英)/grammática(葡)/Grammatik(德)的汉译。
1811年,英国人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完成 A Grammarof the Chinese Language(刊于 1815),自定书名《通用汉言之法》,将 grammar 译为“言之法”。1814年,英国马士曼(Joshua Marshman,1768—1837)出版 Elements of Chinese Grammar,自定《中国言法》。十九世纪初,英国人称中国语为“汉言”,其实是为了与满清官方享受国语地位的满语作区别。这也是“汉语”一说的源起。
1823年,马礼逊刊行 A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自定中文书名 Yingguo Wenyu Fanli Zhuan(《英国文语凡例传》)。作者将“文语凡例”定义为“字语正用之法”。
1829年,葡萄牙人江沙维(Joaquim Afonso Gonçalves,1781—1841)出版Arte China,constante de alphabeto e grammática,自定书名《汉字文法》。此为最早用“文法”题名的汉语文法学著作。换而言之,江沙维最早用“文法”对译 grammática。
1857年,英国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在其主编的《六合丛谈》上刊发“新出书籍”(第一卷第十号,第 11 页),介绍了英国艾约瑟的著作:
艾约瑟先生居中国九年,于音韵之学穷流溯源,辨之綦精。凡士自各省来者,无不延接讨论。以英文著一书,曰《官话活法》,俾英人效华言者知所入门。向时艾君曾撰《上海土白活法》,讲论赅备。
十九世纪中期,英国人用“华言”指中国语,此后“华文、华语”盖来自此。该文中“活法”,即今所谓“语法”。“活”应为“话”的形近致使误。据此“新出书籍”,艾约瑟的名著 A Grammar of the Chinese Colloquial Language,Commonly Called MandarinDialect,其汉语书名应为《官话话法》。
马礼逊、马士曼的“言法”,基于文言之法,艾约瑟的“话法”则为官话之法。
1857年,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发表《伯里尼传》(《六合丛谈》第一卷第十二号),介绍古罗马百科全书式作家老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23—79)及其《博物志》(或译《自然史》)。伯里尼是意大利北方人。他著书论文法,言语法。此“文法”盖指作文之法,此“语法”盖指语言结构之法。
1869年,美国人高第丕(Tarleton Perry Crawford,1821—1902)和张儒珍(1811—1888)合著《文学书官话》(Mandarin Grammar),与 grammar 对译的是“文学”。《序》曰:
文学一书,原系讲明话字之用法。西方诸国,各有此书,是文学书之由来也久矣。盖天下之方言二千余类,字形二十余种,要之,莫不各赖其各处之文学,以推求乎话之定理,详察乎字之定用,使之不涉于骑墙两可也。
所谓“文学书”,即“文法书”;“文学书官话”,即“官话文法书”。
1881年,德国人甲柏连孜(G. von der Gabelentz,1840—1893)的 Chinesische Grammatik 自定书名《汉文经纬》,以“经纬”意译 Grammatik。
“经纬”是编织时的纵横交错之缕,作者以之隐喻语言结构之法。汉语“结构”,也是隐喻:“结”为线之纽,“构”为木之架。 而“文”之本义“交错画”,“语”之本义“相交谈”。“经纬”“结构”“文”“语”,皆有交错之义。
以上诸译语,流传迄今的有“文法、语法”,其余皆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也许,原因就在于“文法、语法”的词形见于中国古书,且含义有所相通。采用历史词形赋予新的概念,是词语变化的正常途径,不失为借源词实现汉语化的手段。
中国学者的翻译
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学者编译或撰写的语法书中也出现了英文 grammar 的中文译名。
1874年,上海人曹骧(1844—1923)出版《英字入门》,此盖为中国学者编撰的第一本英语语法书。在“学语要诀”中说道:“英国学语之法,另有一书名Grammar,所以学文法之巧妙,又语句之对合也。”
1878年,广州人郭赞生出版《文法初阶》,此为中国人编译的第一本英语文法书,底本是《英语学校文法》(An English School Grammar),将 grammar 译为“文法”。
据检索,英国艾伦(Alexander Allen)和康威尔(James Cornwell)合著的《英语学校文法:含有大量练习及词语形成和派生的系统图》,在当时富有影响。
元和人汪凤藻(1851—1918)据美国喀而氏(Simon Kerl,1829—1876)《普通学校英语文法》(ACommon School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866)编译《英文举隅》。该书主体讲单词的词类和组合、短语和造句,以及改错和润饰等。
1895年,张德彝(1847—1918)编印《英文话规》。将 grammar译为“话规”。
1898年,丹徒人马建忠(1845—1900)在《马氏文通》中将法语的 grammaire 音译为“葛朗玛”,此解释法语的 grammaire 来自希腊语,可意译为“字式”,即“学文之程式”。
1908年,新会人伍光建(1866—1943)出版《英文范纲要》(Outlinesof English Grammar),此为当时学部所审定英文教科书。
王若虚(1174—1243)在《滹南遗老集》中用“文法、句法、语法”等术语。这虽然涉及语言结构分析,但总体仍属“文章作法”的文势之法、造句之法、语助之法,或兼“文章作法中的句子、语助结构分析”,并无系统性。
日本学者的翻译
明治维新时期(1868—1912)的日本学者,多将英语 grammar 译为“文法”,极个别译为“语法”,而其书则称“文典”。这些词形皆出自中国古籍,即日本语向历史汉语的借词。
所谓“文法”从原文章之法到语助用法,再转指广义的语言知识法则;所谓“语法”从原语助用法,转指狭义的语言结构法则;所谓“文典”从原文籍典册到作文典则,再转指以文法为主、涉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典范著作。
江户时期(1603—1868)的汉文语助研究,是在卢以纬《语助》(初刻于 1324年)的影响下开始的。大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浙江藏书家胡文焕重刻《语助》,更名《新刻助语辞》。该书传入日本后,崇祯十四年(1641年)被风月宗智翻刻。天和三年(1683年)梅村弥右卫门又刻为《鳌头助语辞》。
此后,松井可乐的《助语译辞》(1719)后附《文法要略尾语》。荻生徂徕(1666—1728)的《训译示蒙》(1766)提出,“文理”为字的先后放置之法;“句法”是在一句之上论巧拙。至鸿斋石川英(1833—1918)的《续文法详论》(1884)下卷钻研助字,遂为文法重点。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文学书官话》(1869 年刊于山东登州府)传入日本。明治十年(1877年),金谷昭训点《大清文典》和大槻文彦(1847—1928)解释《支那文典》几乎同时出版。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日本出版的现代汉语教材,如石附省吾编写的《支那语学文法》(1896)、张廷彦(北京人,时任东京高等商业学校教师)与田中庆太郎合编的《官话文法》(1905)、石山福治编写的《支那语文法》(1908)等,皆沿用传统的“文法”一词。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的日本“文典学”,源于金谷昭训点的《大清文典》和大槻文彦解释的《支那文典》。
日本“文典学”,对当时的中国学界产生了明显影响。
一方面,猪狩幸之助的《汉文典》,王克昌译为《教科适用汉文典》(1902 刊);児岛献吉郎的《汉文典》,丁永铸译为《国文典》(1905 刊)。来裕恂的《汉文典》(1906),文字典包括字由、字统、字品三卷;文章典包括文法、文诀、文体、文论四卷。
另一方面,出版了林传甲(1877—1922)《中国文学史》(1904,刊于 1910)、刘师培(1884—1919)《中国文学教科书》(1906,包括小学、字类、句法、章法、篇法、古今文体、文选)这样的著作。
1902年,来裕恂(1873—1962)入日本弘文书院,批日本文典“非徒浅近,抑多讹舛”,归国后撰《汉文典》(1906),文字典第三卷字品,讲解词类;文章典第一卷文法,讲解词法(语助法、形容法、分析法、增改法等)、句法(关系、格调、节次等)、章法和篇法。 [7]
1905年,章士钊(1881—1973)入东京正则学校进修英语。从“英文文法之精严”中受到启发,在实业女校用英文文法知识给12名湖南籍留日女生讲解《古文词类纂》,因病住院期间把讲稿整理为《初等国文典》(商务印书馆改名《中等国文典》,1907),书中称 grammar 为“文法”。
1908年,刘金第(1878—1952)撰《文法会通》,次年列入“中学师范国文参考书”印行,盖为中国学者出版的第一本题名“文法”的汉语著作。
1918年,曾多次寓居日本的孙中山(1866—1925),在《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第三章中亦寄厚望于“文法”。
孙中山说:
所望吾国好学深思之士,广搜各国最近文法之书,择取精义,为一中国文法,以演明今日通用之言语,而改良之也。夫有文法以规正言语,使全国习为普通知识,则由言语以知文法,由文法而进窥古人之文章,则升堂入室,有如反掌,而言文一致亦可由此而恢复也。
于是,民国以来,以“文法”题名的教材和论著多达30余种。
(4)语法的今义源流
The origin of the current meaning of grammar
苹果之争:出自希腊神话。密尔弥多涅斯人的国王珀琉斯和女神西蒂斯邀请众神参加婚礼,惟独忘了争吵之神厄里斯。厄里斯寻衅将一个金苹果扔在宴席中,说是要送给最美丽的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芙罗狄蒂都争相要这个金苹果,最后苹果判给了阿芙罗狄蒂。并由此引发了特洛伊战争。比喻祸端,或指挑动是非、播弄不合。
中国学者最早用“语法”指 grammar,盖为 1909—1912 年在日本帝国大学专攻语学的胡以鲁(1888—1917),所撰《国语学草创》(1913)最早建构了现代汉语语法学体系。
吾国无语法书,有之,惟马建忠氏之《文通》,然说明古文,且一以拉丁文法为原则,非今语法,尤非纯粹吾国语法也。谨案:语法书宜分音声、词品、词句三篇,而各宜为固有之说明,不必悬印度日尔曼语法之一格而强我以从也。
次年,胡以鲁在《论译名》(1914)中主张,既不一概排斥日本新词,又不宜袭用那些“不合吾国语法者”。
而最早以“语法”题名论著的是杨树达(1885—1956)的《中国语法纲要》(1920)、孙俍工(1894—1962)的《中国语法讲义》(1921)。
杨树达在 1905—1911年留学日本,就读于京都第三高等学校。在此期间,他参考日语和英语语法撰写中国语法书。同是湖南人的孙俍工,1916—1920 年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可能受到杨树达的影响。这两本书都是讲授白话文语法的,故不宜用“文法”。他们所用术语“语法”,既非来自鸠摩罗什的译介(402),亦非援引孔颖达的义疏(642),似乎与艾约瑟的简介(1857)也无缘,更有可能直接来自当时的日文术语。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语法”题名的论著仅数种: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中国语法理论》(1944)、《中国语法纲要》(1946)和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8)等。 究其原因,盖来自教育部审定教材杨树达《中国语法纲要》的影响。 [7]
1920—1927 年,杨树达曾任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辞典编辑、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教授、教育部主编审员,以及清华大学国文系和历史系教授,享有盛名。王力于1926年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研究生论文是《中国古文法》(1927),自然了解杨树达的研究。可以看出,杨树达、王力研究文言用“文法”,研究白话文则用“语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语法学界对“文法”和“语法”这对术语进行过争论。
主张使用文法者,如陈望道、傅东华等,理由是历史上一般以“文法”为正名,以“语法”等为别名。“文”是“语文组织”之义,“文法”就是“语文组织规律”,而“语法”只指“语文规律”,因此“文法”含义简明。
而主张使用语法者,如冯志伟、王福庭、饶长溶,理由是“文法”一词含糊不明,早期研究文言有颂古倾向,而白话文已成语法研究主要内容。语法研究不能脱离口语,只有采用“语法”才能准确说明研究对象。
此后,“语法”成为通行术语,只有陈望道的《文法简论》(1978)等依然故我。此外,在美国任教的赵元任(1968)著有《中国话的文法》一书。
但不同的语法论著,给“语法”下过多种不同的定义。
语法学说和语法著作是语法学家对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律的主观认识和著述。
客观的语法规律只有一种,可是主观的认识可以有很多种,至于具体的著作那就更多了。
语法学说也有多种类型。
从传统语法说起,古希腊的迪奥尼修斯写了第一部关于希腊语的语法,把词分为八大类:名词、动词、分词、冠词、代词、介词、副词、连词(其中,名词、形容词未加区分)。稍后一些的希腊学者,又建立了名词中的性、数、格以及动词中的时、体、态的语法范畴,还提出了主语和谓语两大成分的概念。
此后,罗马的一些学者继承希腊学者的研究传统,对拉丁语进行了描写。瓦罗把词分成八类,归并出“冠词”,增加了“叹词”。罗马的学者先后在词法里区分了“曲折”和“派生”,将“时”区分出“过去时”“现在时”和“未来时”,在“体”的范围内区分了“完成体”和“未完成体”,句法里则运用了逻辑的术语,叫“命题”和“谓语”。公元5至13世纪,拉丁语学者区分了句子里的“中心成分”和“附属成分”。
18世纪,欧洲出现了研究汉语的汉语语法著作,把汉语的词分成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接着,中国产生了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马氏文通》以及继此而产生的杨树达、黎锦熙、王力、吕叔湘、高名凯等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著作,就是用传统语法来描写汉语的。
20世纪,欧洲的许多学校教学用的语法都是这个古老的语法体系发展演变而来的。因其历史悠久,影响巨大,被称为“传统语法”。
传统语法的一大特色,是要在句子里寻找“中心成分”。这种分析句子的方法,叫“中心成分分析法”或“中心词分析法”。因为句子成分有多个,句子被切成多段,所以又叫“多分法”。在汉语语法教学过程中,更普遍的称呼是“句子成分分析法”,一般简称为“成分分析法”。
与传统语法不同的是又出现了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犹如色彩学的三原色,经过种种调配,可以衍生种种五彩斑斓的语法流派,如功能语法、认知语法、配价语法、三维语法、融合语法等。
上边提到的种种语法学流派,大体上分属于描写和解释两种类型。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主要是描写型;转换生成语法、功能语法、配价语法主要是解释型;融合语法则是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类型。
语法著作也有不同的类型。根据研究和写作目的的不同,语法著作可以分成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理论语法、参考语法、教学语法等。
语法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语法研究要允许各种理论并存,让各种理论形成一种互补关系,从而促进语法学的发展。
归纳和演绎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每一门科学还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方法。
语法研究中的方法问题是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正式提出来的。提出方法论的问题说明语言科学已趋于成熟,但是到30年代才正式提出方法论的问题,并不是说在此以前的语法研究没有遵循一定的方法。
事实上,没有一定的方法很难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只是在此以前不十分自觉,或者不那么强调而已。
语法分析方法可以理解为尽可能地摆脱主观臆测的干扰,根据明确的分析标准,遵循确定的分析步骤来分析语法事实,以求得出比较客观的科学结论的一套程序。任何一种语法分析方法都应该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即:分析标准和分析步骤。但是,迄今为止,试图以意义为语法分析的主要标准的尝试都没有成功。事实上只剩下形态和功能,意义只能起某种辅助作用。
语法体系,是采用一定的格局,使用一定的术语来表述语法分析结果的体系。语法体系和语法分析方法有密切联系,但又不是一回事。即使是同样的分析方法,同样的分析结果,也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体系,可以用不同的术语。
语法体系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分析单位,一是分析格局。
例如传统语法的分析单位是“词”和“句子”,分析格局是词法和句法,句子分主语、谓语等等。
结构主义语法的分析单位是“语素”、“词”、“短语”、“句子”,分析格局是形式类和直接成分。
同样是传统语法,英语语法的体系不同于法语语法。英语句子讲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法语只讲主语、谓语、补语(包括宾语、一部分定语、状语)。
同样是英语传统语法,有的讲主语部分、谓语部分,有的只讲主语、谓语。分析方法相同,体系各不相同。
语言研究是个大学问,世界上没有几个人想当语言学家,并为此而消费自己的时间。但语言和文字是人类交流的技能,不了解不同语言的牲和特点,又怎么能掌握和运用一门非母语的语种呢?
我决心自学英语,显然是为了消磨自己余生的时间,重要的是在自学英语时,通过网络搜索,增添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
最重要的还是提高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语言是连接世界的桥梁,也是改变认知的法器。
2025年7月5日星期六
《英语自学笔记》H卷目录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H卷目录
序言 学懂中英语法的区别……………………沈 阳001
第一章 解读古今世界“语法”词义源流………………009
(1)Grammar的词义源流
(2)早期英美对文法的研究和改进
(3)探索世界翻译源流
(4)语法的今义源流
第二章 中国语法的特点…………………………………038
(1)中国词的分类
(2)中国短语组合
(3)中国句子的构成
(4)中国语法中的病句
(5)中国句式变换
第三章 简说英语陈述句…………………………………065
(1)汉英陈述句比较
(2)英语陈述句基本用法
(3)英语陈述句的五大句式
第四章 简说英语疑问句…………………………………076
(1)古今中国对疑问句的理解
(2)解读英语中的一般疑问句
(3)英语疑问句基本种类
(4)简说英语的疑问句
(5)巧用英语中的六大疑问词
(6)英语疑问句基本用法
第五章 简说英语祈使句…………………………………115
(1)汉英祈使句的比较
(2)英语祈使句的分类
(3)英语祈使句的用法简介
(4)英语祈使句示例
(5)速学英语祈使句的相关口诀
(6)英语祈使句基本用法
(7)祈使句的句型转换
第六章 简说英语感叹句…………………………………139
(1)汉英感叹句比较
(2)英语感叹词是甚么 ?
(3)英语感叹句结构
(4)10大高频英语感叹词
(5)常用英语感叹句示例
(6)英文常見感叹词用法
第七章 趣味英文………………………………………174
(1)四国混血的英语单词是谁?
(2)female女性是因为她们非male男性
(3)意大利为啥叫意大利(Italy)?
第八章 常用励志英语…………………………………186
第九章 常用英语例句…………………………………196
(1)我可以 I can
(2)为什么Why are
(3)常见的Common
(4)常用Frequently Used
(5)受欢迎的 Popular
(6)广泛使用Widely Used
(7)基本的 Essential
序言 学懂中英语法的区别《英语自学笔记》H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序言 学懂中英语法的区别
沈 阳
Preface: Lear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Grammar
当我自学英语时遇到的麻烦太多,首先是记不住单词,读不准发音,还有一个重要难点是看不懂英语句子的语法组合。
中文和英文在语法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两者在哪里不同呢?中文语法有什么特点?英文语法又有什么特点?导致中国人学习英文会犯错误的原因,就是不知道一些中文和英文语法上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中国人学习英语困难重重。
为了排除学习英语的困难,我尝试研究中英文语法,也包括世界不同国家的一些语法特征。我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开拓视野,通过了解不同语言去重新审视世界和自己的人生。了解语法,也就成了我打开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
“语法”一词的英文“Grammar”来自古希腊语γραμματικὴ τέχνη(grammatikē technē),意思是“字母的艺术”,其来自于γράμμα (gramma),意思为“字母”,而γράμμα本身又是源于γράφειν(graphein)一词,其意思为“画、书写”。
语法(英语 :grammar),在五世纪时被鸠摩罗什作为梵文 vyākaraṇa(离析,转指语言分析)的译名。十九世纪末期以来成为英语 grammar的译名,指词法 + 句法。
语法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稳固的部分,最能反映语言的本质特点。
语法是任意自然语言中句子、短语以及词等语法单位的语法结构与语法意义的规律,本质上即音义结合体之间的结合规律。对语法的研究,称语法学。语法也用来指研究这些规则的学科,例如词法学、句法学或音韵学等,并和其他学科,如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互相补充。但语言学家在很多文献中通常不用“语法”来指正写法。
“语法”一词对于非语言学家的人而言有着广泛的含义,一般而言语法是指语言使用者在使用一种语言时所使用的规则,并且至少对于母语而言,语法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下意识的过程中所习得的,而不是通过特殊的学习或观察其他语言使用者而获得的。事实上,大部分的语言学习过程在婴儿时期就已完成。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都会用语言进行交流,即使是文盲,也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同国家的不同语言,也有不同的语法表述,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在语法理解上也是五花八门。
在语言学上,自然语言的语法是指该语言中的句子、短语、词等语言单位的语法结构与语法意义的规律,本质上就是音义结合体之间的结合规律,这种规律往往作用于语用层面、句法层面、形态层面、语义层面等不同的语言学层面。而研究语法规律的各种理论,则为语法理论,属于语言学的范畴。
狭义的语法仅仅关心词如何组成短语和句子等,即语法结构,而不关心其语法的意义。
早期的现代语言学对于语法的定义基本上等同于句法,区分了所指(概念)和能指(音响形象),认定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但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更将语言和意识完全分割开来,只侧重形式、层次和结构上的分析。
广义的语法则还包括对语法规律进行的总结描述或对语言使用的规范或限定,在不同的语境中,这种规律或规则也称作语法规范、语法规则等,它陈述一套语法规则,用于规范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使之“符合语法规范”。
每种语言都有它独特的语法规律。比如维吾尔语语法就是在维吾尔语之内适用的一套规律,而一套维吾尔语语法学则仅仅是对该语法所进行的一个具体分析。蒙古语、日语、韩语,也是如此。
又如在计算机科学、逻辑学和数学等学科中使用的形式语言,也有其形式语法。形式语言的语法一定是描写性语法,而自然语言的情况比较复杂,通常是描述性和规范性皆有。
“语法”也可以用于形容控制一群语言使用者语言行为的规则。例如“中文语法”会有多种意义,它既可以表示汉语语法的整体概念,也就是所有汉语使用者所使用的语法规则,这时“语法”这个词更关注于大量的变化形式;它也可以指大量或所有中文使用者所使用的共有的规则(比如主谓宾结构等),此外它还可以指某一语言的一种特定的种类(如现代标准汉语等)。有趣的是,中国语言学家从没有对孔子、老子、孟子的言语进行过语法比较研究。甲骨文中有中国语法的影子吗?
如果关注语言学史,谁能说出中国古代的标准语法是什么?
事实上,第一本系统性的语法著作起源于铁器时代的印度,由耶斯迦(公元前6世纪)、波你尼(公元前4世纪)以及著作的注释者宾伽罗(公元前200年)、迦旃延和波颠阇利(公元前2世纪)创作。
在西方世界,语法是公元前3世纪希腊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伴随着诸如赫里亚、萨莫色雷斯的阿里斯塔库斯等作者的产生。现存最早的一部作品是《语法的艺术》(古希腊语:Τέχνη Γραμματική),由狄俄尼索斯•特拉克斯(公元前100年)创作。
拉丁语语法则是按照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语语法结构发展而来的,较为出名的作者包括勒密乌斯•帕莱蒙、马库斯•瓦莱里•普洛布斯、奥比留•普皮勒斯、马库斯•瓦莱里•普洛布斯和埃米利乌斯•阿斯佩尔等。
Tolkāppiyam是现今最早的泰米尔语语法著作,于公元1世纪至10世纪之间完成。
古爱尔兰语的语法著作可以追溯至公元7世纪的Auraicept na nÉces。
阿拉伯语语法是由Abu al-Aswad al-Du'ali(阿拉伯语:أبو الأسود الدؤلي),他师从阿里•本•阿比•塔利卜(阿拉伯语:عليّ بن أبي طالب),后者是逊尼派穆斯林第四位正统哈里发,也是什叶派穆斯林第一代伊玛目。
第一部希伯来语语法著作诞生于中世纪中期,其内容与《米书拿》有关。十世纪的Diqduq是最早的一部希伯来圣经的注释。12世纪时Abu Ibrahim ibn Barun(希伯来语:יצחק בן ברון בן יוסף בנבנשת)对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的语法传统与习惯进行了对比。
语法在中世纪时期变成了一门核心课程,当时的教学也受到了古典时代晚期的一些作者的影响,比如普利西安等人。
对于俗语的研究始于中世纪中期,同期的作品包括《第一语法著作》(冰岛语:Fyrsta Málfræðiritgerðin)等,但这些作品在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才开始具有影响力。1486年安东尼奥•德•内夫里哈出版了《拉丁文入门》(Las introduciones Latinas contrapuesto el romance al Latin)一书,在1492年他又出版了第一本西班牙语语法著作《卡斯蒂利亚语语法》。据彼得罗•本博1525年出版的《通俗语言的叙述》(意大利语:Prose della volgar lingua)的记载,在16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由但丁的《俗语论》(意大利语:De vulgari eloquentia)引发了一场有关于“语言问题”(Questione della lingua)的讨论,主要探讨了意大利语的地位以及理想形式。第一部斯洛文尼亚语语法著作由亚当•波赫力(Adam Bohorič)于1584年完成。
欧洲中世纪时期,中国处于什么朝代?
欧洲中世纪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公元15世纪,即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在这期间中国处于南北朝,隋唐时期,五代十国,宋朝,元朝,一直到明朝初期。
但在在欧洲中世纪时期的中国,并没有任何关于论述中国语法的书籍。
非欧洲语言的语法,是在16世纪开始逐渐得到统一汇编,以便于传福音以及圣经的翻译。期间产生了一些语法著作,比如1560年的《秘鲁王国印第安人通用语语法与艺术》(西班牙语:Grammatica o Arte de la Lengua General de los Indios de los Reynos del Perú)和由道明•圣托马斯写成的克丘亚语语法著作等。
1643年Ivan Uzhevych编写出版了《斯拉夫语语法》(斯洛文尼亚语:Grammatica sclavonica),1762年罗伯特•劳得出版了《英语语法简介》(英语:Short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Grammar)一书。由约翰•克里斯托弗•阿德隆所编写的共五卷的《高地德语方言关键语法词典》(德语:Grammatisch-Kritisches Wörterbuch der hochdeutschen Mundart)在1774年出版,这也是德国历史上第一部德语词典。
1774年,北美13个殖民地在费城召开大陆会议。路易十六继位成为法国国王。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与瑞典药剂师及化学家舍勒分别发现了氧元素。
1774年的中国,是甲午年,清乾隆三十九年。那时的清政府忙于维稳,先后颁布了《定聚众结盟罪例》和停止查补僧道度牒。并镇压了山东王伦起义。命纂《剿捕临清逆匪纪略》。是岁,命各省查缴“诋毁本朝”之书,尽行销毁。那时的中国,谁会编撰专著去研究中国语法?
18世纪后期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出现,语法已变为一个研究领域。1814年,吴克•史蒂芬纳维奇•卡拉季奇编写了塞尔维亚语的语法书,之后在1814年,由格林兄弟编写的《德语语法》(德语:Deutsche Grammatik)第一次出版发行。1833年弗朗茨•博普编写出版了《比较语法》(英语:Comparative Grammar),这也被认作是现代比较语言学的起点。
那么汉语语法定型于什么时候?其特点又是什么?
标准汉语语法中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而且一个词语存在多词性现象。
另外一个特点是不影响整体意思的词往往会被省略。依靠语序、虚词、构词法来表达汉语语法。
这使得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汉语被很多语言学家认为既没有语法也没有词类,就连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在《文明的故事》第一卷《东方的遗产》一书中,仍旧认为汉语没有语法和词类。
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汉语有语法也有词类,它的语法依靠语序来表达。汉语语法Chinese Grammar的特点是以虚词和语序作为主要的语法手段。
汉语语素分单音节语素和双音节语素,汉词分为两类,即构成方式分类和词性分类。
汉语中的短语,则包括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主谓短语、介宾短语、同位短语、连动短语、兼语短语、特殊短语等。
因为中文与英文的语法差异很大,因此学习英语应该先弄懂中英语法的区别,这也是我真正开始自学英语渐渐明白的道理。数十年学不好英语的原因,就是没能找到打开英语大门的钥匙。
一个文盲能够用语言交流,但不会书写。一个会书写的人并不一定成为作家或学者,因为没能积累更多的词汇和语法运用。事实上,没人能讲清汉语语法到底定型于什么时候,其特点又显得很复杂。即使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相信没有几个草民能弄懂。
要让自己变得聪慧,就得学习,知识源于学习,学习就是语言和文字的交流,语言即世界,只有更多的了解世界,才会读懂自己。
第六章 颠覆认知的蜉蝣生命《英语自学笔记》G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第六章 颠覆认知的蜉蝣生命
Mayfly life subverts cognition
春夏是蜉蝣的季节。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蜉蝣成虫的口器退化不具取食功能,只有1~3天的寿命,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择偶、交配和产卵的任务,因其生命短暂而被形容为“朝生暮死”。
蜉蝣在中国古代被视为短命的象征,《诗经•曹风•蜉蝣》写道:“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相关名句“朝生暮死”便出自《重修政和证类本草•草下之上》。名句“寄蜉蝣于天地之间,渺沧海之一粟”则出自宋代苏轼的《赤壁赋》。
在中国古诗词中,蜉蝣成虫寿命极短,象征生命的短暂。这些名人名言名句,实则上误导了人们对蜉蝣的认知。
其实,蜉蝣是很长寿的,生命周期可长达一年以上,期间经历了卵、稚虫、亚成虫及成虫4个阶段。稚虫经过20多次脱皮后变成亚成虫,亚成虫的形体与成虫无异,再脱皮一次即为成虫。在昆虫的世界中,只有蜉蝣目有亚成虫的阶段,非常独特。相信宋代苏轼对此是一无所知,以讹传讹罢了。
与中国人的认知不同,在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奥格特•克鲁提乌斯在1634年的著作《论蜉蝣》中描绘了蜉蝣。马尔滕•德•沃斯在1587年画作中也出现了蜉蝣。他们并没有毫无根据地嘲笑蜉蝣的所谓短命。
1495年,阿尔布雷希特•杜勒创作的铜版画《圣家与蜉蝣》中描绘了蜉蝣。评论家拉里•银和帕梅拉•H•史密斯认为,这幅图像体现了天地之间的联系。
The Holy Family with the Mayfl
如今,在东亚乐坛有大量以蜉蝣为名的歌曲。人们对蜉蝣的认知正在改变。
蜉蝣(英语:Mayfly),又名螶𧎾,属于昆虫纲蜉蝣目(学名:Ephemeroptera),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具有古老而特殊的体型结构,翅无法折叠,和蜻蛉目同属古翅下纲下。全世界已知有超过3,000种蜉蝣目昆虫,分属于42个科的400多个属。其中约600种见于北美大陆。除南极外,蜉蝣见于所有陆地地区。
蜉蝣是相对原始的昆虫,并且表现出可能存在于第一种飞行昆虫中的许多祖先性状,例如不能平折在腹部上的长尾巴和翅膀。
蜉蝣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带翅昆虫之一,其身体印记化石可追溯至约3亿年前。大量蜉蝣化石分布于全球,尤以俄罗斯、法国、巴西和中国为著。
蜉蝣化石
中国是蜉蝣化石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广西地质调查院的合作中,发现了大量蜉蝣化石,某些层位中个体数量多达381只。
这些古老的化石提供了研究蜉蝣起源、进化、行为,以及当时生态环境的重要材料,对学术研究有重要意义。
研究蜉蝣化石成为科学家们的关注焦点之一。早在19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就有学者对蜉蝣化石进行描述和分类。中国的生物学家秉志教授在这一领域尤为突出,发表了大量关于蜉蝣的新属和新种。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约40科、124属、218种不同类型的蜉蝣化石,为昆虫进化、古地理、古气候和地球演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虽然化石记录不完全,但有证据表明:泥盆纪(2.8亿年前至3.25亿年前)已有蜉蝣存在。成虫体长2.5~32毫米。生活史包括4个阶段: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
截止到2024年,根据《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收录的分类标准中,世界上共分有42科442属3341种,
截止2002年,中国共有17科60属220种。
共有5种蜉蝣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红色物种名录中,2种被评为灭绝(EX)物种;1种被评为濒危(EN)物种。
蜉蝣除了南极洲、北极高纬度地区和一些海洋岛屿外,几乎遍布全球。分布于各种生态环境中,从高山到平原,从沼泽到草地,均可见其踪影。
蜉蝣是古老的有翅昆虫,对其化石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昆虫的起源、进化及古生态环境,并为研究其他昆虫及其翅的起源提供参考。对蜉蝣的研究对了解不同地质时期的古地理、古气候、地球演变及生物进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水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影响水生生物的发育和生存。蜉蝣对水中化学物质敏感,常用于检测水污染状况。研究人员将蜉蝣、石蝇和石蛾称为水质评估的“三巨头”。
蜉蝣 Mayflies
动物界Animalia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昆虫纲Insecta
蜉蝣目Ephemeroptera
(1)简说蜉蝣形态特征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yflies
蜉蝣(学名:Ephemeroptera)是蜉蝣目昆虫的统称。蜉蝣主要滤食藻类及颗粒物,成虫期具有趋光性。
蜉蝣常有两对翅,翅膜质透明,前翅大呈三角形,后翅小呈圆形,雄性生殖器位于第9节腹部。
蜉蝣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触角短,复眼发达,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毛,或称尾须,尾须是少数原始昆虫和直翅目才具有的特征,部分种类并有中央尾丝。
蜉蝣的卵十分微小,长约150~200微米,宽约0.1~0.2微米,颜色多为白色、绿色、灰绿色或淡褐色,表面带有花纹。一端通常有帽状附着物。
蜉蝣卵很小,但颜色多样,表面有花纹和附着物。稚虫体长3~28毫米,分为扁平型和鱼型,头部有突起和体毛,复眼发达,有咀嚼式口器,胸部有三对足,腹部10节,末端有三根尾丝。
蜉蝣的卵
蜉蝣的稚虫生活在淡水湖、溪流中。通常在春、夏季下午的时候,有成群的雄成虫“婚飞”,雌成虫飞入群中与雄虫交配;产卵于水中;椭圆形的卵很小,表面有络纹,可以黏附在水底的碎片上。
蜉蝣稚虫的体长一般在3~28毫米之间,分为扁平型和鱼型两种。扁平型稚虫的身体扁平,胸足宽扁,尾丝上的毛分散或环生,以扁蜉科为代表。鱼型稚虫则具有流线型的身体,足细长,尾丝密生细毛,以短丝蜉科和等蜉科为代表。
稚虫头部有突起和体毛,复眼发达,有三个单眼,触角呈丝状。口器为咀嚼式,包括上唇、上颚、下颚、舌及下唇,唇须由2到3节组成。胸部有三节,每节各有一对足,爪子上常有细齿,黑色翅芽附着在中、后胸上。足的形状因刺的排列和瘤或刚毛的形状而不同,一些属的足具有特殊功能用于过滤食物和保护鳃。
蜉蝣总科稚虫足的腿节和胫节非常粗大,胫节的前侧角突出,爪较小,扁蜉科稚虫足的腿节宽扁,具细毛。腹部通常有10节,背板后侧角的形状可用于区分不同属的蜉蝣。前半部分的腹节上有成对的气管鳃,用于呼吸。末端一般长有三根尾丝。
亚成虫结构图
稚虫期一般蜕皮20~24次,甚至多达40次;成熟稚虫可以看见一、二对翅芽变黑;两侧或背面有成对的气管鳃,是适于在水中的呼吸器;稚虫成长后,浮出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为亚成虫。
蜉蝣稚虫蜕皮后变为亚成虫,亚成虫体色暗淡,翅膀呈烟熏色且不透明,后缘缘毛明显,行动迟缓。亚成虫与成虫相似,但翅面及身体表面密生细毛,雄成虫的大部分附肢尚未完全发育。
亚成虫过一天后经一次蜕皮为成虫。
Ephemera danica形态
成虫的触角为刚毛状,口器退化,复眼较大,单眼三枚,其中雄成虫的复眼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锥形,下部球形。成虫的胸部发达,前足明显长于中后足。不同种类的后足跗节数量有所不同,扁蜉科后足跗节多为5节,四节蜉科后足跗节为3节其他种类多为4节。
通常有两对翅,翅膜质透明,前翅大呈三角形,后翅小呈圆形,有些种类的后翅消失。成虫的腹部通常有10节,第10腹节背板后端长有两根细长尾丝,有些种类还有中尾丝。雄虫第9节腹板后端有亚生殖板,雌虫在第七腹节后端有输卵管口。
雄性生殖器位于第9节腹部,形状多变,是蜉蝣分类的重要特征。
成虫触角刚毛状,口器退化,雄虫第9节腹板后端有亚生殖板,雌虫第七腹节有输卵管口,雄性生殖器形状多变,是分类的重要特征。
成虫不取食,甚至没有内脏,且寿命很短,只有约数小时至数日不等。
(2)蜉蝣栖息环境
Mayfly Habitat
蜉蝣属物种栖息在杂草中
蜉蝣栖息于多种生态环境。分布范围非常广泛,除了南极洲、北极高纬度地区和一些海洋岛屿外,几乎遍布全球。从高山到平原,从沼泽到草地,均可见其踪影。
蜉蝣稚虫几乎存在于所有淡水环境中,尤其是在溪流中,不论是急流还是缓流的小溪。
蜉蝣稚虫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有些附生在水草上,有些在水底淤泥上爬行生活,还有些在底泥中挖掘通道。一些种类的稚虫身体扁平,栖息在清澈急流中的石块下。
蜉蝣栖身水中,主要滤食藻类及颗粒物;稚虫则食腐屑、小型藻类、原生动物和腐烂水草,少部分种类为肉食性。
溪顏蜉属(Rhithrogena)采食
蜉蝣成虫通常在白天栖息于溪流、湖泊或江河边的杂草和树丛等避光处。蜉蝣成虫具有趋光性,采集成虫期的蜉蝣主要依靠灯诱。
此外,不同科的蜉蝣具有特定的栖息地偏好。例如,四节蜉科(Baetidae)倾向于生活在温暖的水域中;扁蜉科(Heptageniidae)偏好藏身于石头下的湍急水流中;而较大的蜉蝣科(Ephemeridae)则会在沙质的湖泊或河床中挖掘洞穴。
因为亚成虫和成虫的口器退化,它们不再取食。
(3)蜉蝣生长繁殖
Mayfly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蜉蝣生命周期包括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四个阶段。卵期卵期的长短,常与种类和温度有关。短的几天,长的可达几个月,一般在1-2周内即孵化;稚虫期经历15~25次蜕皮,一般为几个月到一年以上。亚成虫在24小时内蜕变为成虫。
正在蜕皮的金蜉蝣
蜉蝣繁殖方式多样,包括卵生、卵胎生和孤雌生殖。雌虫可产500到4000个卵,产卵方式各异(如分次产卵、一次产卵、直接产于水中石块下)。部分种类采用卵胎生或孤雌生殖。
Serratella ignita产卵
蜉蝣交配
蜉蝣成虫在飞行中交配,称为“飞婚”,交配发生在无风、适光和温度适中的环境中,成虫成群回旋飞翔。
雄虫抱住雌虫前胸。雄虫完成交配后立即死亡。
全球蜉蝣目昆虫正面临多重生存威胁。首先,水域污染的问题极为严重,重金属与农药残留严重影响蜉蝣的生存和数量。
其次,外来物种的入侵对蜉蝣构成重大威胁,欧洲已有750种外来淡水物种影响了蜉蝣的生存。
此外,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也是重要威胁,主要由于人工堤坝的建造、人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河道的改迁。
最后,气候变化也是关键因素,由于蜉蝣具有较短生命周期和良好的移动性,它们很可能是首批受全球气温上升影响的群体之一。
欧洲的《水框架指令》和美国的《清洁水法》(CWA)等立法旨在通过保护水资源,从而保护包括蜉蝣在内的水生物种。
(4)蜉蝣启示
Mayfly Revelation
自古以来,昆虫界的雌雄昆虫交配后,雄昆虫就会很快死亡。这种为爱而死的生理传统,让人瞠目。更可怕的是有些雌虫还会即时吞食雄虫。
其实,在人类社会中恶妇逼死异性的并不罕见。
第五章 伪装高手毛毛虫《英语自学笔记》G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第五章 伪装高手毛毛虫
Master of Disguise Caterpillar
毛毛虫Caterpillar
在这个肮脏的人类社会中总有一些善于伪装的骗子,但当你读懂了昆虫界毛毛虫的形态特征,你就会脑洞大开,原来在这个自然世界中最善于伪装的居然是那看似弱小的毛毛虫。
毛毛虫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
鳞翅目(Lepidoptera)是昆虫纲中最常见的一目。色彩美丽,成虫肢体和翅满被鳞片和毛,故2对翅为鳞翅,且前翅大于后翅;虹吸式口器(原始的小翅蛾类上颚发达,为咀嚼式);触角丝状、双栉状、栉状、棍棒状等多型;复眼发达,单眼2个或无单眼。幼虫也叫毛毛虫,蠕虫状,具3对胸足,腹足和尾足大多为5对。幼虫体上生有刚毛,对刚毛的排列和命名称毛序,在分类上有重要意义。约有112000种,包括蛾类和蝶类。
毛毛虫绝大多数身体为细长管状;头部为下口式,口器为咀嚼式,有坚硬的牙齿;头壳硬化而色深,两侧各有6只黑点状的眼睛;胸部有3节,每节生有1对胸足;腹部通常10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个气门,腹足通常5对;胴部常具有明显的花纹或纵条纹。幼虫身体各部分常生有刚毛、毛瘤、毛撮、毛突和枝刺等。
毛毛虫分布于世界各地,常栖息在山林和田野中。大多数毛毛虫以各类植物为食,体形较大者常食叶片、花朵或果实,体形较小者往往卷叶、缀叶、结鞘、吐丝结网或钻入果实内取食。
毛毛虫从蛾或蝶产下的卵粒中孵化出来,当外壳不能容纳躯体时,便开始蜕皮,一生需要蜕皮4-6次。当身体完全长大后,幼虫就吐丝结茧、或卷叶、或钻入树皮缝和土缝内化蛹。
毛毛虫啃食果树叶片、花果、枝干等,影响果树生长、开花结果或损害果实,造成果品减产和品质下降,成为果农痛恨的对象。
但是对于行动迟缓,没有翅膀的毛毛虫来说,生存就是一场战争。然而幸运的是,这些聪明的爬行动物精通伪装和防卫。伪装起来的模样,让它们非常奇特。
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种类的毛虫或蛹都带有一对眼睛状的标记,且颜色和形状多种多样,有圆的也有狭长的瞳孔形。这些各式各样的图案表明毛虫们并没有刻意针对某种掠食者进行拟态伪装,以逃脱被捕食。
有种毛毛虫是模拟蛇的高手。除了假眼斑以外,它还有一对可以充气,会发出臭味的鲜红色触角。这对触角充气后看起来很像蛇的舌头,闻起来也像蛇的气味。
有些毛毛虫利用棕色皮肤上的绿色斑点伪装自己,当它趴在正在生长的成串葡萄上时,别人很难发现它。毛虫是模仿坏死的树叶边缘(这里的细胞已经死亡,颜色变成棕色)的高手。毛毛虫的外表就像一枚枯叶。还有些毛毛虫是模仿坏死的树叶边缘的高手。有些毛毛虫模拟树枝的技术非常高超,甚至在它与树的结合处竟没有一点差异或阴影。
(1)简说毛毛虫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Caterpillars
毛毛虫分布于世界各地,常栖息在山林和田野中。
毛毛虫也叫毛虫,是鳞翅目昆虫(蝶或蛾)的幼虫。虽然它们称为“毛虫”,但不是每个种的毛虫都有毛。有些表面光滑,也有些长有肉角,还有些长有臭角。毛虫有三对前足,腹部和尾部大多有五对伪足。到变态为成虫时只保留三对前足。毛虫有别于蛾的幼虫—蚕,两者在发育过程有所不同,蚕会以蚕丝结成的“茧”包覆住蛹,但毛虫没有这类行为。
有些毛虫长有假眼或是色彩鲜明的花纹,可以吓退想吃了它们的动物。
毛毛虫破卵而出时被称为一龄虫,长约0.3厘米,之后经过多次蜕皮,直到变成终龄虫,结蛹,最后破蛹而出变成蝴蝶。
毛毛虫多以植物的叶子为食,不同种类会吃不同的植物。有些吃有毒植物的毛虫会把毒素储存在体内(例如(以凤蝶为例):吃马兜铃科植物的红珠凤蝶、麝凤蝶;属于保育类的黄裳凤蝶、曙凤蝶以及濒危的珠光凤蝶等...),最后成为有毒的蝴蝶或蛾成虫;少数一些毛毛虫会以其他昆虫为食。
外骨骼,骨骼在外表
毛毛虫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其中幼虫阶段对人类有害,要吃作物的叶子。但成虫蝴蝶或蛾大多数却能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对人类也有益处。
但毛毛虫是重要的农业害虫,部分毛虫体表的体刺或刚毛含有毒素。
毛毛虫中还有一种叫剧毒十二点,它的体内含有剧毒。这是一种生活在巴西南部的飞蛾幼虫。尽管,我们对毛毛虫的恶心模样早就有心理准备,可是这种巴西毛毛虫恶心的模样还是吓了我一跳。从它身上漂亮的保护色便可知道他的毒性也不容小视。据说每年都有许多人因这种毛毛虫毒而死亡。但这种毛毛虫的毒素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抗凝血剂,可以用于突发事故伤口的处理。
毛毛虫掉到人身上,其众多的刺毛接触皮肤后可断折,毛腔内的毒液便注入皮内,因毒毛的毛腔内充满毒液可引起皮肤剧烈瘙痒与疼痛,有时痛得像被火烧一样。被蛰伤的皮肤中心可有小丘疹,痒痛症状可持续数小时或更久。毛毛虫皮炎是在某一部位出现大小一致、且数量较多的红色丘疹。
毛毛虫的主要天敌是鸟类和蚂蚁。
长有螫毛的一种毛虫
金凤蝶(Papilio machaon)的腹脚
(2)善于拟态伪装的毛毛虫
Caterpillars that are good at camouflage
鳞翅目(Lepidoptera)是昆虫纲中最常见的一目。色彩美丽,拟态多变的毛毛虫,约有112000种。
对行动迟缓,没有翅膀的爬行动物毛毛虫来说,要想生存也就必须懂得防卫。毛毛虫的防卫手段就是靠拟态伪装,以逃脱被捕食。这也是弱者对付强者的一种策略。
有趣的是神灵创造了112000种毛毛虫,同时也给这些弱小的毛毛虫提供了很多防卫举措。
能伪装成毒蛇的毛毛虫,可以说是虫界的奥斯卡影帝,它很会演戏。
毛毛虫的天敌偶然遇到一只受到侵扰的Spicebush凤蝶毛虫时,它可能会认为自己遇到了一条蛇。因为这种毛毛虫是模拟蛇的高手。除了长有假眼斑以外,它还有一对可以充气,会发出臭味的鲜红色触角。这对触角充气后看起来很像蛇的舌头,闻起来也像蛇的气味。
黄色毛毛虫比绿色毛毛虫更老一些,也更接近蛹期,也就是变成蝴蝶前的最后一步。不久后它将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变成蛹,这时它的颜色会变成接近森林地面的颜色。
四角天蛾长有像枯叶的外表,看起来很像死树叶。当其中一只毛毛虫躲藏在附近的死树叶中时,它的天敌很难发现它。不过万一被发现了,它还有其他对策。当它被打扰时,它会翘起尾部腹脚,那是尾部真腿的支撑结构,肥胖多肉。然后拱起背部,像任何被激怒的四角天蛾的毛毛虫一样,不停地摇晃脑袋。
Sphecodina abbottii毛毛虫则会利用棕色皮肤上的绿色斑点伪装自己,当它趴在正在生长的成串葡萄上时,别人很难发现它。成年Sphecodina abbottii毛虫分化成两种颜色,一种模仿葡萄的伪装色,一种变成像树皮一样的棕色。除此以外,这种毛毛虫还有其他防御手段,例如假眼。当一只成年Sphecodina abbottii毛虫受到惊扰时,它会翘起尾部,用假眼“瞪着”进攻它的动物。如果这种“瞪视”无法吓跑食肉动物,毛毛虫还会发出刺耳的嘶嘶声。
Nerice bidentata毛虫只吃榆树叶,它趴在叶子上,啃噬树叶时,看起来就像被它吃掉的那半树叶。这种毛虫不吃其他植物,它们已经进化出这种非常独特的伪装方式。通过近距离研究发现,Nerice bidentata毛虫的腹脚呈淡紫色,跟被咬烂的榆叶组织的色调非常相像。而且它腹部的结构也跟榆树叶的双齿边缘非常协调。
Furcula borealis毛虫则是模仿坏死的树叶边缘的高手。但是,如果它的天敌以前曾领教过它的这种伪装伎俩,Furcula borealis毛虫会采用它的第二种防御方法。它的两个尾状物(实际上是经过演变的尾足)会充气;当它受到惊扰时,这种毛虫会把尾状物完全伸展开,显示出亮白色和黑色末端,并会不断前后左右地摇摆这些可笑的“流苏”。
黑凤蝶毛虫虽然这种毛虫的颜色非常鲜艳,图案也很醒目,但是当它置身在被阳光照射的胡萝卜叶中时,这种惊人的色调却能起到保护色的作用。还不清楚它为何会有这种惊人外表,一些昆虫学家指出,这种颜色可能是在模仿有毒的帝王毛虫,或者在警告食肉动物,这种毛虫的味道非常糟糕。黑凤蝶毛虫的其他防御方法包括可以充气的红色触角,这种毛虫的触角跟spicetail swallowtail的一样,会释放出难闻气味。
毛毛虫还有另一种伪装。Phaeoura quernaria毛虫模拟树枝的技术非常高超,甚至在它与树的结合处竟没有一点差异或阴影。它趴在嫩枝上,利用尾足之间的装饰性毛毛达到上述效果。Phaeoura quernaria毛虫的颜色、质感和结构,这一切使它能够完美地与树枝融为一体。
turbulent phosphila毛毛虫聚集在它们栖息的植物上。如果这群毛虫受到天敌攻击,它们会采取像《黑客帝国》三部曲里看到的一系列防御措施。首先,这群身体上长着条纹的毛虫会开始迅速爬动,用这种方法干扰入侵者的判断。如果这种做法不管用,这些毛虫会一跃而起跳入空中,悬挂在丝上的它们会不断扭动身体。毫无疑问,这一做法非常引人注目,会把它们的天敌吓跑。
有一种种黄脖子毛虫(Datana ministra)并没因为与背景融为一体的问题感到太担忧,它们非常大胆地摆出显眼的防御性姿势。跟turbulent phosphila毛虫一样,这种毛虫也很喜欢群居,它们经常会十几只或者数百只聚在一起。当它们受到侵扰时,这些毛虫会猛烈摆动身体,并会高高举起巨大的颌。
(3)五种不好惹的毛毛虫
Five caterpillars you shouldn't mess with
在动物种类中,毛毛虫一般指的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既有蝴蝶类,也有蛾类,已知的大约有112000多种毛毛虫,由于毛毛虫行动缓慢,所以它们善于伪装来防卫,伪装起来的模样,让它们非常奇特。
在自然世界中,有五种既炫萌又不好惹的毛毛虫。
一、最具网红相的毛毛虫
夹竹桃天蛾在中国分布比较广泛,在国外非洲,伊朗,阿富汗等地区也有分布。
夹竹桃天蛾幼虫具有网红相,体型比较肥大,最为明显的就是胸背板上有一对框黑边的蓝白色拟眼大斑,这拟眼斑十分醒目,让它的型态看起来像漫威中英雄人物或者外星人等。
夹竹桃天蛾毛毛虫看起来很凶狠的样子,它没有大眼睛,它真正的眼睛是很小的,这是一对拟眼状的蓝白色大斑点,是一种拟态行为,外形看上去非常凶狠,非常有战斗力,借此吓退鸟类等天敌,有助毛毛虫躲避危险。
夹竹桃天蛾幼虫的拟态长相,也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拟态行为,是为了获得更好生存,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奇怪的是,无人能解释这些昆虫的拟态长相是谁创造的,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不了,无神论者也解释不了。
二、拟态像蛇的毛毛虫
赫摩里奥普雷斯毛毛虫拟态像蛇,看碟拟确有点恐怖。
毛毛虫是蝶类和蛾类昆虫的幼虫,赫摩里奥普雷斯毛毛虫是一种飞蛾的幼虫,凭借拟态成蛇这一种完美伪装本领,有利于它们获得更多生存时间。
赫摩里奥普雷斯毛毛虫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和中美洲很多地区,这种毛毛虫是伪装蛇最完美的毛毛虫,不但外形像蛇,这种毛毛虫还会模仿蛇攻击,有像蛇那样扑咬动作,所以要是不想被蛇咬,只能后退。
三、能拟态蛇吐信子的毛毛虫
柑橘凤蝶毛毛虫的形态很奇特,因为它能象蛇一样吐信子,会吐出黄色或红色的“舌头”,其实这是它们的臭腺角,能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柑橘凤蝶毛毛虫生存技能,就是在遇到危险时,会拟态蛇在吐信子,假装是蛇在攻击。凭借这招躲避敌害。柑橘凤蝶主要分布于中国、缅甸、韩国、日本、菲律宾等亚洲的国家地区。
四、长着猫脸的毛毛虫
稻眉眼蝶主要分布亚洲东、南部,在国内也是一种很常见的毛毛虫,但稻眉眼蝶毛毛虫的外形非常奇特,有一猫型脸,还有两只尖尖的“耳朵”,和卡通hellokitty猫非常形似。
稻眉眼蝶幼虫毛毛虫也许是伪装成猫来吓退猎手,毕竟猫科都是无情猎手,只不过是长着kitty猫脸的毛毛虫,在人类世界看起来很可爱,在动物世界中可能是很凶猛的标志。
五、最不好惹的毛毛虫
在自然界有一种最不好惹的毛毛虫,那就是洋辣子。
洋辣子毛毛虫分布非常广,而“洋辣子”也不是一种毛毛虫,而是一类毛毛虫的俗称,指的是很多会蜇人的毛毛虫的统称,比如:毒蛾科毛毛虫、刺蛾科毛毛虫、枯叶蛾科或者天蚕蛾科毛毛虫等等。
洋辣子身上的刺主要是通过毛孔进入身体的,洋辣子的毒是酸性的,若被刺到,持续的火辣感非常让人难受。
(4)拟态伪装最华艳的十种毛毛虫
Ten Caterpillars with the Most Gorgeous Mimicry Camouflage
对行动迟缓,没有翅膀的毛毛虫来说,生存就是一场战争,所以毛毛虫外形比较独特,有各式各样的图案,这样也说明毛毛虫们并没有刻意针对某种掠食者进行拟态伪装。
世上拟态伪装最奇特的十种毛毛虫:
大戟蛾幼虫、蚕蛾的幼虫、刺玫瑰幼虫、红脚毛毛虫、杜鹃花幼虫、绿枯叶蛾、马鞍毛毛虫、斯芬克斯毛毛虫、帝王毛毛虫(山核桃魔鬼)、旧世界燕尾幼虫。
大戟蛾幼虫
大戟属以其种类多、生境复杂、变异性大而闻名于世,是被子植物中分类最困难的属之一。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灌木,或乔木;植物体具乳状液汁。分布在朝鲜、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等地,生长于海拔400米至2,400米地区,常生长在草丛、林缘、山坡、路旁、灌丛、荒地和疏林内。
大戟蛾幼虫,节肢动物门昆虫,他们一般生活在海拔2000米的山上。别名原蚕蛾、晚蚕蛾,属食疗同源昆虫。此神虫又名豁辣子,毛辣子,洋辣子,各地叫法不一。
大戟蛾幼虫估计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虫子了。善于伪装的球果尺蛾幼虫,居然也是凶猛的杀手。刺蛾的幼虫是躯体像树叶颜色的有毒虫子,幼虫肥短。具有补肾壮阳,涩精,止血,解毒消肿之功效。用于阳痿遗精,白浊,血淋,金疮出血,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疮毒,冻疮,蛇伤。
蚕蛾的幼虫
蚕蛾的幼虫别名原蚕蛾、晚蚕蛾,属食疗同源昆虫原蚕蛾。原蚕蛾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的雄性全虫。
蚕蛾是全变态昆虫,成虫形状像蝴蝶,全身披着白色鳞毛,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复眼和触角。雌蛾体大,爬动慢;雄蛾体小,爬动较快;幼虫叫桑蚕,体色青白或微红,下唇中央有一小孔,叫吐丝孔。
蚕蛾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区和东洋区,主要寄生在桑叶上。是寡食性昆虫,以桑叶为食料。蚕蛾是一种在夜间活动的蛾类,具有非常敏感的嗅觉。可以利用自己羽毛状的触角感知并释放信息,并借此与同伴交流。雌雄蚕蛾交尾后,雄蛾会立即死亡,而雌蛾在产下卵后,也会慢慢死去。蚕蛾也是世界上最小的家养动物。
刺玫瑰幼虫
刺玫瑰虫在个别地区称呼它做刺毛花、火辣子、扒架子或吧唧毛子近几年较少见。
刺玫瑰虫的幼虫,有点类似海底动物,非常漂亮。在美国东部的丛林中,它可能是你能发现的最色彩斑斓的生物了。橘黄色、白色、紫色,还有亮黄色,所有这些亮丽的颜色都在向它可能的进攻者散发出一个信息:离远点,我有毒。
刺玫瑰虫幼虫全身长满带有毒性的刚毛,一旦与皮肤接触,刚毛就刺入汗毛孔,使毛孔迅速发炎,肿胀,奇痒难忍,并伴随疼痛,不敢用手触碰。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山东民间传说:
刺毛虫是奸臣秦桧死后的汗毛变成的,秦桧的阴险、狠毒可见一斑,同时也反映了民间对秦桧这一历史人物的痛恨与无奈。
红脚毛毛虫
红脚毛毛虫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动物,是一种生活在哥斯达黎加的古怪毛毛虫。10CM长的红嘴红脚毛毛虫,集上百条于一树,会让你毛骨悚然。
哥斯达黎加海岸边是平原,而中部被崎岖的高山所隔绝。气候属于热带和亚热带,还有一部分是新热带。
哥斯达黎加的国土面积仅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0.03%,但拥有全球近5%的物种,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近30%的国土为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27个国家公园、58个野生动物保护区、32个自然文化保护区、15块湿地保护区、11个森林保护区、8个生物保护区。全国森林覆盖率为52.38%。
哥斯达黎加共和国,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富饶的海岸”。哥斯达黎加原为少量印第安人聚居地, 1848年8月30日成立共和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取消军队的国家。
杜鹃花幼虫
杜鹃的拉丁名称是为了纪念约翰•西姆斯(John Sims 1749-1831),他是英国物理学者及植物分类学者,英国《植物学杂志》(Magazine Botanique)的第一任编辑。
杜鹃花,别名众多,有山石榴、映山红、山鹃等多种叫法。
春天为四季揭开序幕,大地的舞台,杜鹃花跃为主角,繁花似锦,虫鸟蝶蛾争相访花,花容与花香,在阳光里奔放,在微风中流转,在春雨滋润下,迷醉游人。
杜鹃花整个生长期害虫种类不多,虫害有:冠网蝽、金刚钻夜蛾、螨虫、卷叶蛾、草地贪食螟等。
常见的虫害主要是红蜘蛛、蚜虫、军配虫三种。
它们吸食杜鹃的枝叶,还留下让人讨厌的粪便。不但影响杜鹃的美观,还关系着杜鹃的康健。
绿枯叶蛾
绿枯叶蛾幼虫:头部黄色具黑褐色斑点状纵纹,躯体颜色灰白或暗黄,第一胸节有向两侧生出的黑色毛丛,第二胸节以后有黑色圆斑点与黑色刚毛,毛的长短不一,最长约2公分,各节亦有淡黄白色毛丛,幼虫可长至10公分左右。
幼虫个体大而生长期长,爬行力强故活动范围广,发育期间消耗相当数量的叶片。寄主范围很广,包括栎树、榆树、桦树等多种木本植物,在全省山区与平地均常见。
茧:黄褐色,布满幼虫期的体毛,外形呈双驼峰状。
成虫雌蛾体长2.5公分,翅展7公分,躯体黄褐,翅黄绿色,前翅近基部有大型褐斑,静止时后翅露出于前翅两侧之外。雄蛾比雌蛾小,体与翅淡绿色,与雌蛾明显不同。卵球形,灰黄色。
马鞍毛毛虫
马鞍毛毛虫,分部全球各部分,中国北方多出现。这种毛毛虫在美国德州、佛罗里达州的森林、田地和花园里都可以见到,在密苏里州北部和马萨诸塞也有出现。
鞍背虫的体长一般在2-3厘米,体型比较小,但辨识度很高,鞍背虫两头呈凸起的深棕色部分,中间是陷下去的绿色部分,像穿着一件绿色衣服,而鞍背虫形状看起来像个马鞍,所以又称为鞍背虫。
马鞍毛毛虫幼年时候喜欢群居,随着不断地长大,渐渐地也都“分道扬镳”了。这种毛毛虫会自动膨胀吓唬敌人。虽然大多数毛毛虫都不会伤人,但拱起的“马鞍”会让你的手指插满小刺。那些叮人的毛毛虫所采用的防御机制大致都相同:它们浑身都用刚毛“武装”了起来,刚毛是中空管状结构,基部和毒腺相连。当人的手指碰到这些刚毛时,这些刺状物就从毛毛虫身上折断,“插在”皮肤表面,毒液也就这样通过刚毛注入人体。
斯芬克斯毛毛虫
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的神话,它被描述为长有翅膀的怪,通常为雄性,当时的传说中有三种斯芬克斯——人面狮身,羊头狮身,鹰头狮身。在南美巴西出现的一种古怪的毛毛虫,那就是斯芬克斯毛毛虫。
斯芬克斯毛毛虫尾部长有一根神奇的触角,由于它具有完善的伪装策略,所以天敌很难分清其头尾所在。
帝王毛毛虫
帝王毛毛虫,其模样相当的古怪。巨大的帝王毛毛虫,头上冒出多根黑红色的触角,看起来相当有进攻性。看起来就像是卡通画里的模样,外表吓人。
这种毛毛虫又被称为“山核桃角魔鬼”,是帝王蛾的幼虫。其实并不稀奇,只是它们在蜕变以前不太被人们发现。而它们最大的可以长到6英寸长(约15厘米)。当幼虫准备蜕变成帝王蛾时,全身的颜色会从视频中的绿色变为松绿色,然后会爬到寄主植物上开始蜕变。
它们虽然外表看起来吓人,但却是无害的。头上的触角看起来非常尖锐,但它们从不使用触角蜇人或其他生物。
两个月后,帝王蛾就会破茧而出,而一般帝王蛾的翼展也能达到6英寸。
旧世界燕尾幼虫
燕尾蝶又名柑橘凤蝶。燕尾蝶在昆虫分类学上不存在,相近的有凤尾蝶。鳞翅目凤蝶属。是体形最大的一类蝴蝶。颜色以黑色为主,配以艳丽的蓝、紫、红、黄、橙、绿等花纹。卵近圆球形,表面光滑或有不明显的皱纹。多散产在寄主植物上,也有聚产在一起的。
旧世界燕尾幼虫体粗壮,多光滑,少数有肉刺或长毛,体色因龄期而变化,初龄多色暗,以后各龄多绿色或黄色,有红色、蓝色或黑色斑纹,受惊时从前胸翻出黄色或红色的 “Y”形或 “V”形腺体,释放出臭味,有警戒御敌作用,故属于鳞翅目幼虫中的 “丫腺型”。腹足趾钩中列式,2序或3序。由于幼虫取食植物,是一些经济植物的害虫。
(5)溯源跟屁虫
Tracing the source of the follower
松毛虫(跟屁虫)Pine caterpillar
跟屁虫是一个汉语词语,指总是跟着他人,粘着他人的人,引申的意思是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人云亦云,附和他人或团体。也指需要保护,常指小孩跟着大人。也指因崇拜(沉迷)某人或事,盲目的投入。
那么在昆虫世界里是否有跟屁虫?
其实,松毛虫是现实中被称为“跟屁虫”的昆虫。
松毛虫(学名Dendrolimus),是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昆虫。又名毛虫、火毛虫。古称松蚕。
幼虫长有长毛,中、后胸有毒毛。成虫呈枯叶色,前翅中外横线双垂,呈波状或齿状,亚外缘斑列深色,中室端具小白点。
松毛虫分布范围广,凡是有针叶林的地方都有。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以幼虫取食松树针叶。
成虫于七月末到八月间的傍晚和夜间飞翔,白天停在树干上。产卵3-4次,成块状,共产卵约300粒。约经过2-3周孵化。
松毛虫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森林最严重的一类历史性害虫,每年受害松林面积达数百万公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俗称中的“跟屁虫”为什么与松毛虫扯上了关系?因为这类昆虫因幼虫阶段有集体排队爬行的习性,因此而得名。
松毛虫的幼虫会排成一条直线移动,通过分泌信息素或丝线保持队形,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跟屁虫”现象。
“跟屁虫”还象征一种集体行为,不仅仅指单体行为。松毛虫的集体爬行行为是命名“跟屁虫”的直接原因。
因为松毛虫主要啃食松树针叶,是全球性森林害虫。将松毛虫视为“跟屁虫”,也意味着对恶行者的嘲笑和卑视。
2025年7月4日星期五
2025年7月3日星期四
第四章 蚜虫三大秘闻《英语自学笔记》G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第四章 蚜虫三大秘闻
Three secrets about aphids
蚜虫aphid
蚜虫很可能早在2亿8千万年之前的二叠纪早期就已经出现。那时它们可能是以Cordaitale或苏铁植物为食。
已知最古老的蚜虫化石是来自三叠纪的物种。蚜虫的物种数量曾经很少,但随着1亿6千万年前被子植物的出现而开始增长。被子植物也使得蚜虫开始特异化。而蚜虫的特征器官——腹管,直到白垩纪才出现。
蚜虫(英语:aphid,又称腻虫或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种类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目前已经发现的蚜虫总共有十个科约4,400种,其中多数属于蚜科。蚜虫的大小不一,身长从一到十毫米不等;天敌有瓢虫、食蚜蝇、食虫虻、寄生蜂、食蚜瘿蚊(aphid midge larvae)蟹蛛、草蛉以及昆虫病原真菌(entomopathogenic fungi,含绿僵菌)。
蚜虫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十分广泛,但主要集中于温带地区,且其物种多样性在热带比在温带要低得多。蚜虫可以进行远程迁移,主要是通过随风飘荡的形式来进行扩散;例如莴苣蚜虫被认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从新西兰传播到塔斯马尼亚。而一些人类活动也可以帮助蚜虫的迁移,例如对附着蚜虫的植物进行运输的过程。
蚜虫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于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
但是蚜虫有三大令人诧异的秘闻:
秘闻之一:蚜虫是昆虫界的繁殖之王
蚜虫一年能繁殖20-30代,出生以后只需5天就能生育后代;寿命约3个月。蚜虫仅需一个月就能繁殖4000万只,这颠覆了我们的认知,自然界竟然有这种神奇的繁殖体系。
秘闻之二:蚜虫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
蚜虫产生危害时会排出大量的蜜露污染叶片和果实,从而引起煤污病的发生,影响植物光合作用。
但科学家还发现蚜虫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是动物世界中唯一一种可以合成色素的成员,这种色素能够吸收来自太阳的能量,并用于自身能量合成。
秘闻之三:蚜虫排泄物居然是美味蜜露
蚂蚁喜欢舔蚜虫的排泄物。蚜虫的排泄物,是蚂蚁口中的美味,蚜虫为蚂蚁供蜜露,蚂蚁帮蚜虫御敌,二者构建互惠共赢的生存联盟。
人类同样喜欢蚜虫提供的这类美味,并称赞蚜虫产生的排泄物为蜜露,给蚜虫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蜜虫子”。
蓟草上的蚜虫
(1)蚜虫是昆虫界的繁殖之王
Aphids are the breeding kings of the insect world
蚜虫,英文名为aphid ,是半翅目蚜总科的统称,包括蚜总科下的所有成员,目前已经发现的蚜虫总共有10个科约4400种,其中多数属于蚜科。
体小而软,大小如针头。蚜虫的大小不一,身长从一到十毫米不等。常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表光滑或分泌蜡粉、蜡丝覆盖虫体;体毛顶端尖锐或平钝,有时膨大为头状或扇状;腹管无、环状或管状;尾片多为半圆形、瘤状、长短不等的圆锥形、三角形和五角形等。
蚜虫为多态昆虫,同种有无翅和有翅,有翅个体有单眼,无翅个体无单眼。
大多数蚜虫具有柔软的绿色躯体,但其他颜色也很常见,如黑色、棕色和粉红色。
苹果蚜虫(Aphis pomi)的不同生命阶段和不同性别
蚜虫有多达六节的触角。蚜虫通过被称为stylet的口器来吸食植物汁液,stylet被包裹在称为吻突(相当于上下颌骨)的鞘中。它们还具有细长的腿,跗节为两节两爪。
大多数蚜虫具有一对腹管,用于排出可迅速硬化的防御液(“腹管蜡”),成分为甘油三酯。一些类型的蚜虫也可以分泌其他类型的防御液。蚜虫有类似于尾巴的刺突,位于直肠孔上,被称为尾片(cauda)。它们具有两个复眼,每个眼的后方和上方各有一个视突起,从而形成三个视觉系统。
当蚜虫的宿主植物的状态变差或蚜虫数量过于拥挤时,一些种类的蚜虫会产出具有翅膀的后代,从而能够散布到其他食物源。在一些种类或形式的蚜虫上,口器或眼变得更小甚至消失。
一只蚜虫正在直接产出小蚜虫
蚜虫仅需一个月就能繁殖4000万只,这是自然界神奇的繁殖体系。蚜虫一年能繁殖20-30代,出生以后只需5天就能生育后代;寿命约3个月。
一些种类的蚜虫具有独特而复杂的生殖适应,另一些则相对简单。这些适应包括有性和无性生殖,产卵或直接产出幼虫(卵胎生),以及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在木本和草本植物之间转换。
许多蚜虫会发生周期性的孤雌生殖。在春季和夏季,蚜虫群中大多数或全部为雌性,这是因为过冬后所孵化的卵多为雌性。这时生殖方式为典型的孤雌生殖和卵胎生。变化后的减数分裂导致所产的卵在遗传上完全等同于它们的母亲(孤雌生殖)。而胚胎在母亲卵巢管内发育,从而产出时为第一龄的雌性幼虫(卵胎生)。这些幼虫与它们的母亲除了大小以外完全一样。
这样的生殖循环一直持续到整个夏季,大约20-40天能够繁殖多代。因此一只雌虫在春季孵化后可以产生数以亿计的蚜虫。
到了秋天,蚜虫开始进行有性生殖和卵生。光照周期和温度的变化,或者是食物数量的减少,导致雌性蚜虫开始产出雄性幼虫。雄性蚜虫与它们的母亲在遗传上是等同的,只是少了一个性染色体。这些蚜虫可能缺少翅膀甚至口器。
雄性和雌性进行交尾后,雌性就开始产卵。这些卵在度过冬季后,孵化出带翅膀或不带翅膀的雌性蚜虫。但是,在温暖的环境中,例如在热带或在温室中,蚜虫可以数年一直进行无性生殖。
有时一些物种在夏天会产出带翅膀的雌性,以应对食物数量和品质的下降。这些带翅膀的雌性蚜虫会迁徙到新的植物(常常为不同类型植物)上开始繁殖新的种群。
还有一些蚜虫有重代(telescoping generation),也就是说,孤雌生殖且卵胎生的雌虫体内的幼雌虫体内也有自己的下一代。因此雌虫的摄食能够影响多代(其“女儿”和“孙女”)的体积和繁殖率。
蚜虫生活史复杂,无翅雌虫(干母〔stem mother〕)在夏季营孤雌生殖,卵胎生,产幼蚜。植株上的蚜虫过密时,有的长出两对大型膜质翅,寻找新宿主。
夏末出现雌蚜虫和雄蚜虫,交配后,雌蚜虫产卵,以卵越冬蚜虫,最终产生干母。温暖地区可无卵期。蚜虫有蜡腺分泌物,所以许多蚜虫外表像白羊毛球。
(2)蚜虫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
Aphids can photosynthesize like plants
科学家发现蚜虫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
在美国一个报社发表《自然》子刊《科学报告》中讲述:科学研究找到昆虫光合作用首个证据,揭示蚜虫或具有一套基本的阳光捕获体系,能够捕获阳光中的能量的色素在豌豆蚜的代谢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蚜虫的生物学特性真是太奇特了——雌蚜虫生下来就可以繁殖而无需雄性,而雄蚜虫有时候竟然没有长嘴,致使它们在交配后不久便会死去。一项研究成果又为它们的特异功能名单添加了惊人的一笔:它们竟然也能够捕获阳光,并按照代谢的目的使用这些能量。
很多动物依赖这种色素完成一系列功能,例如保持一个健康的免疫系统,或合成某些维生素,然而在蚜虫中,这种色素能够吸收来自太阳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参与能量生产的细胞机制。
尽管这在动物界是前所未有的,但这种能力在其他的王国中却很普遍。植物和藻类,还有某些真菌及细菌也能够合成类胡萝卜素,并且在所有这些生物体中,这种色素形成了光合作用的一部分。
自从2010年发现线索表明蚜虫体内高水平的类胡萝卜素是“自产自销”以来,研究团队便开始着手调查,这种昆虫为什么要合成这种“昂贵”的代谢化学物质。
原来类胡萝卜素决定了蚜虫的色素沉着,而一只蚜虫的颜色又决定了能够看见它的捕食者的种类。当研究人员测量了蚜虫体内的ATP(三磷酸腺苷,所有生物体中能量转移的“通货”)水平后,结果令人震撼。与几乎没有这种色素的白蚜虫相比,具有高水平类胡萝卜素的绿蚜虫体内携带了更多的ATP。此外,当把橙色蚜虫——拥有中间数量的类胡萝卜素——放置到阳光下时,其ATP生成将会增加,而当将其转移到黑暗中时,其ATP含量便会下降。胡萝卜素分子在动物体内的排列方式也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假设。能量生产对蚜虫而言似乎是个最小的问题——它们的食物承载了太多的糖,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没有用的。
这便引出了一个问题,蚜虫为什么还要进行光合作用? 科学家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但认定蚜虫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这是动物世界中唯一一种可以合成色素的昆虫,这种色素能够吸收来自太阳的能量,并用于自身能量合成。
(3)蚜虫排泄物居然是美味蜜露
Aphid excrement is delicious honeydew
蚜虫又名“蜜虫子”,因能产生蜜露而得名。
蚜虫喜欢群居,对黄色、橙色有强烈的趋性,绿色次之,对银灰色有负趋性。蚜虫常聚集在幼苗、嫩叶、嫩茎和近地面的叶片上,取食寄主汁液。
通常认为腹管是分泌蜜露的器官。但实际上,蜜露是从蚜虫的肛门分泌出来的排泄物,而腹管的作用是分泌化学防御物质,如蜡。也有证据表明在一些情况下,腹管蜡能够吸引蚜虫的天敌。
蚜虫与蚂蚁有着和谐的共生关系。蚜虫带吸嘴的小口针能刺穿植物的表皮层,吸取养分。每隔一两分钟,这些蚜虫会翘起腹部,开始分泌含有糖分的蜜露。工蚁赶来,用大颚把蜜露刮下,吞到嘴里。一只工蚁来回穿梭,靠近蚜虫,舔食蜜露,就像奶牛场的挤奶作业。蚂蚁为蚜虫提供保护,赶走天敌;蚜虫也给蚂蚁提供蜜露,这是一个合作两利的交易。
科学家发现蚂蚁利用自身分泌物奴役蚜虫
蚂蚁和蚜虫总是比邻而居,因为蚜虫分泌的一种露汁是蚂蚁所喜欢的一种食物。但英国科学家一项研究显示,蚂蚁分泌的化学物质可镇定和抑制蚜虫种群,从而使蚜虫成为蚂蚁的食物来源。
这项新研究为蚂蚁和蚜虫之间的复杂关系作出了新的解释。科学家曾经认为,某种蚜虫是它们的邻居蚂蚁的营养来源,蚂蚁会咬掉蚜虫的翅膀不让它们飞走,获取它们最喜欢的食物之一——蚜虫的排泄的含有大量糖分的“蜜露”。但新研究发现,蚂蚁分泌的化学物质能抑制蚜虫翅膀的生长。此外,蚂蚁爬过留下的含有化学物质的“足迹”,也在控制蚜虫种群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们常常会在蚜虫种群附近留下“足迹”。
数码相机和特别改良的软件测量蚜虫被放在蚂蚁爬过的滤纸上的爬行速度,通过数据显示,蚜虫在蚂蚁爬过的纸上爬行速度比普通白纸慢得多。此外,当研究人员把蚜虫放在枯叶上,蚜虫会本能地走开奔向新鲜树叶寻找食物,但是,研究人员发现,如果蚂蚁在的话,蚜虫离开枯叶的速度减慢了很多。
蚂蚁放养下的蚜虫
为了控制蚜虫种群的数量,让蚜虫种群数量接近蚂蚁自己的数量,为它们提供蜜露,蚂蚁会在自己的足迹中分泌其镇定作用的化学物质,有时蚂蚁甚至还会吃掉一些蚜虫,因此,很明显这样的方法是它们最好的方法,对它们非常有利,能让它们得到新的蜜露,而且捕食容易。
蚂蚁为保护蚜虫免受气候和天敌危害,会把蚜虫从枯萎植物转移到健康植物上,并轻拍蚜虫以得到蚜虫分泌的甜味液体蜜露。
但是,蚂蚁和蚜虫的关系也不是这么简单:蚂蚁饲养蚜虫获得蜜露很显然对它们非常有利,蚂蚁会帮蚜虫打击螵虫和其他想要吃掉蚜虫的敌人,可能蚜虫也将这些有着化学物质的足迹视为蚂蚁保护自己的方式。
蚂蚁喜欢舔蚜虫的排泄物,蚜虫为蚂蚁提供蜜露,蚂蚁帮蚜虫御敌,二者构建互惠共赢的生存联盟。
虽然蚂蚁和蚜虫双方都从相互关系中彼此受益,但是,研究显示,蚂蚁和蚜虫的世界并非总是那么和谐美满,蚜虫受蚂蚁的控制就是它们的劣势,对蚜虫而言,蚂蚁是它们危险的朋友。
植物内含有低浓度的含氮物质用于制造蛋白质。这就使得蚜虫要摄入大量的超过自身体积的汁液才能满足自身的营养需求,而多余的液体就会通过直肠以蜜露(honeydew)排出。由于排出的体积如此之大,有时会“像下雨一般掉落”。蚜虫的蜜露富含糖类,甜度为砂糖的一百五十倍。
因此蚜虫的排泄物,不仅是蚂蚁口中的美味,人类同样喜欢蚜虫的蜜露。
第三章 臭虫的祖宗是谁? 《英语自学笔记》G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第三章 臭虫的祖宗是谁?
Who is the ancestor of bed bugs?
臭虫,是半翅目臭虫总科臭虫科(学名:Cimicidae,又名床𧔠科)物种的通称,为一类很小且难以捕捉的寄生性昆虫。
臭虫的首选栖息地是房子的床板,尤其是病床或其他公共地方的床。臭虫虽然不是只在夜间活动,但夜间仍然是它们的主要活动时间,亦可以在宿主不留意下吸取宿主的血液。
臭虫曾经在1940年代早期开始在已发展国家间蔓延,但后来得到治理;1956年,中国将臭虫列为四害之一。从1995年开始,臭虫再度在世界为患,并开始在北美造成严重的卫生问题。2006年,纽约市议会宣布将立法对床垫厂商的行为做出规范,包括禁止回收旧床垫,特别是禁止将其重新加工后再当作新床垫出售。此外,2022年以来,臭虫在日本、韩国、香港等亚洲地区的报告也开始增加。2023年夏天巴黎爆发床虱危机,引起法国境内外媒体争相报导。据法媒《franceinfo》,巴黎6~8月的床虱个案数较前年同期高出65%。
臭虫bed bugs,又称床虱。
一项始于对臭虫“极其古怪”的繁殖方式的研究揭示:臭虫已有上亿年生存史,存在时间远远长于人类。显然,将臭虫称为床虱,至少是人类使用睡床后的事了。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曾报道称,来自30种臭虫的DNA样本显示,这种昆虫已经存在了至少1.15亿年。这种吸血寄生虫比它们已知的最早宿主蝙蝠要早出现5000万年。
这一惊人发现发表在美国《当代生物学》半月刊上。参与研究的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动植物科学系教授迈克•西瓦-乔西说,研究最初是围绕臭虫“创伤性授精”而进行的。雄性臭虫有一个类似匕首的阴茎,它们将其刺入雌性体内,直接进入血液授精。
西瓦-乔西教授说:“这些动物太奇怪了——它们跟其他动物的行为都不一样。15个人花了15年才收集到所有的基因样本,因为这些生物太隐秘了。”
研究人员找到的大多数臭虫都隐藏在偏远的洞穴里,它们在那里寄生在蝙蝠身上。
但是,一旦研究小组从足够多的不同种类中获得样本,他们就能建立起臭虫的遗传时间表——自然发生在生物遗传密码中的变异,就像一个分子钟,使科学家能够追溯这些昆虫数百万年前的进化过程。
研究负责人、挪威卑尔根大学博物馆的斯特芬•罗特博士说:“我们的第一个惊人发现是,臭虫的历史比蝙蝠长很多,而人们都认为蝙蝠是臭虫的第一个宿主。不过,我们还不知道在霸王龙漫步地球的时候,臭虫的宿主是谁。”
西瓦-乔西教授还说,臭虫的生物学“阿喀琉斯之踵”可能隐藏在它们的遗传密码中——尤其是在靠吸人血为生的两个种类的独特基因组中。
无论这些专家们怎么解释,都无法找到臭虫的老祖宗到底是谁,也不知道最早的臭虫宿主又是谁。
臭虫是一种很可恶的昆虫,长久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厌恶。有趣的是,人类对臭虫的认知却很肤浅,只知道臭骂臭虫而已,相反,臭虫对人类的了解几乎达到了顶峰。臭虫靠吸血为生。人类的血液是它们最好的食源。
臭虫知道人类有睡眠的习惯,于是它们都是夜间隐蔽行动。臭虫是群居昆虫,因此它们会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寻找更多的吸血对象。为了不让人类发现自己的吸血行为,臭虫狡猾地将吸血口器轻易穿过人的皮肤,注入含有抗凝剂和止痛物的唾液,这既方便了它舒舒服服的吸血,也不会让人轻易察觉到。等到人体疼痛发痒时,臭虫早就逃之夭夭。
人类将忍耐视为一种高尚的品性,但臭虫的忍饥挨饿能力远胜于人类。臭虫非常耐饿。臭虫吃饱一次可以顶上三五天,如果臭虫没有机会遇到人,它只好挨饿。通常成虫能耐饿6-7个月,甚至可达1年以上;若虫也能耐饿2个多月。
臭虫喜欢生活在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肮脏环境里,远离文明和太阳照耀的地方,这是臭虫的生存原则。
臭虫bed bugs
(1)简说臭虫形态特征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ed Bugs
臭虫是半翅目臭虫科臭虫属昆虫,又名木蚤、床虱、壁虱。
臭虫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热带臭虫主要见于长江以南,温带臭虫各地均有分布,以江北地区为主。主要栖息于室内墙壁、木制家具的缝隙、草垫、床席等处,或交通工具及公共场所的桌椅缝隙中。有群集现象,白天隐匿,夜晚活动吸血。对宿主无严格的选择性,除人外,也可吸啮齿类、禽类和家畜的血。
臭虫完成生活史主要由环境温度决定,不同温度下发育时间存在较大差异性。
臭虫为不完全变态,其发育过程分为卵、若虫、成虫3个时期。
卵
自然界中的生物就和我们人类一样,在不同的生长周期所展现的形态和状态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少年时我们意气风发,生长细胞占据了身体的主导地位,到了老年,我们的身体逐渐老化和退化,这时死亡细胞开始超越生长细胞,人逐渐离死亡又近了一步。
那么臭虫在不同的生长周期到底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刚孵化出来的臭虫我们称之为若虫,这时的若虫是淡褐色的,这时的它们比较的稚嫩。
臭虫卵椭圆型,长约1mm,带卵帽,卵白色,卵壳有明显的网状花纹。常粘负于缝隙和粗糙表面上。臭虫产出的卵借助于副腺分泌液,牢固地粘附于板缝、墙缝、床席的缝隙或糊墙纸的皱褶等栖息场所;初卵为乳白色,渐变黄色,5-6枚一堆,卵期受温度影响:35-37℃为5-6d;22-26℃为8-9d;16-19℃为21-22d;低于7℃不孵化。
若虫
臭虫分温带臭虫、热带臭虫两类。两种臭虫形态相近,其主要区别点在于前胸部形态:温带臭虫的前胸凹入较深,两侧角较宽;热带臭虫的前胸凹入较浅,两侧角较窄。刚孵化和新蜕皮的若虫为淡褐色,以后变深,若虫形似成虫,习性相近,唯虫体小,性未成熟和颜色较浅。
若虫自卵冠孵出即吸血,每次吸血6-9min。其形似成虫,但体小,且无翅基,生殖器官发育不全。
若虫分5龄,每吸血一次蜕一次皮,平均每隔4-6d蜕皮1次,经5次蜕皮。
若虫初为黄白色,随龄期增长个体渐大,色变深,后变为红棕色,约需20-30d发育为成虫。
成虫
成虫虫体背腹扁平,呈卵圆形,红褐色,体长4-5mm,宽约3mm,厚约0.5mm。遍体生有细毛;头部两侧有1对突出的复眼;触角能弯曲的有4节,末2节较细;口器为刺吸式,下唇分3节;前胸背板大而明显,其前缘有一凹陷,头部即嵌在凹陷内,侧缘呈弧形,后缘向内微凹;中胸小,其背板呈倒三角形。
雌虫稍大于雄虫。雌虫腹部后端钝圆,末端有生殖孔;雄虫腹部后端窄而尖。
若虫发育为成虫1-2d后即行交尾,雌虫交尾后3-4d后吸血产卵,从卵到成虫的整个发育过程,在温度适宜条件下(35-37℃)约35d左右,一年可繁殖5-6代(寒冷地区约3-4代)。成虫寿命通常为9—18个月。
成虫羽化后1—2天即可交配,雌虫吸血后经数天开始产卵。臭虫在温带地区1年可繁殖3—4代,热带地区可达5—6代。
成虫寿命一般为1年左右。
(2)臭虫的三大生态恶习
Three ecological vices of bed bugs
可怕的臭虫,被人称为躲不掉的“吸血鬼”。
臭虫,属昆虫纲半翅目亚目臭虫科的小型昆虫,是一种完全以血液为食的昆虫,也就是我们平常所俗称的床虱、壁虱。世界上大约有90多种臭虫,它们的大小只有1到7毫米。
与异翅亚目昆虫的亲戚相比,臭虫是独一档的存在。臭虫没有翅膀,体型小,一生要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经历五次蜕皮之后,就会发育为成虫,成虫体长为3至5mm。所以,人们很难用肉眼去发现它们的位置。
温带臭虫适应性较强,分布于全世界,而热带臭虫要求较高的温度,除热带地区外,繁殖不兴旺。我国温带臭虫遍布全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热带臭虫分布仅限于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长江以南城市。
通常来说臭虫有明显的臭味,不过除了极端侵袭之外,如身体被碾碎,气味还是不明显,因此不能以有无臭味监测判断臭虫的存在。
但是无处不在的臭虫,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臭虫喜群居,臭虫的扩散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它们是非常聪明的物种。
善于隐蔽藏身的臭虫
臭虫活动很敏捷而机警,在吸血时,如人体稍有移动,即停止吸血,爬走而隐藏,臭虫每分钟能爬行1-1.25m。
臭虫主要栖息在室内的床架、帐顶四角、墙壁、天花板、被褥、草垫、床席等缝隙和糊墙纸的后面。他们扁平的身体让它们能够适应栖息在微小的缝隙当中,特别是在床垫、床架和床板的缝隙中以及各种角落,也就是家里的犄角旮旯都可能是它们的藏身之地。
臭虫栖息处常有许多棕褐色的粪迹。这些区域都可能存在臭虫的干燥排泄物,未孵化的卵,脱皮的若虫以及成虫。
臭虫极容易通过“搭便车”在各种家居用品上传播,比如二手货物、旧家具等。人们在旅行过程中,如果在搭乘的交通工具、居住的酒店遭受了臭虫的侵害,就可能通过所使用的行李和箱包带入。
吸血贪婪又狡猾的臭虫
不同的昆虫通过捕食不同的食物来达到维持自己生命和繁衍后代的目的,臭虫繁衍自己生命的唯一桥梁和纽带就是吸食哺乳动物的血液。
大多数哺乳动物在夜晚都会选择休息,此就会放松警惕,这时也是臭虫下手的最好时机。臭虫非常狡猾,为了寻找吸血的机会,它们掌握了人类的睡眠习惯,于是作恶时间选择夜间,是一种夜行性的昆虫,会在晚上出来活跃,寻找可以吸血的人们,白天则躲得严严实实。臭虫虽然怕光,多在夜间活动,但白天也能吸血,因为人类也有午睡的习惯。
雌、雄虫成虫和若虫均吸血,吸血时能分泌一种碱性涎液,通过口器注入人体,防止血液凝固。这种唾液通过臭虫的口器来进入人体,这种唾液可以很好的防治人体内血液的凝固,帮助臭虫进行血液的吸入。
人体是无法分解这种唾液的毒性的,所以被臭虫叮咬的地方,人们往往会出现红肿和瘙痒等症状,使叮刺部位红肿奇痒,严重时还会过敏和出现皮炎,后果十分严重和不堪设想。
臭虫在若虫初孵出后,即能吸血。臭虫无论体型大小、性别都以吸血为生,吸血这一点要比蚊子还让人讨厌,因为蚊子只有雌性成虫才吸血。
虱子寄生于人体上,它不离开人体,随时吸血。而臭虫只有吸血时才接近人体,吃饱就离开。因为它们的“不积极”,即使有人被臭虫吸了血,也意识不到是臭虫所为,更不知道家里被“侵略者”占领。
因为臭虫很狡猾,吸血时口器可以轻易穿过人的皮肤,注入含有抗凝剂和止痛物的唾液,这既方便了它舒舒服服的吸血,也不会让人轻易察觉到。等到疼痛发痒时,臭虫早就逃之夭夭。
臭虫很是贪婪,短短几分钟的吸血量可以超过它体重的1-2倍,通常每隔24-48小时吸血1次。成虫每次吸血大约持续10-15min。
臭虫吸血时,一般不爬在皮肤上,而是停在紧接皮肤的被褥、衣服或家具上。
臭虫不仅擅长隐藏,而且还很耐饿。臭虫吃饱一次可以顶上三五天,如果臭虫没有机会遇到人,它只好挨饿。在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环境里,通常成虫能耐饿6-7个月,甚至可达1年以上;若虫也能耐饿2个多月。
具有超强近亲繁殖力的臭虫
根据研究显示,臭虫几乎都是近亲繁殖。一般来说,动物如果保持多代近亲繁殖,通常生下来的后代具有生理缺陷。但是近亲繁殖下来的臭虫不仅没有影响后代,反而使种群更加繁盛。遗憾的是科学家目前还不清楚它们是如何拥有这种能力的。
臭虫有着超强的近亲繁殖力。雌虫每日产卵2-8枚,一生产卵6-50次,产卵总数可达200-300枚,多可达500枚以上。卵产出后粘附于产卵处的物面上。
臭虫于夏季极其活跃,繁殖旺盛,其繁殖适温度一般为28-33℃,相对湿度为55%-60%。温带臭虫一般是从5月份开始活动,8月份多,10月以后较少出现,冬季则停止活动和产卵。
被臭虫叮咬了可不是一件小事。
臭虫叮咬后可使皮肤敏感性高的人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痛痒,长期被怀疑是传播疾病的媒介。因为臭虫还是病毒的携带者,如斑疹伤寒、黑热病、炭疽热、鼠疫、回归热、兔热症、Q热、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毒等多种疾病的病原体。但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示臭虫能够传播人类疾病。这种现象或许与臭虫独特的免疫机制有关,也可能是臭虫唾液中溶菌酶的作用。臭虫叮咬引起瘙痒,抓挠可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皮炎甚至化脓等。
臭虫已有上亿年生存史,存在时间远远长于人类。人类对付臭虫并没有特殊的手段,常用的灭杀臭虫手段,只是用倍硫磷、溴氰菊酯等药物,或用沸水烫杀及蒸汽喷杀等方式。另外就是保持居住和生活环境的整洁。
(3)有关臭虫的传说故事
The legend of bedbugs
臭虫是一种很可恶的昆虫,长久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厌恶。
臭虫是无脊椎动物,昆虫纲,半翅目,臭虫科昆虫的通称。我国南北各省市常见的为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还有一种热带臭虫 (Cimex hemipterus),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
成虫身体扁平,近于椭圆形,棕红色。头部小,触角较长,刺吸式口器,能刺吸人、禽血液。雌虫腹部纯圆、宽大,雄虫腹部较尖,末端具有弯曲的交尾钩。翅退化,仅有翅基,不能飞行,但爬行迅速。
臭虫的后胸腹面有1对臭腺,能分泌一些散发出臭味的物质,所以人们称这种昆虫为臭虫。
古人话臭虫
臭虫喜欢群居,白天会藏在床、墙、家具的缝隙中,其往往会在夜晚活动,而且能够吸食人血。
其实,古人常会用臭虫来骂人。因为这种生存给人带来的困扰非常巨大,尤其是在卫生条件不太好的古代。
与臭虫有关的小故事也有很多,据说黄庭坚有一个弟弟,藏有一张漆琴却往往不会弹奏,于是其中就生了臭虫。
黄庭坚幽默地说:“龙池生壁虱”,却没有说出与之相对的下联。黄庭坚的兄长早上见到床下的尿壶里养着鱼,于是就问这是谁养的,有人回答说是那位藏有漆琴的弟弟,他恍然大悟,说自己对出了下联,即:“虎子养溪鱼”。
老北京的俚语将经纪人称作臭虫,因为买卖双方的交易一旦达成,经纪人就像两只巴掌中间的臭虫,本来想着饱餐一顿,却反而被拍死了。
也有一些谜语是与臭虫有关的,比如“大肚皮来小短腿,只长脑袋不长尾,白天到处钻空子,夜里专当吸血鬼”,其谜底就是臭虫。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卷九记载了一则故事:
在福建地区有一座监狱,其中长着很多臭虫,囚犯们深受其苦,到了白天再去找那些臭虫,却找不到了。一个狱卒在清晨出门,看到街市上有一条黑线,发现是臭虫从监狱中出来,藏匿在即是西面一家卖饼的垆下。卖饼的人家时间久了变得非常富裕。
于是这个狱卒向官员告明了这个情境,从垆下挖出了许多臭虫,将其全部杀死,臭味飘得很远。从此监狱里不再有臭虫,而卖饼的人家也逐渐变得贫穷。这个故事听起来还是非常传奇的,如今也已经是渔樵闲话的内容了。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反对理学空谈,也反对当时空洞教条的八股文。据说有一天,吴敬梓的朋友金兆燕去看望他,看到吴敬梓的书桌上方的墙上挂着8根细线,每根细线上一头绑着一只臭虫,另一头绑着一只蚊子。
金兆燕刚要询问吴敬梓这样做的用意,却恍然大悟:“原来是反对八股臭(虫)文(蚊)啊!”说完之后,两人哈哈大笑。
比如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在《赐英国全权特使额尔金诏》中曰:“西洋番弟听朕诏,同顶爷哥灭臭虫。”《天历六节并命史官作月令诏》曰:“妄为推测有何益,可怜叛爷成臭虫! ”或泛指坏人。《天父诗》也有:“怕有人子不开门,总是臭虫有冤牵。不好怨,不好怨! ”
洋人话臭虫
日本人在日语中称臭虫为“南京虫”,对此,我们感到着实冤枉,因为臭虫既不是南京独有的,也不是中国独有的,只是表明日本人从中国不仅带回去先进文化资源,同时把臭虫也带回去了。
进入1972年之后,美军在越南战场上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为了阻止越南北方向老挝和越南南方输送人员和物资,切断越军的后勤交通补给线,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美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名为“后卫一号”的破交战役。不论是在深山还是密林,只要越军的运输行动一开始,美军的轰炸机便尾随而至。发现并及时报告越军行踪的竟是身长只有4毫米的微型“臭虫兵”。
臭虫具有很强的忍饥挨饿的能力。作为寄生虫的臭虫平时生活在野外,只有吸血时才爬到人身上,吃饱喝足了便离开。如果臭虫没有机会遇见人,就只好饿肚子。美军就是利用了臭虫的这一生活习性,将一种超微型的发报机放置在长期饥饿的臭虫身上,并将它们投放到越军可能经过的高山、原野和丛林中。因为臭虫对人的汗味特别敏感,当它闻到越军官兵身上的汗味时便爬到他们身上开始“饱餐”一顿,而此时它背上的超微型发射器便发出信号,美军的轰炸机便依照臭虫发出的信号实施轰炸。
在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军有着装备精良的武器,在战场上处于绝对的上风,不过他们却被一群的难缠的“死士”盯上,无能为力,任何武器、任何战术都无法阻止它们的进攻。这些“死士”不是敌军派来地,而是自然中生长的臭虫。
2025年7月2日星期三
第二章 白蚁史话《英语自学笔记》G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第二章 白蚁史话
History of Termites
白蚁Ant
白蚁,随处可见的小昆虫。体形较小,繁殖蚁两对翅膀长度超过身体,具有充分的保护作用;头前方具有一对复眼和单眼;工蚁和兵蚁一般只有单眼,复眼基本已经退化。因体色灰白,所以故名为白蚁。民间称其为白蚁大军。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白蚁当作蚂蚁,或俗称“白蚂蚁”。白蚁虽然名为“白蚁”,但它们并非“白色的蚂蚁”。
实际上白蚁和蚂蚁在昆虫纲的分类体系中,它们分属等翅目和膜翅目的昆虫。白蚁属蜚蠊目,与蟑螂较为接近。
白蚁是一种有二亿五千万年生存历史的昆虫;有翅成虫的前后翅几乎等长,翅长超过身体;工蚁、兵蚁大多淡白色或灰白色,其胸腹间交接部分宽度变化不大,眼睛退化畏光,行隐蔽活动:食料为木质纤维素类物质,不贮粮;属不完全变态类昆虫。
蚂蚁仅有六千万年生存历史;其有翅成虫的前翅大于后翅;多为黄色、褐色、黑色或桔红色,其胸腹间有明显细腰节,不怕光,多在露天场所活动;以肉食性或杂食性为主,有贮粮习惯;属完全变态类昆虫。
Isoptera 源于希腊文,Iso意思为相等(equal),Ptera意思为翅膀(winged),命名由来是因为白蚁的前后翅大小几乎相等。Termite 为晚期拉丁文,是林奈于1781年创造的拉丁词汇,和terere(摩擦、耗损、侵蚀)有关,源于早期拉丁文的tarmes 。蚁巢称作terminarium或termitaria。在早期的英文中,白蚁称作 wood ants或white ants。
在德语中,白蚁又称“Unglückshafte”,意为“带有厄运的动物”或“带来不幸的动物”。
法语:Formic de blanc,意思为白蚁。
英语:White ant,意思为白蚁。
从昆虫的进化史来说,白蚁是一种比较古老而原始的昆虫类,与蟑螂的关系相接近,算得上是昆虫界的老祖先之一,而蚂蚁则与蜜蜂的关系较为接近。二者之间从形态、进化、食性等方面都相差尚远。
与人类的生存年代相比,白蚁更堪为群落生活最古老的缔造者,称为营群落生活的鼻祖。属于真社会性昆虫。
白蚁有时候会被误认为白色的蚂蚁,但两者除了都具有真社会性以外别无相似之处,而真社会性乃是由趋同演化而来,并非由亲缘关系,而白蚁是世界上第一种真社会性昆虫,其真社会性早已出现超过1亿年。
白蚁旧时分类位阶为等翅目,但近期系统发生学证据显示白蚁为蜚蠊目。共有超过3,000个物种,可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可分为12个科,其中3个科已灭绝。
以前的研究认为白蚁起源于侏罗纪或三叠纪,但近期研究认为其起源于白垩纪,最早的白蚁化石年代为白垩纪中期。
白蚁为不完全变态,生活史包括卵、若虫、成虫,可分为多个阶级,有不具生殖能力的工蚁和兵蚁,和具有生殖能力的蚁王蚁后。大部分白蚁取食死亡的植物组织,和含有纤维素的木材、落叶、土壤或动物粪便。白蚁的群体大小因物种而异,个体数量少至百只内,多至数百万。蚁后的寿命乃昆虫之最,有纪录显示蚁后能活30至50年。
白蚁的繁殖力很强,每只蚁后每天产卵400-500个,最多可产8万多个。寿命15-30年,最长可达50年。
白蚁遍布于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主要分布在南、北纬度45°之间。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范围很广;多在温暖,潮湿、隐蔽的地方生活。白蚁具有群栖性和巢居性。
白蚁食物主要是植物和木材的纤维素及半纤维素,如植物的根、茎及皮、木材、干枯树枝落叶及含纤维素的木材加工产品。白蚁能分解木材和植物组织,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在生态系统中白蚁对加速地表物质循环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人造堤和建筑物内营巢生活的白蚁,因其挖掘活动可对建筑物造成危害,使千里金堤,溃于蚁穴。
白蚁在某些文化中是美食,也被用于传统疗法。
(1)白蚁的形态特征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ermites
根据达尔文澳白蚁的形态推论白蚁和蟑螂亲缘关系接近。白蚁旧时被分作等翅目(Isoptera),但后来根据分子生物学证据将白蚁并入蜚蠊目。隐尾蠊属和白蚁为姊妹群,白蚁和隐尾蠊的形态和行为都有相似之处,如:大多蜚蠊没有社会性,但隐尾蠊会育幼,甚至还会交哺和社会性梳理。
白蚁
白蚁是蜚蠊目等翅下目的昆虫统称。白蚁具有昆虫的基本特征,体长一般由几毫米到十几毫米,有翅成虫的长度约为10-30毫米,但多年生蚁后由于生殖腺的发达,腹部极度膨大,整个体长可达60-70毫米,有的种类的蚁后甚至可超过100毫米。
大部分白蚁体型较小,体长约 4-15 毫米。
大部分白蚁的工蚁和兵蚁没有眼睛,有些则有简单的复眼,如Hodotermes mossambicus,可以用来分辨方向并感知阳光及月光。大部分有翅生殖型有复眼和侧单眼,但是原白蚁科和古原白蚁科的则没有侧单眼。
白蚁上唇为舌状,上唇上方连着头楯,头楯可分为前头楯和后头楯两个部分。口器包含小颚、下唇、大颚,小颚和下唇生有须,可以帮助白蚁感知并抓握食物。
白蚁触角有很多种功能,如触觉、味觉、嗅觉(包含接收费洛蒙)、感热和感知震动。触角可分为三个部分:柄节(第一节)、梗节(第二节,通常较柄节短)和鞭节(其余的节])。白蚁的胸部包含三个部分:前胸、中胸和后胸,各生有一对足。有翅生殖型的翅膀生于中胸和后胸发达的骨片上,前胸的骨片较不发达。
白蚁的腹部共有10节。第十腹节生有一对短尾毛(cerci)。
绘制图,包含翅膀、头楯和足。
白蚁的生殖器类似于蟑螂的,但较为简化,如雄虫没有阴茎,且精子不具移动能力或无鞭毛,但在澳白蚁科中,精子有鞭毛且具有些微移动能力。雌虫的生殖器也较为简化,但澳白蚁科和其他白蚁不同,澳白蚁科雌虫具有产卵管,这个特征与蟑螂雌虫极为相似。
非生殖阶级无翅,依赖六肢移动,有翅生殖型飞行的时间只占一小部分,因此他们也是靠六肢移动。每个阶级的脚形态相似,除了兵蚁的脚较大较粗壮。白蚁的脚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和附节组成。胫节刺的数量因种类而异。有些物种具有爪间体,爪间体是擅爬光滑表面的昆虫会有的构造,但大多白蚁没有。
跟蚂蚁不同的是,白蚁的前翅和后翅长度相等。白蚁不太擅长飞行,他们的飞行策略是飞上天以后往随机的方向去。大型白蚁飞行的距离比小型白蚁长。白蚁飞行时翅膀与身体垂直,没有飞行时则与身体平行。
(2)生活在白蚁社会底层的工蚁
Worker ants living at the bottom of termite society
白蚁的各种阶级。A:蚁王;B:蚁后;C:次级蚁后;D:三级蚁后;E:兵蚁;F:工蚁。
工蚁
工蚁的特写
工蚁头部特写
工蚁负责群体中大多数的工作,如觅食、管理储粮、照顾幼代和打理蚁巢。工蚁负责消化纤维素,因此,在被蛀食的木材中发现的大多是工蚁。
工蚁喂食其他个体的行为被称作交哺trophallaxis,交哺是有效的营养供给方法,且利于含氮物质循环,交哺让亲代不必负责喂养每一个子代,交哺有利于群体个体数成长,且能保证巢中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共生原生动物。
有些白蚁的若虫也会负责工蚁的工作。
工蚁雌雄都有,但通常不具有生育能力,特别是巢食分离型的物种。工蚁两种性别都有,但是生殖器官退化不具功能。
工蚁可分为假工蚁(pseudergate)和真工蚁(worker)。大部分低等白蚁的工蚁都是假工蚁,假工蚁可以继续蜕皮分化;而真工蚁则无法继续蜕皮进行分化。
依照物种不同,假工蚁可以透过蜕皮分化为真工蚁、兵蚁、有翅型、补充繁殖型。有些学者会将无生殖能力的工蚁称作真工蚁(True worker),而具生殖能力的工蚁则被称作假工蚁(Pseudergate),如原白蚁科。
工蚁和兵蚁没有翅膀,而有翅型在分飞后就会把翅膀剥落,因此白蚁主要的移动方式还是靠行走。
白蚁觅食的方式因种类而异,巢食共处型的会取食它们所居住的木头,而巢食连接型和巢食分离型会出巢觅食。大部分的工蚁不会在外活动,也不会在没有遮蔽物的环境下觅食,它们会沿路建筑蚁道,借此保护自身。觅食的工蚁会沿路留下讯息费洛蒙,讯息费洛蒙由腹板腺分泌。
Nasutitermes costalis的觅食行为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兵蚁会出外觅食,当它们找到食物时,它们会释放讯息,接收到讯息后其他兵蚁和一小群工蚁会前往食物所在地;第二阶段,食物所在地会出现大量的工蚁;第三阶段,兵蚁的数量减少,工蚁的数量增加。
工蚁会随机行走(Lévy flight)来寻找同伴或食物。
(3)舍生忘死的兵蚁
Soldier ants who risk their lives
白蚁
兵蚁
兵蚁是白蚁群体中变化较大的品级,除少数种类缺兵蚁外,一般从3~4龄幼蚁开始,部分幼蚁分化为色泽较淡的前兵蚁,进而成为兵蚁。
兵蚁头部有圆形、卵圆形、近乎方形或长方形等,有色素,高度骨化,上颚发达,根据上颚形状,可分上颚兵与象鼻兵两大类,无眼或仅存痕迹,专司捍卫群体,约占群体的5%左右,少数种类缺兵蚁。
兵蚁是群体的防卫者,虽有雌雄之分,但不能繁殖。兵蚁的头部长而高度骨化,上颚特别发达,成为御敌的武器,还可用上颚堵塞洞口、蚁道或王宫入口。
窗点是鼻白蚁科的特征。窗点(Fontanelle)是前额上的一个小孔,可以分泌防御性的分泌物,很多物种都可以靠兵蚁的特征来分辨,如头部和大颚。
兵蚁种类因物种而异,如小兵蚁、大兵蚁或象鼻型兵蚁(nasutes),象鼻型兵蚁的窗点特化,形成一个角状的突出结构,能喷出含有双萜类(diterpene)的分泌物来攻击敌人。固氮作用对象白蚁很重要,是他们获取营养的来源之一。
兵蚁大致可分上颚型和象鼻型2类,前者有强大的上颚,好似一把二齿的大叉子,可通过撕咬与入侵者(如蚂蚁)搏斗。后者有发达的额鼻,头延伸成象鼻状,当它与敌搏斗时,可喷出胶质分泌物,涂抹敌害。
兵蚁不论形态或行为都和工蚁相异,他们的功能是保卫群体。
很多物种的兵蚁具有极大的头部和高度特化的大颚,但已失去了自行取食功能,因而食物仰赖由工蚁饲喂。
兵蚁通常不具有生殖能力,但有些原白蚁科的物种有具有生殖能力且头部类似兵蚁的个体,称作补充繁殖型兵蚁(neotenic soldiers)。
不同物种兵蚁形态不同,依据形态可分为以下几种:大颚型兵蚁,弹击型兵蚁,阻塞型兵蚁,象鼻型兵蚁。
蟹蛛捕食白蚁有翅型
白蚁有很多天敌,曾有研究指出有65种鸟类和19种哺乳类会取食。蚂蚁、蜈蚣、蟑螂、蟋蟀、蜻蜓、蝎子、蜘蛛、蜥蜴、青蛙]都会吃白蚁,有两种Ammoxenidae科的蜘蛛专食白蚁。土豚、土狼、食蚁兽、蝙蝠、熊、兔耳袋狸、许多鸟类、针鼹、狐狸、婴猴、袋食蚁兽、老鼠和穿山甲也会取食白蚁。
土狼是一种专食昆虫的哺乳类,主食为白蚁。土狼透过声音寻找猎物,也会透过白蚁兵蚁释放的味道寻找白蚁。一只土狼用长又黏的舌头取食白蚁,一个晚上可以吃掉上千只白蚁。
懒熊会用爪破坏蚁丘,而黑猩猩则会使用工具把白蚁“钓”出蚁巢。
马塔贝勒蚁(Megaponera analis)正在攻击凶猛大白蚁(Macrotermes bellicosus)。
蚂蚁是白蚁最主要的天敌,有些种类的蚂蚁专食白蚁,它们会行军捕食白蚁,行军时间可维持数小时;有些蚂蚁会用大颚抓住尽可能多的白蚁带回家,在行军途中它们会沿途留下化学讯息,其他个体会沿着化学讯息加入行军;还有些蚂蚁则会从朽木的缝隙进入,猎捕居住在朽木中的白蚁;还有些蚂蚁则猎食小型白蚁,在外觅食的蚂蚁工蚁侦查到白蚁后会带来10到30只的同伴一起猎捕,它们会用螫针使白蚁失去行动能力;有些蚂蚁有时候会在白蚁丘内筑巢并取食白蚁。
白蚁聚集在巢体被破坏的地方
当白蚁的蚁巢被破坏或被入侵时,白蚁会释放警戒费洛蒙,兵蚁会前往警戒费洛蒙的位置御敌。白蚁警戒时会持续抽动,发出震动,有些种类兵蚁受侵扰时会从前额腺释放液体并排出含有警戒费洛蒙的粪便。
有些白蚁物种的兵蚁头部前方呈截面状,受侵扰时会用头部塞住出入口,借此御敌。如果出入口大于兵蚁的头部,数只兵蚁会一起挡在出入口并尝试用钳咬入侵者。
白蚁在蚁道受破坏时会触发警戒,尽管破坏程度极低。警戒时兵蚁会聚集在破坏处,并释放警戒费洛蒙吸引更多兵蚁前来,也吸引工蚁前来修补破口。警戒的白蚁会显得躁动,当它撞到另一个个体时也会让另一个体警戒,并留下警戒费洛蒙,白蚁借此来加强警戒并招募更多战友协防破口。
泛热带地区的象白蚁亚科兵蚁高度特化,前额腺外突,形成象鼻状的管状结构,可透过释放化学物质来防御。象鼻兵蚁大颚退化,无法自行取食,需透过工蚁来喂食。
有些白蚁会自杀式的堵住道路,以防止敌人入侵,如台湾家白蚁,它们会挤进隧道里面然后死在那边,以堵塞通道进而阻止后续的打斗。
在朽木上的象白蚁兵蚁
蚂蚁和白蚁可能会互相竞争筑巢地点。白蚁为了抵抗入侵者,兵蚁会透过自爆来防御,它们会挤破表皮底下的腺体,并放出浓稠的黄色液体,液体接触空气后会变得非常黏稠,可以困住入侵的蚂蚁或其他昆虫。
白蚁也会透过自杀来防御,工蚁会挤压背部表皮下的腺体,释放出可以麻痹并杀死敌人的液体。新热带的齿白蚁科也会自爆,兵蚁在通道中受攻击时会释放液体,形成路障阻止入侵者。
白蚁面对尸体时,工蚁会采取数种不同的策略,如掩盖尸体、吃掉尸体,还有避开尸体。白蚁也会把尸体带离巢穴丢弃,来避免病原体扩散。处理尸体的方式取决于尸体的状态,如死亡时间。
研究显示当属于不同群体的白蚁相遇时,有些个体会故意挡住另一方的去路,以阻止它回巢留下费洛蒙讯息,让更多工蚁前来支援。如果陌生群体的尸体堵在探索用的隧道中,白蚁会选择另辟新路而不是移开尸体。两个群体相遇时不总是会打斗,虽然它们可能会挡住对方的去路,但是不一定会打斗。
两群体间的竞争往往还是透过仪式性打斗(agonistic behaviour)进行,竞争会导致个体死亡和领地的得失。打斗中死去的个体可能会被集中埋起来。
(4)一夫一妻制的蚁王和蚁后
Monogamous ant king and queen
白蚁若虫
白蚁的生命周期为卵、幼虫、成虫,这种没有经过蛹期的生命周期称作不完全变态。
若蚁是从白蚁卵孵出后至3龄分化为工蚁或兵蚁之前的所有幼蚁。白蚁若虫可通过蜕皮变成工蚁、兵蚁或有翅型。有些种类缺少工蚁,由若蚁代行其职能。
若蚁的外形类似缩小版的成虫,它们透过蜕皮来长大。从若虫发育成有翅型的过程耗时数个月,具体时间会受食物多寡、气温、群体中个体数量影响。
若蚁无法自行取食,需透过工蚁喂食,工蚁的其他工作包含觅食、建造或修缮蚁巢、照顾蚁王蚁后。
费洛蒙调节白蚁的阶级分化,让大部分的个体无法成为繁殖阶级,只有极少部分有机会生育。
白蚁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生存二亿五千万年历史,除具有适宜其生存的食宿条件和自身的营群落性生活特性外,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白蚁的繁殖能力。
白蚁
白蚁的繁殖靠群体中的蚁王和蚁后这类生殖性的个体,尤其是蚁后,有极其膨大的腹部和发育完全的生殖器官,主要起交配产卵的作用。蚁后和蚁王在整个巢群中数量最少,但作用却十分重要,一旦失去生殖性的巢群,必定要有新的补充型生殖蚁,否则这样的巢群不仅无法扩展群体,繁殖后代,而且整个巢群将无法协调,最后失去控制,直至毁灭整个群体。
在白蚁群体中蚁后和蚁王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多次发生交配,然而在膜翅目社会性昆虫中,生殖行为通常是由蚁后掌控,且一般只有单次交配。
在繁殖期时,补充繁殖型的白蚁雌虫可能会互相竞争,以抢夺繁殖地位,最后会剩下一只蚁后存活。
白蚁的巢群中一般只有一对原始型蚁王和蚁后,某些种类也有出现多王多后的现象,一旦原始型蚁王、蚁后体弱病死后,巢群内会迅速产生短翅补充型或无翅补充型的蚁王、蚁后,继续延续巢群的繁殖后代,扩展群体的需要。
如土栖白蚁群体内的壮年蚁后,在其生殖的鼎盛时期,一昼夜内约产8000粒-10000粒蚁卵,一生中的产卵量高达5亿多粒,这类白蚁的一个成熟的巢群个体数可达数百万头,并延续其几十年的生活史,其种群个体数量的增长可以用呈几何级数出现来描述。
雨后分飞的有翅繁殖型
有翅繁殖型只会在分飞时离开蚁巢。雌雄白蚁会两两配对然后建立新的群体,蚁王蚁后只有在找到适合的地方筑巢以后才会交配,它们会挖出一个腔室,关上入口然后交配,之后,蚁王蚁后永远不会离开蚁巢。
分飞时间因物种而异,有些物种在夏日白天分飞,有些在冬天白天分飞,也有在黄昏时分飞的物种,有翅型通常会被。群体中的个体数因物种而异,体型较大的物种个体数通常介于 100-1,000,有些物种个体数则可高达几百万只。
在新群体建立的一开始,蚁后只会产下10-20 颗卵,但群体建立数年后的蚁后一天可产下1,000 颗卵。成熟群体的创始蚁后(primary queen)的产卵能力很强,它的腹部会膨胀,且一天可产下40,000 颗卵。一对成熟的卵巢各有大约2,000个卵巢管。膨大的腹部让蚁后的体型大了好几倍,导致蚁后失去移动能力,需要工蚁协助移动。
蚁王只会长大一点点,而且会一辈子持续的和蚁后交配(蚁后寿命可达30至50年),这点和蚂蚁不同,蚂蚁的蚁后只和雄蚁交配一次便能储存能用上一辈子的精子,而雄蚁在交配完便会死去。如果蚁后死了,蚁王会制造能诱发新蚁后发育的费洛蒙。
白蚁的蚁王蚁后是一夫一妻制的,所以不会为了抢夺交配权竞争。
白蚁透过不完全变态来变成有翅型,而在有些物种中,有补充繁殖型的阶级,它们会在蚁王或蚁后死亡或消失在群体中时发育成繁殖型。补充繁殖型有能力取代死去的蚁王蚁后,且一个群体中可以有多个补充繁殖型。有些物种蚁后可以行无性繁殖,研究显示蚁后会和蚁王交配产下工蚁,但也会行无性繁殖产下自己的补充繁殖型。
在亚热带地区的白蚁Embiratermes neotenicus和其他近缘的物种中,一个群体包含一对创始蚁王蚁后和高达200只补充繁殖型蚁后,这些补充繁殖型蚁后是透过雌性单性生殖产生,这种方式可以确保配子异质性,从而避免近亲繁殖导致基因衰败。
白蚁的生存繁衍、延续种族靠繁殖蚁(有翅成虫)来完成。每年4—6月份是白蚁群体的繁殖季节,成千上万头带翅膀的繁殖蚁从原群体蚁巢中迁飞出去,脱翅后的成虫雌雄个体结成配偶,一旦有适宜的地方就会生存下来,创建新的群体,这就是又一代白蚁群体的开始。
白蚁的脱翅繁殖蚁婚配后约一星期就开始产卵,繁殖力很强,每只蚁后每天产卵400-500个,最多可产8万多个,蚁卵孵化为幼蚁的过程约为二十天左右。从脱翅繁殖蚁产卵至第一龄幼蚁的诞生,大约需一个月的时间,幼蚁经过几次蜕皮,约一个月左右即可变为成年的工蚁和兵蚁。
一个成熟的白蚁群体以脱翅繁殖蚁婚配起至群体内首次产生下一代有翅成虫,约需七至十年的时间,即可再次分飞繁殖。
白蚁王国内的这种繁衍演变,寿命15-30年,最长可达50年,几乎一年365天时间里,周而复始,延续着它种族的繁荣和生存。
白蚁是多形态、社会性昆虫,所有个体都生活在群体之中,大群体可包含100万以上个体。群体成员多态性,分若干类型,通常由工蚁、兵蚁和繁殖蚁组成。
一般每个家族可分为生殖型和非繁殖型两大类型。
生殖型:
生殖型又称繁殖蚁,指有性的雌蚁和雄蚁,它们的职责是保持旧群体和创立新群体,生殖型包含雌虫和雄虫,称作蚁后和蚁王,蚁后负责产卵,蚁王负责让卵受精。在某些物种中,蚁后的腹部会随着时间膨胀,提高生殖能力,这种现象称作“腹膨大(physogastrism)”。
春夏之时的飞蚁(白蚁的繁殖蚁)
生殖型可分二类:有翅型及补充生殖型,在群体中负责生殖后代。繁殖型又分为长翅型(第一型)、短翅型(第二型)、无翅型(第三型)三种。
非繁殖型:
非繁殖型指没有繁殖能力的白蚁。它们无翅,生殖器官已经退化,包括若蚁、工蚁、兵蚁三大类。根据其担负的是劳动还是作战的任务,有工蚁与兵蚁之分。
工蚁在群体中数量最多,约占80%以上,体柔软,除某些高等白蚁外,几乎无色素,无眼或仅存痕迹,形态与成虫相似,通常体色较暗,有雌、雄性别之分。工蚁头阔,复眼消失,有时仅存痕迹。
工蚁往往还有大、小型之分,无生殖机能。担任巢内很多繁杂的工作,如建筑蚁冢,开掘隧道,修建蚁路,培养菌圃,采集食物,饲育幼蚁、兵蚁和蚁后,清洁卫生,看护蚁卵等。在无兵蚁的种类中,它们还要负责抵御外敌。
(5)白蚁是动物世界的建筑大师
Termites are the master builders of the animal world
白蚁是动物世界的建筑大师,它们建造的标志性土丘高度可达到10英尺(约合3米)以上。
这种“摩天楼”采用白蚁嚼碎的树枝、泥土和粪便建造,内部环境非常舒适。白蚁建造的土丘通风堪称完好,犹如安装空调一般,同时也可收集冷凝的水滴;一些蚁穴内甚至还建有“真菌农场”。
白蚁筑巢时使用的是间接构通。白蚁筑巢的行为是出自于个体本身的,而并非由某些个体负责发号施令。白蚁放下建材时会刺激其他白蚁放下更多建材,因此白蚁建筑与否是取决于环境,而非取决于与同伴构通的结果。
巢体类别有:
巢食共处型。白蚁取食并居住在木头中,活动范围被限制在同块木头中,如木白蚁科。
巢食连接型。白蚁取食并居住在木头中,但可以于土壤中建筑蚁道,寻找其他食物资源,如鼻白蚁科。
巢食分离型。白蚁筑巢在土壤中,离巢觅食,如白蚁科。
白蚁建筑的三大代表作品为蚁巢、蚁冢和蚁道。
蚁巢
蚁巢可粗分为三类:地下型(完全在土中)、出土型(凸出地表)、树栖型(巢体不接触到地面,但有连接到地面的蚁道)。出土型蚁巢是由土壤与泥巴建筑而成。蚁巢可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并保护白蚁不受天敌捕食。大部分的蚁巢是地下型的。较为原始的白蚁筑巢于木制结构中,如倒木、树桩,和活树死去的组织之中,正如同它们百万年前的祖先一般。
白蚁是生活在半封闭的巢穴系统中的群体生物,在黑暗的巢穴系统中自成一体,有人戏称它为“黑暗中的居民”。这个巢穴系统要与外界发生联系,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空气中的氧气,而把群体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到巢外。白蚁巢穴系统的特点是二氧化碳含量特别高,比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高数十倍到上百倍。
白蚁长期在营巢内隐蔽生活,就多数个体而言是畏光的。然而,白蚁群体的扩散、发展,却离不开光的环境,有翅成虫飞离群体时都有趋光习性。
除木栖性白蚁与土壤不直接发生任何关系外,土木栖白蚁和土栖性白蚁跟土壤的关系都极为密切,特别土栖性白蚁,无土不成巢,离开土就生存不了,土栖性白蚁对土壤有严格的选择。土壤也是土木栖白蚁的蚁巢、蚁路的主要成分。
白蚁巢主要以粪便构成,粪便是很合适的建材,除了粪便外,树栖型白蚁筑巢时也会加入消化过的植物组织,这种类型的巢材质类似纸板,地下白蚁则会加入泥土来筑巢和建筑蚁冢。并非所有的白蚁巢都很显眼,有些蚁巢,如热带雨林中的蚁巢便是建在地底下。
白蚁的粪粒
居住在木头中的白蚁会在取食的同时慢慢挖出隧道并居住于其中。蚁巢和蚁冢可以让柔软的白蚁免于脱水、光照、病原菌和寄生虫,并保护白蚁不受天敌攻击。树栖型蚁巢材质通常较为脆弱,因此当蚁巢受到侵袭时,白蚁会反击掠食者。
红树林沼泽中的象白蚁会筑树栖巢,该巢富含木质素,且含有少量纤维素和木聚糖,这是因为象白蚁的肠道内有细菌可以帮助他们分解纤维素,而象白蚁会用粪便筑巢,并将分解后的物质一起镶入巢中。
在波多黎各的红树林沼泽中,树栖型白蚁巢可占的地上总体碳含量的 2 %,这些蚁巢主要成分为部分分解的木材组织,来自于红树林树种的树干与枝条。
有些物种会建筑错综复杂且数量较多的巢,这种行为称作“多巢型(polycalism)”,这些散布的巢会透过地下腔室彼此连接。
墨西哥的白蚁树巢
佛塔树属上的白蚁巢,位于悉尼棕梠海滩
蚁冢
凸出地表的蚁巢被称作蚁冢,蚁冢可以提供比蚁巢更完备的庇护。建筑蚁冢的物种很少是多巢型的。
多雨地区的蚁冢会受到雨水侵蚀,因其材料富含黏土,而树栖型蚁巢则可忍受雨水冲打。蚁冢的特定区域特别设计来抵御外敌,如Cubitermes会建筑狭窄的通道,通道的直径刚好可以让兵蚁堵住。王室是蚁王蚁后居住的地方,其外壁非常坚硬,是蚁冢的最后一道防线。
大白蚁属(Macrotermes)的某些物种可以筑出巨大的蚁冢,可高达 8 至 9 米。Amitermes meridionalis可筑出高 3 至 4 米,宽 2.5 米的蚁冢。世上最高的蚁冢位于刚果,高度为12.8 米。
有的蚁冢外型很特别,如磁白蚁(Amitermes),磁白蚁的蚁冢向南北延伸,外形扁平,这种蚁冢可以在清晨时快速吸收阳光提高温度,并在日正当中时避免吸收过多阳光导致过热,中午过后的温度维持稳定,直到黄昏太阳下山时。
•
位于北澳的蚁丘。
磁白蚁(Amitermes)的蚁丘。
•
澳洲昆士兰的蚁丘。
马达加斯加的蚁巢。
纳米比亚的蚁丘。
蚁道
象白蚁亚科的蚁道。
白蚁会从地表往上建筑蚁道,蚁道可见于树干上或墙壁上。白蚁会在夜间湿度较高的时候建筑蚁道,蚁道可以让白蚁躲避捕食者,尤其是蚂蚁。蚁道内是一个高湿度且黑暗的环境,工蚁可以透过蚁道安全地抵达食物所在地。
蚁道是由土壤和粪便建筑而成的,颜色通常为棕色。蚁道的宽度依食物的量而定,可以小于 1 公分,也可大至好几公分宽,长度可达数十米。
(6)惊世的白蚁食性
The surprising diet of termites
据康熙年间出版的《岭南杂记》(吴震方著)记载,公元1684年某衙门银库发现数千两银子失踪,官员们大为惊恐,到处寻找而不见,后来在墙壁下发现一些发亮的白色蛀粉,并在墙角下挖出一个白蚁窝,众官员当时不解,随后将白蚁放进炉内烧死,结果烧出了白银。
原来,白蚁分泌出一种高浓度的蚁酸,与白银产生化学反应,形成蚁酸银,这是一种黑色粉末,会被白蚁吃下去。
白蚁的食物来源究竟有哪些?
白蚁喜欢在靠近水源的地区筑巢。白蚁的危害和树木体内所含的物质如单宁、树脂、酸碱化合物的状况以及树木生长好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白蚁对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茶、桑等农作物和杉树、桉树、白杨、山核桃、杨梅等林木的危害十分严重。许多种土栖白蚁都能取食植物的根、茎,尤其是幼苗、嫩茎和根部。
含糖量高的干枯植物纤维素在白蚁全部食谱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许多种白蚁不仅取食天然木材和干枯植物,如蛀食枯死树桩、枯枝落叶和被木材腐朽菌寄生的枯木。白蚁食性很广,其营养物质来源于植物,以植物性纤维素及其制品为主食,兼食真菌和木质素,偶尔也食淀粉、糖类和蛋白质等等。
除此之外,白蚁还能取食各种含纤维素的加工产品,象纸张、布匹、人造纤维、塑料、电线,电缆甚至砖头、石块、金属、白银等,白蚁是以口吐蚁酸(甲酸)之类的化学物质来腐蚀、熔化这些物件的。
除此之外,也能吞食同一蚁巢内的白蚁尸体、幼蚁发育中蜕下的旧皮,在外界食料缺乏的情况下,也会吞食蚁卵甚至幼蚁。不过相互吞食不是它们的正常营养方式。
白蚁为食碎屑者,于生态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负责分解死木、粪便或植物组织。很多物种都取食纤维素,肠道特化可分解植物纤维。
白蚁被认为是大气中甲烷的主要来源之一(11%),因其分解纤维素时会产生甲烷,甲烷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白蚁依赖肠道内的共生原生动物分解纤维素,白蚁会吸收纤维素被分解后的产物作为养分,而原生动物则依赖附着于它们体表的共生细菌分泌消化酶。
白蚁科可自行分泌纤维素酶,但它们仍然仰赖细菌分解大部分的纤维素,白蚁科没有肠道共生原生动物。根据肠道内原生动物亲缘关系,白蚁和隐尾蠊的原生动物可能是从共祖得来。
正在觅食的象白蚁。它们沿着前人留下的标迹费洛蒙行走,并沿路留下新的标迹费洛蒙。
大部分白蚁没有视觉,主要依靠化学分子、触觉和费洛蒙沟通,沟通内容包含觅食、寻找繁殖蚁、建筑蚁巢、分辨同伴、分飞、寻找并攻击敌人、抵御巢穴。最频繁的沟通方式是透过触角。
白蚁出外觅食时会排成一列。蚁道会包覆其他物体,蚁道成分为粪便,工蚁会在蚁道中留下费洛蒙,其他个体会透过味觉受器感知费洛蒙。白蚁可以透过化学讯息、震动和肢体接触来沟通。
(7)公正评议白蚁价值
Fair evaluation of termite value
白蚁在某些文化中是美食,也被用于传统疗法。白蚁味甘、性平、无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白蚁泥,主治恶疮肿毒,用松木上者同黄丹烙炒黑,研和香油涂之,即愈止”。饮用白蚁浸泡的酒,具有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等功效,在延缓衰老和抗疲劳方面也有显著效果。
白蚁味甘、性平、无毒,主治益胃、清神、治痔等疾病。白蚁是一种传统药材,用来治疗哮喘、支气管炎、嘶哑、流感、鼻窦炎、扁桃腺炎和百日咳。
总共有43种白蚁被人类当成食物或喂给牲畜。白蚁在贫穷国家尤其重要,贫穷国家普遍营养不良,而白蚁富含蛋白质,取食白蚁可以补充蛋白质。世界各地都有人在吃白蚁,但直到近期发达国家才开始流行吃白蚁。
白蚁损害建筑结构
在自然界中,木质纤维素是太阳能极为重要的活体贮存形式,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另外,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如农业废物(稻草、稻壳、麦秆、花生壳、玉米芯、棉籽壳、甘蔗渣等)、食品加工废物(果皮、果渣等)、木材废物(木屑、树皮)以及城市废弃物也含有大量的纤维素。
白蚁危害房屋的木制梁柱。
中国每年产生木质纤维素生物资源的总量约13.92亿吨。专家们发现自然界中较好的纤维素酶存在于白蚁体内,白蚁体内存在能高效消化纤维素酶的基因,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该基因克隆到微生物上,然后利用微生物大量产生纤维素酶,利用纤维素酶再消化纤维素,就可以将自然界中含量丰富的纤维素变成单糖,再将单糖发酵,生产乙醇,因此其能源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白蚁统治着森林里的泥土王国,它们咀嚼树下的落叶,挖掘通道,疏松土壤,是整个生态系统“工程师”。
科学家们震惊地发现:白蚁能帮助森林完好无损地度过长时间的严重旱灾。在白蚁密集的地方,土壤依旧湿润,发芽的树苗更多,这里的生态系统仍然运转良好。白蚁最终保护了森林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危害树木的白蚁种类很多,但对农作物还不是重要的害虫。白蚁也可以是农业益虫,白蚁可以让土壤更为肥沃并增加产量,白蚁和蚂蚁可以栖息于收获后未耕作残留作物残梗的农地,蚁巢可以让大量的雨水渗入地底,并增加土壤的含氮量,这两点都是农业中不可或缺的。
在热带雨林,白蚁会咀嚼落叶和枯木,控制它们的数量,并让枯枝败叶里的营养物质重回生态系统,成为其他植物、昆虫和动物的养分。
白蚁对房屋、仓储物资、埋地塑料电缆等的蛀蚀造成巨大损失,对江河堤坝的破坏更为严重。
一些非洲的部落拥有白蚁图腾,因此,吃白蚁在这些部落中是被禁止的。
在尼日利亚,白蚁被当地居民用来防止鬼怪侵袭,或治疗伤口和生病的孕妇。
在东南亚,白蚁被用作宗教用途,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的民众会供奉蚁冢。当地居民认为废弃的蚁冢是灵体制造的,相信其中住有保护灵。郊区的住民会在废弃的蚁冢上面盖红色的神龛,以祈求平安、健康和好运。
第一章 走近蚂蚁王国《英语自学笔记》G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第一章 走近蚂蚁王国
Approaching the Ant Kingdom
蚂蚁Ant
蚂蚁,古代又称马蚁或馬螘,蚂蚁是一种真社会性的昆虫,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膜翅目的其他昆虫有胡蜂、黄蜂等。
蚂蚁形体小且长形,头部较大,具有一对复眼和长触角。蚂蚁的腹部呈卵形,体色多样,包括黑、白、黄、赤和褐色等多种颜色。其中,雌蚁和雄蚁具有翅膀,而工蚁则没有。蚂蚁又称蚍蜉、玄驹、蚁。据现代形态科学分类,蚁可分两大种群:蚂蚁类和白蚁类。蚂蚁的种类繁多,已知世界上有9000多种蚂蚁,中国已确定的蚂蚁种类有超过600种。
最早的蚂蚁化石年代为1亿年的白垩纪,当开花植物逐渐繁盛后,蚂蚁的种类开始多样化,有假说认为蚂蚁是从侏罗纪的原始胡蜂演化而来,蚂蚁和胡蜂的差异是蚂蚁的触角为膝状,腹部有腹柄节。
蚂蚁属完全变态昆虫,要经过卵、幼虫、蛹等阶段才发展为成虫,大部分的物种在幼虫阶段没有移动能力,由工蚁喂养,工蚁觅食时会把液态食物吃下,回巢后再吐出喂给幼虫,成虫之间也以这种方式交换食物,此行为称作“交哺”(trophallaxis),幼虫发育时需要舒适的温度,因此工蚁经常将它们搬来搬去,维持合适的生长环境。
大部分蚂蚁可粗分为三个阶级:工蚁、雄蚁和蚁后,雌幼虫发育成工蚁或是蚁后则取决于幼虫期获得的养分。
工蚁没有翅膀,只有雄蚁和处女雌蚁有翅膀,雌蚁交配后会把翅膀拔掉,雄蚁在交配后一段时间便会死亡。
除了南极洲及少数一些岛屿外,大部分的陆域生态系统都有蚂蚁,占陆生动物生物量的15–25%。
蚂蚁除了地球的两级和高山的雪线以上极寒冷区域,几乎遍布陆地上的各个角落。蚂蚁具有典型的社会性群体特征,包括相互合作照顾幼体、明确的劳动分工以及子代在一段时间内照顾上一代。蚂蚁的巢包括游动巢、土壤巢、地表巢、木质巢、层纸巢和丝质巢等六类。蚂蚁食物很丰富,归纳起来有动物、植物、蜜露、真菌四大类。蚂蚁通常在春夏季繁殖,雨后初晴时巢内出现大量有翅雌蚁和雄蚁,寿命很长,工蚁可生存几星期或3-10年,蚁后则可存活几年甚至十年。
真社会性,以及营造适合的微栖地(蚁巢)、觅食及御敌的能力是蚂蚁能在众多生态系统栖息的原因。蚂蚁和其他物种的交互行为可以分为拟态、偏利共生、寄生及互利共生几种。
蚂蚁一般能扛起比自己重多倍的物件,这吸引了机械工程师研究。蚂蚁的群体有分工、个体之间的沟通、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中医认为蚂蚁具有抗病、抗衰、抗风湿、活血化淤和增强体质的功效。蚂蚁在自然界的作用较为重要,能够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分解有机质、扩散植物种子、为植物授粉、控制害虫数量,部分蚂蚁种类还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
人类会将蚂蚁用作料理(吃起来酸酸的)、药用或是仪式用途,也有人把蚂蚁当成宠物饲养。有些蚂蚁可以用于生物防治。
不过少数蚂蚁种类也可能对作物造成威胁或干扰人类生活,如蚂蚁会破坏作物及侵入房屋。
(1)蚂蚁社会的阶级划分
Class divisions in ant society
在等级森严的蚂蚁王国,居然存在着特殊的阶级划分制度。
蚂蚁是真社会性动物,其分工方式可粗分为二种,依照形态分化分工及依照年龄分工,形态多形性(morph polyethism)与年龄多形性(age polyethism)。
形态多形性分工
形态多形性意思是不同个体形态不同,依据不同的形态决定个体在群体中的工作,也就是俗称的“阶级”,此外,蚂蚁的性别由染色体的套数决定,为染色体倍性性别决定系统,受精的双倍体 (2n) 为雌虫,未受精的单倍体 (n) 为雄虫。蚂蚁的阶级可粗分为:
切叶蚁雄蚁和雌蚁(Atta sp.)
切叶蚁的七种工蚁阶级(左边)以及蚁后(右一及右二)
蚁后
由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染色体双套(2n),为有生殖能力的雌虫,通常体型最大,生殖器官发达,大部分有翅,有翅的个体胸部与飞行肌发达,有翅的个体会在交配完后将翅膀脱去,负责产卵繁殖后代。
雄蚁
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染色体单套(n),大部分有翅,交配完不久后便会死去。
工蚁
由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染色体双套(2n),为没有生殖能力的雌虫。负责搜索食物、照顾蚁卵、幼虫等大部分的工作,体型比兵蚁小。大部分工蚁不具生殖能力,少数情况下产出未受精卵,未受精卵有营养卵或是雄蚁卵两种,营养卵是食物,雄蚁卵则会孵化成雄蚁;而某些物种的工蚁卵巢能够发育,交配后能够产下能发育的受精卵。部分物种的工蚁产卵管特化为螫针,可以用来制服猎物或是防卫蚁窝[8]。
兵蚁
由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染色体双套(2n),为没有生殖能力的雌虫。某些物种的兵蚁头部及大颚高度骨化且发达。兵蚁的功能不是只有防御,某些物种的兵蚁负责粉碎坚硬食物,如热带火蚁(Solenopsis geminata)、收获蚁属(Messor spp.)。并非每个物种都有兵蚁,没有兵蚁的物种包括针蚁亚科、琉璃蚁亚科、拟家蚁亚科等。
一般来说头部异速生长的大型个体称作兵蚁(soldier),而头部没有异速生长的大型个体则称作大工蚁(major worker),但这两个词汇之间还是有难以区分的灰色地带,很多学者倾向于统一使用“大工蚁”一词,相较于白蚁的兵蚁,蚂蚁的兵蚁更像是放大版的工蚁。具有兵蚁的物种如大头家蚁属(Pheidole spp.),具有大工蚁的物种如巨山蚁属(Camponotus spp.)。
年龄多形性分工
年龄多形性是指羽化时间不同的成虫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大致来说,年龄较大的个体会从事觅食与其他巢外工作,年龄较小的个体则会从事巢内的工作,如照顾幼虫与蚁后、清理垃圾,挖掘巢穴等。学者认为此分工方式可以最大效率地利用每一个体,年老的个体寿命较短,所以从事比较危险的工作,年轻的个体寿命较长,所以从事较安全的工作。
刚羽化的工蚁负责巢中事务,如照顾幼虫和蚁后、清扫环境、打理巢穴等;羽化较久的工蚁则出外觅食。几乎所有的蚂蚁都具有年龄多形性(Age polytheism)的分工机制,除了两个物种以外,分别是Amblyopone pallipes和大眼拟斗牛犬蚁(Nothomyrmecia macrops)。
蚂蚁除生殖阶级外,所有个体无翅,触角膝状,某些物种触角末端膨大,称作“垂节(club)”,触角第一节称作柄节(scape),其他的节称作鞭节(funiculus),大部分物种胸部和腹部之间隘缩,形成腰节(实际上属于腹部的延伸,腰节“waist”只是方便称呼)或称腹柄节(petiole),第一腹节生于胸节处,形成“前伸腹节”,腰节一节或两节(第二腹节、第三腹节;腹柄节〈petiole〉、后腹柄节〈postpetiole〉),腰节以后的腹节称为“腹垂节”(gaster),某些物种腹部末端具螫针或孔。
胸节与前伸腹节合称“中躯”(mesosoma; alitrunk),腹垂节称作“后躯”(metasoma)。
蚂蚁的体型范围平均大约为 0.75 ~ 52 mm,目前已知体型最大的蚂蚁为已灭绝的古巨蚁亚科,蚁后体长可达 6 cm ,翅膀长度可达 15 cm。
(2)蚁后悲惨的一生
The tragic life of the queen ant
在蚂蚁王国中,蚁群有明确的分工:
蚁后负责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蚁群;雄蚁在婚飞时与雌蚁交配;工蚁负责建造保卫巢穴、采集食物、伺喂幼蚁等;兵蚁则担负战斗任务。
不同种类的蚂蚁,蚁后的大小也是不同的。常见蚂蚁如大头蚁,铺道蚁,弓背蚁,多刺蚁的蚁后身长多在0.5-1.8cm的范围内,蚁后是有受精和生殖能力的雌性,或称母蚁,通常在群体中体型最大(部分猛蚁例外),为工蚁的3~4倍,特别是腹部大,生殖器官发达,触角短,胸足小,有翅、脱翅或无翅,但部分品种的蚂蚁,其大型工蚁或兵蚁头部有大于蚁后头部的可能。
蚁后作为蚁群的创始人,在光荣地完成了交配的任务后,就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它的四翅从根部折断,接着独自挖一个直径十几毫米的竖井,直通地下。在深约30厘米的地方,它为自己开辟一个宽度约6厘米的小房子。然后,在里面繁殖自己的后代。
藏在与世隔绝的洞里,蚁后不仅仅要警惕其他动物对它的侵略,更要担心自己能否在身体衰弱之前繁育出足够的蚂蚁。在许多完成婚飞想要建立王国的蚁后中,大部分还未等到建立起自己的王国,就与世长辞了。
为了创建自己的王国,蚁后必须忍受极端的孤独和危险。它忙于和时间赛跑。在这段时间内,蚁后的能量完全来自于它那折断的四翅的肌肉和体内的分解和代谢。它的体重一天天地变轻。处于饿死与新生的十字路口,但它仍然必须小心地产卵并侍弄幼虫。等待第一批成年工蚁长成后,蚁后的食物才会有新的来源。
最初一批工蚁的生长,完全靠蚁后所携带的能量生活,在封闭的巢穴中,没有能量的补充。所以蚁后必须控制好最初一批工蚁的体格大小。如果它培育出一只兵蚁,甚至是一只体型较大的“粮秣蚁”,有限的资源就会完全消耗殆尽。这时候的蚁后就完全像一个刚刚创业的人士,要充分有效地利用每一点有限的资源,不容许出现任何一点差错。否则,不但无法创建一个庞大的蚂蚁王国,就连自己的生命也将毁于一旦……
蚁后Queen Ant
在蚁群中的工蚁并非绝对不育,而是受到蚁后的信息素抑制失去产卵能力,当蚁群中的蚁后消失时,有时少数工蚁将开始产卵,并可以孵化出雄蚁,但由于多数蚂蚁蚁后与雄蚁是飞婚交配,所以一般情况产生产卵能力的工蚁依然无法受精并继续延续种群。所以这种特殊情况下的产卵工蚁并不是蚁后。
蚁后是有生殖能力的雌性蚁类,靠生育建立蚂蚁王朝,主要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但最终沦为生育机器而惨死,蚁后的一生其实很悲惨。
我们都知道一窝蚂蚁里有独一无二的蚁后,有辛苦劳动的工蚁,有忠诚勇猛的兵蚁,但还有一种繁殖蚁,它们就是我们看到的长着翅膀的蚂蚁。
为什么有的蚂蚁有翅膀,有的蚂蚁没有?这主要是因为蚂蚁的社会分工,不同类型的蚂蚁需要承担不同的职责,虽然拥有翅膀会飞相比较与在地上慢慢爬要好上很多,但同样的它们需要承担的责任也更重。
我们都知道,蚁后的作用是负责生育后代,好让种族繁衍生息,而当一窝蚂蚁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蚁后就会提前繁殖出雄性繁殖蚁和雌性繁殖蚁,它们都有翅膀,但不会工作,只负责进食生长,然后交配,相信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不过有得必有失,虽然每天吃了睡,睡了吃,还包办婚姻的日子很舒服,但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交配过后的繁殖蚁就是真正辛苦的开始。
它们成熟后会飞出蚁穴,开始相亲大会。它们会在飞行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伴侣,然后在飞行中或者飞行后进行结合。
雄性繁殖蚁首先付出了代价,它们会在交尾不久后死去,留下雌性繁殖蚁独自生活。而雌性繁殖蚁也不在能舒舒服服的什么都不干了,身为新蚁后的它会褪去翅膀,然后找个地方产卵,等到幼虫出世后,每个幼虫的食物都必须要亲力亲为的一个个的喂食,直达这些幼虫长大,可以开始独立生活开始。当第一批工蚁成熟时,它们便会开始扩大巢穴,并寻找食物,一个新的蚁巢就这样慢慢的形成了。
(3)兵蚁和工蚁的主仆关系
The master-serv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soldier ants and worker ants
兵蚁Soldier Ant
工蚁Worker Ants
单后制蚂蚁品种的蚁巢里只有一只母蚁,又叫蚁后;多后制蚂蚁品种,一个巢内可以有多只蚁后同时存在。蚁后的体形是最大的,而且通常情况下不露面。它只负责不停地生出新的卵来繁衍后代。
而大部分工蚁的体形则小得多,它们负责觅食、迁徙、保卫等工作。
通常我们看到的搬着东西的蚂蚁就是工蚁,母蚁则呆在蚁巢深处,除非蚁巢里有很大的危险或者是要迁徙,否则它们是不露面的。
蚂蚁的兵蚁和工蚁都是雌性蚂蚁,它们没有生育能力。
兵蚁有雌雄性,因性器官发育不完善,无生殖能力。
没有生殖能力的雌蚁,头大,上颚发达,可以粉碎坚硬食物,在保卫群体时即成为战斗的武器。兵蚁是在蚁类社会中的特殊职蚁。因其可以担负战斗任务,故称为兵蚁。
兵蚁称为上颚兵;另一类则上颚退化,头壳极度向前伸突延长,形成长象鼻状,称为象鼻兵。
兵蚁的上唇与有翅成虫和工蚁相比亦有很大的区别。它的端部常是透明的,而且可分为圆形、钝形、尖形、分叉形和稍平形等等。但是,兵蚁的下颚、下唇的构造,保持相当稳定,一般变化不大。
在兵蚁的三种化学防卫中,都有化学物质从额腺中分泌出来,对入侵者形成一道牢固的化学防线。人们对兵蚁额腺分泌物的研究表明,化学成分主要有醛类及其衍生物,酸类及其衍生物,酸类和蛋白质等。
兵蚁使用化学武器进行防卫,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兵蚁用发达的上颖在咬住进攻敌人的同时,立即就从额腺分泌出有毒的或有刺激性的化学物质,通过伤口注入敌对者体内,使之中毒身亡;二是兵蚁用形如油漆刷一样的扩大的上唇,将接触性毒物涂在敌对者身上,这些毒物是从脂肪酸衍生而得的化学反应醋的有毒分泌液。这些有毒的分泌液能够干扩敌人的新陈代谢作用,从而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三是喷胶法,兵蚁向敌人身上喷射一种有剌激性的粘性的障碍剂或有毒的化学物质。
工蚁又称职蚁。无翅,一般为群体中最小的个体,但数量最多。复眼小,单眼极或无。工蚁主要负责筑巢,找食物,照顾幼虫和蚁后等等一系列工作,是蚂蚁中最累的职业。工蚁的战斗力比不上兵蚁。
严格来说,工蚁和兵蚁是蚁群中的苦力。它们是不同的,所以食物摄入量是不同的。
兵蚁在一个蚁群中的作用是利用发达的下颌骨分解一些较大的食物,方便工蚁携带。
兵蚁的脑袋和下颚都很大,但口器退化,无取食能力,需要靠工蚁来喂食。
大头蚁工蚁
关于这个用餐的问题,其实是有非常明显的主仆关系。无论从体型还是“武器”,工蚁都敌不过兵蚁,这也说明兵蚁的等级应该高于工蚁。
工蚁,兵蚁,这些等级类型都是受精卵进化而来的,蚂蚁的等级分化不仅是食物的影响,还有信息素的影响。
蚁后的信息素不仅影响成年蚂蚁的行为,还会影响蚂蚁卵以后的变化,但在蚂蚁的世界里,拥有这种能力的可不仅仅是蚁后。
在一个蚁群中,兵蚁的产生也可能受到兵蚁释放的信息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蚁群中的兵蚁数量足够,兵蚁的信息素会阻止受精卵将来变成兵蚁。如果蚁群中没有足够的士兵,那么受精卵可能会发育成兵蚁。
对于工蚁来说,虽然工蚁有权决定一个蚁卵能否存活,但它们没有能力阻止一个蚁卵变成工蚁。
兵蚁体型很大,仅次于蚁后,生理结构更趋向于蚁后,比工蚁更高级,所以兵蚁其实介于蚁后和工蚁之间。蚂蚁在一纲类型的蚂蚁中,阶级分化程度没有工蚁高,其结构更倾向于蚁后,所以其阶级自然要高于工蚁。
(4)蚂蚁的生活习性
The living habits of ants
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是数量最多的一类昆虫。由于各种蚂蚁都是社会性生活的群体,在古代通称“蚁”。据现代形态科学分类,蚂蚁属于蜂类。蚂蚁能生活在任何有它们生存条件的地方,是世界上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最强的生物。为多态型的社会昆虫。
据较旧的统计,全地球大约有十千万亿只蚂蚁,占地球动物总数的四分之一。蚂蚁除了地球的两极和高山的雪线以上极寒冷区域,几乎遍布陆地上的各个角落。
蚂蚁通常在春夏季繁殖,雨后初晴时巢内出现大量有翅雌蚁和雄蚁。寿命很长,工蚁可生存几星期或3-10年,蚁后则可存活几年甚至十年。
蚂蚁为典型的社会性群体。具有社会性的3大要素:同种个体间能相互合作照顾幼体;具明确的劳动分工;在蚁群内至少二个世代重叠(不排除个别情况),且子代能在一段时间内照顾上一代。
蚂蚁绝对是建筑专家,蚂蚁利用颚部在地下挖洞,通过一粒一粒搬运沙土,建造它们的蚁穴。蚁巢内有许多分室,这些分室各有用处。蚁窝牢固、安全、舒服,道路四通八达,错综复杂。蚁窝外面还有一圈土,还有一些储备食物的地方,里面通风、凉快、冬暖夏凉,食物不易坏掉。蚁穴的“房间”将一直保持建造之初的形态,除非土壤严重干化。
蚂蚁的巢包括游动巢、土壤巢、地表巢、木质巢、层纸巢和丝质巢等六类。一般都会在地下筑巢,地下巢穴的规模非常大。它有着良好的排水、通风措施。一般工蚁负责建造巢穴。而出入口大多是一个拱起的小土丘,像火山那样中间有个洞。其次也有用来通风的洞口,巢穴里的每个房间都有明确分类。温暖潮湿的土壤是它们的最爱。它们通常生活在干燥的地区,但鲜为人知的是,它们能勉强在水中存活两个星期。
蚂蚁食物很丰富,归纳起来有动物、植物、蜜露、真菌四大类。
蚂蚁是集群昆虫,具有典型的社会性群体特征,包括相互合作照顾幼体、明确的劳动分工以及子代在一段时间内照顾上一代。
蚂蚁过的是群体生活,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家。大多数蚂蚁的家是在地面以下的,在那里它们不易找到丰富的食物。当天气晴暖的时候,一队队蚂蚁在地面上忙碌地爬行。当它们抵达食物所在地时,就开始搬运。若一只蚂蚁搬不动时,就会有两只、三只、或更多的蚂蚁一起上来,共同搬运。当它们得到食物后,会顺着它们的来路秩序井然地爬回家里,将食物拖回贮存,供以后美餐。这就是信息素的作用。
蚂蚁亦是全世界力气最大的昆虫之一,它的负重能力相当惊人,能拖动比它体重还重1400倍的物品,也能背负52倍的物品。
蚂蚁可以透过外激素沟通,一个蚂蚁如果发现了食物,它就会在回家的路上留下一路的气味,其他的蚂蚁就会沿着这条气味路线去找食物,并不断地留下气味加强气味。如果这里的食物被采集完了,没有蚂蚁再来,气味就会逐渐消散。如果一只蚂蚁被碾碎,就会散发出强烈的警戒外激素,引起其他蚂蚁进入紧戒状态。蚂蚁用大颚啃咬以攻击或自卫,山蚁亚科的物种能从腹部末端分泌蚁酸,刺激被叮咬的伤口红肿疼痛;部分物种腹部末端具有螫针。
蚂蚁和其他昆虫一样透过触角辨识气味,触角的末几节膨大,呈膝状弯曲,非常灵活。由于触角是一对,因此既能辨别气味的强度,也能辨识气味来源的方向距离,成虫互相交哺并通过其气味了解对方的健康状况,对方发现的食物等信息。同时也能区别对方属于从事哪个分工的阶级,如负责挖洞筑巢的,或是负责搜集食物的等。
蚁后会不断地分泌费洛蒙,这种费洛蒙能抑制工蚁的卵巢发育并让工蚁知道蚁后还在巢内,一旦这种气味消失,有些物种会出现新的蚁后,有些物种的工蚁则会开始产卵,填补蚁后的功能。
(5)蚂蚁的团队精神
Team spirit of ants
蚂蚁和其他昆虫会使用牠们强而有力的下颚来清除巢穴里的尸体。
蚂蚁会为受伤同伴“截肢”救命,还会埋葬死去同伴的遗体。蚂蚁的团队精神令世人瞩目。
蚂蚁为什么要埋葬同伴?
如果你认为只有人类才会有所谓的送葬者,那你可就错了。蚂蚁、蜜蜂和白蚁都会埋葬死去同伴的遗体,或把尸体从巢穴中移走。由于这些社会性昆虫密集生活的聚落面临了众多病原体。因此,清除遗体就成了牠们的预防医学手段。把尸体这类可能会造成感染的东西除掉,有助于确保其他居民的健康。就算是昆虫世界里的女王,也得举行葬礼来保护自己的王国。
蚂蚁在发展成熟的蚁窝中,工蚁会担任送葬者的角色,牠们会把尸体移去远离巢穴的地方,或是蚁窝内专门放置尸体的巢室。某些蚁种甚至会埋葬尸体。
根据BMC Evolutionary Biology期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黑褐毛山蚁刚建立新蚁窝时,因为还没有任何工蚁,因此蚁后会把一同建立蚁窝的其他雌蚁的尸体埋掉。伦敦大学皇家哈洛威学院的演化生物学家克里斯.普欧(Chris Pull)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他说:“幸存的蚁后会把尸体咬成大块碎片,然后把这些尸块埋起来。”
蚂蚁竟会在战场上救援伤兵!?
一部影片拍下了前所未见的影像:兵蚁在战场上拯救受伤的同伴。马塔贝勒蚁(Megaponera analis)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一种小黑蚁,牠们向一座白蚁窝宣战。和白蚁作战时,兵蚁可能会断肢,甚至遭到斩首;其他蚂蚁会把受伤的同伴带回巢穴,等到养好伤后就可以再次出征。
科学家估计,马塔贝勒蚁的这种策略,可以让牠们的聚落比其他弃伤兵不顾的蚁种聚落大上30%。
“在刻板印象中,我们会认为蚁后是蚁群的头头,平时深居在蚁窝深处,受到工蚁的层层保护。蚁窝中任何有风险的工作都没有蚁后的分。” 科学家普欧说:“但我们的新研究显示,蚁后确实具有执行这些危险任务的行为和能力。”普欧和同事发现,幸存的蚁后透过处理尸体,让自己的死亡率减少了7倍,因而提高了这个新王国生存的机会。
(6)蚂蚁的种类
Types of Ants
蚂蚁(Pachycondyla verenae)形态示意图
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是数量最多的一类昆虫。由于各种蚂蚁都是社会性生活的群体,在古代通称“蚁”。据现代形态科学分类,蚂蚁属于蜂类。蚂蚁能生活在任何有它们生存条件的地方,是世界上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最强的生物。为多态型的社会昆虫。
据较旧的统计,全地球大约有十千万亿只蚂蚁,占地球动物总数的四分之一。蚂蚁除了地球的两极和高山的雪线以上极寒冷区域,几乎遍布陆地上的各个角落。
有些蚂蚁会掠夺其他蚂蚁的蛹和幼虫,孵化后的工蚁会成为群体的一分子,此行为称作奴役行为(dulosis)。如 Polyergus lucidus 奴役 Formica archboldi 。
有些蚂蚁的蚁后会潜入其他蚂蚁的巢内并产卵,利用其他蚂蚁的工蚁来帮她照顾后代,这种行为称作寄居行为(inquilinism)。如刺棘山蚁(Polyrhachis lamellidens) 与日本山蚁(Formica japonica)。
有些蚂蚁具有触发式大颚(trap-jaw),触发式大颚能以极快的速度夹住猎物,或是利用大颚关上时的反作用力弹飞自己以躲避敌人。如锯针蚁属 (Odontomachus spp.)。
电子显微镜下的蚂蚁头部
蚂蚁种类族很多,以下是几种习性特殊的蚂蚁:
小黄家蚁
小黄家蚁体型较小,工蚁体长仅有1.5-2毫米左右,带有针刺。国内各地都有发现,常在厨房、封闭的阳台的杂物堆底下和墙壁缝隙等处筑巢栖息,危害较广。
黄猄蚁
又名黄柑蚁、红树蚁,广泛分布与我国南方。黄猄蚁是树栖蚁种,会利用幼虫吐丝卷起鲜活树叶筑成“蚁包”栖息,大群落的黄猄蚁普遍有多个副巢。黄猄蚁生性凶猛,擅长捕食各种昆虫,因此常在农业生产上被用于生物防治。
大头蚁
大头蚁在国内分布广泛,繁殖迅速,大部分种类为多后制,少部分为单后制,蚁群内有兵蚁。
洛氏路舍蚁
洛氏路舍蚁在国内分布较广泛,为铺到蚁属。
臭蚁
臭蚁国内江浙和南方有分布,在室外树干或根部筑巢,体型小黑头酸臭蚁可抵御入侵红火蚁的危害。
切叶蚁
切叶蚁多指切叶蚁属(Atta spp.)及顶切叶蚁属(Acromyrmex spp.)的物种,切叶蚁以大颚切下树叶后带回巢中培养真菌,以取食孢子球。
切叶蚁从树木和其它植物上切下叶子,将叶片用来种植真菌。它们用长出的真菌喂养幼虫(成虫主要是吸食被它们切碎叶片的汁液)。能够切下叶片的蚂蚁实际只有2个属蚂蚁(美切叶蚁属Atta和Acromyrmex)中的38种。中国国产切叶蚁属蚂蚁无切叶种植真菌能力。
牛头犬蚁
也称“澳洲巨蚁”、“斗牛犬蚁”,它们的体型在蚂蚁物种中算是比较大的,体型最大可达到5厘米,它们的身体上长着一根可以致敌人于死地的毒刺。昆士兰种的斗牛犬蚁(bulldog ant)最多可以长到三厘米。
红火蚁
入侵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遍布世界,为百大入侵种之一。入侵红火蚁是火蚁的一种。它是一种农业及医学害虫,源自南美洲。它在1930年代传入美国,并于2001年及2002年透过货柜箱及草皮从美国蔓延至澳大利亚及台湾,然后又透过家居垃圾从台湾再传入中国广东省吴川县,继而蔓延至省内其他城市及香港、澳门。蚁后存活2~3年。
宽节箭蚁
宽节箭蚁的学名是“Cataglyphis nodus”,它们是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环境中的一种蚂蚁,是目前动物世界中最耐热的物种之一。
大齿猛蚁
大齿猛蚁(Odontomachus bauri)又名诱捕颚蚁,它是自然界中上下颌闭合速度最快的掠食性动物之一,关于大齿猛蚁的一项研究显示,它的上下颌闭合速度最快可达到126-230公里/小时。
行军蚁
行军蚁(Dorylus spp.)不筑巢,而是不停地迁徙,一路上吃掉所有它们碰到的昆虫和小动物,在行进过程中工蚁用自己的身体为幼虫和蛹搭建临时宿营地。
行军蚁生活在亚洲和亚马孙河流域,喜欢群体生活,一般一个群体就有一二百万只,它们属于迁移类的蚂蚁,没有固定的住所,习惯于在行动中发现猎物。
收获蚁
收获蚁属(Messor spp.)专食种子,会把种子收集起来,进而传播种子。收集种子和叶的数种不同属蚁类的俗称。收获蚁属(Messor)的种收集种子,并将之去皮、贮存。农蚁属(Pogonomyrmex)螫人及痛。
织叶蚁
织叶蚁,它们的名字源自其独特的生活习性:一群蚂蚁一起协同工作,利用幼虫吐出丝将新鲜树叶捆起来形成巢穴。它们的寿命根据其体型不同而不同。
阿根廷蚁
阿根廷蚁原本生活在阿根廷,但已遍布世界上除非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阿根廷蚁最早只生活在南美洲,这种黑色蚂蚁虽然身长只有3mm,但却具备极强的攻击性。
游牧蚁
游牧蚁具体情况不详,可达上万只成群结队一起出巢。
墨西哥蜜蚁
在北美沙漠中,墨西哥蜜蚁必须要学会利用自己的身体作为食物储存器。它们体内充满了大量的流体储备食物。需要时,可以通过反刍重新获取体内的营养。还有一种墨西哥蜜蚁专门以吮吸甜柞树等的树汁为生。除满足每日正常生活需要之外,精明的蜜蚁把多余的甜汁酿制成蜜,小心翼翼地贮存在“活蜜桶”里。这些“活蜜桶”是一些享有特殊待遇的蚂蚁,除贮蜜之外,它们不再参与其他任何劳动。待到蚁群断粮季节,“活蜜桶”便“开仓放粮”,接济同胞。
军蚁
这是一个运动中的超个体。大量的“Eciton burchellii”行军蚁正形成一个攻击队形。
子弹蚁
子弹蚁(Paraponera clavata)体长可超过 2.5 公分。由于被螫后毒液能造成极度疼痛,其痛觉和被子弹打中一样痛,因此被冠以子弹蚁的俗名。这是神经毒素引起的痛觉最强的蚂蚁,位于亚马逊热带雨林,体长2.5-4cm,被它蜇到的疼痛像被子弹击中一般,而且会持续24小时(过几小时可能会减弱)。
猛蚁
此蚁种就是猛蚁属的一种,目前尚未正式列入分类学。猛蚁主要分布在地球亚热带以及热带的潮湿地区。在大都市几乎不常见。
猛蚁都是肉食性或捕食性蚂蚁,而且是蚁科中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蚁巢一般都不大,最多只有几百多只个体。一般都不连群结伴找食物,而是单独找食物,但有些种属也会成群结伴进行捕猎。猛蚁的上颚长有两排牙齿,触角12节,头前部触角根部的小叶也是该种蚂蚁的一个特色。
蜜罐蚁
蜜罐蚁(Honey pot ants)的工蚁腹部节间膜弹性极佳,当工蚁大量摄入液体食物时节间膜会舒张,腹部可以胀得非常大,一般提到的蜜罐蚁有两种,分别为澳洲的 Melophorus 属与北美洲的 Myrmecocystus 属,但是工蚁腹部能胀得极大的蚂蚁不只上述两属。
锯针蚁属(Harpegnathos spp.),属于针蚁亚科(Ponerinae)。Harpegnathos venator 分布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中国称为“猎镰猛蚁”,多蚁后型,工蚁体长15 ~ 18 mm,最明显的特征是镰刀状的大颚,还有巨大发达的复眼,头部额部上生有三个简单眼,体呈黑褐色,触角大颚和足部呈红褐色,外骨骼高度骨化,腹部末端生有螫针,身型修长,寿命为 2 ~ 3 年;蚁后和工蚁形态相似,体长约 18 ~ 20 mm,最大区别是胸部比较粗大,且两侧有翅膀脱落的痕迹,寿命达十余年,肉食性,受惊吓会跳跃逃走,视力特佳能看到一米外的物体,狩猎采伏击方式,发现猎物时会慢慢靠近同时腹部会高频率的左右摆动,咬住猎物的同时会以螫针刺入猎物体内。
(7)与蚂蚁互动的蚁客
Ant guest interacting with ants
蚂蚁与蚁客的关系
与蚂蚁互动(寄生、共生、掠食等)的生物称作为蚁客(Myrmecophiles),此特性称作为喜蚁性(Myrmecophilous)。
蚜虫:
它可以分泌出含蜜的物质,为它们赶走天敌[21],不时将它们搬移到食物充足的区域,然后收集它们的分泌物作为食物。
介壳虫:
多数的雌介壳虫会排出具甜味的分泌物,和蚂蚁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这种状况和蚂蚁与蚜虫间的互动相仿,而雄介壳虫则具发达的翅膀,能自由飞行[22]。
衣鱼:
有些衣鱼会生活在蚁巢中,取食蚁巢中的食物碎屑。
隐翅虫:
有些隐翅虫会生活在蚁巢中,取食蚁巢中的食物碎屑或幼虫及卵。
蚁蟋科(Myrmecophilidae)的幼虫能分泌含蜜的物质,有的蚂蚁将其带入蚁巢保护,白天移出到进食区域,晚上再带回巢内保护。有些蚁蟀取食蚁巢中的食物碎屑,有些则取食蚂蚁的幼虫及卵。
有些食蚁类的昆虫幼虫会散发出和蚂蚁相同的气味,使蚂蚁误以为是自己的幼虫,将其带回巢内,它们会捕食蚂蚁的幼虫,这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黑灰蝶幼虫与蚂蚁之间的关系,有些种类的黑灰蝶幼虫会分泌蜜露给蚂蚁吃,产生互利共生的关系,而有些种类则是会大半生在蚁巢内度过,甚至捕食蚁巢内蚂蚁的幼虫,变成一种寄生,如胡麻霾灰蝶、大斑霾灰蝶、淡青雀斑小灰蝶及塔银线灰蝶等。
植物与蚂蚁的关系
蚂蚁保护植物:
例如樱花、野豌豆等植物会在叶子或茎上分泌蜜露,蚂蚁会搜集这些植物的蜜露与汁液为食,所以蚂蚁也会保护这些植物的叶子免受其他昆虫吃掉的危机。
蚂蚁为植物播种:
如山慈菇、紫花地丁及侧金盏花等这些开花植物的种子,会散发出类似蚂蚁幼虫的气味,所以蚂蚁看到后就会急忙搬回巢穴内,等过了一阵子之后,种子的味道又变成跟幼虫死掉的气味相似时,蚂蚁又会将种子搬离巢穴,就在这搬进搬出的过程中,这些植物的种子借由蚂蚁的协助而四处发芽生长,例如黑山蚁就会搬山慈菇的种子。
人类与蚂蚁的关系
蚂蚁一般可以清除动物尸体,此外,很多农作物开花也会产生蜜露,吸引蚂蚁采食,而达到授粉的效果,蚂蚁在土壤内钻洞,使土壤疏松,有利于农作物的根部在松软的土壤中生长,再者,蚂蚁也可以做为农作物有无农药残留的指标,所以,蚂蚁在农业方面也可产生不少益处。有些种类的蚂蚁可以捕食农业害虫,如灰末蚁(PP ant)可防治柑橘叶甲,竹筒蚁(Tetramorium guineense)可防治甘蔗螟虫,所以,人类也可透过生物防治,以蚂蚁来防治农作物的害虫,不洒农药,有机健康栽培农作物。但也有许多种蚂蚁会危害农作物,保护害虫。
(8)蚁族
Ant Tribe
蚂蚁是一种爬行的微型昆虫,有着群居的习惯和天生的挖洞本领。
其次,蚂蚁属群居动物,一个蚁穴里常常有成千上万只蚂蚁,这也与该群体在物理状态下呈现出聚居生活的特征相吻合。此外,蚂蚁很弱小,但若不给予其足够的重视,蚂蚁也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如蚁灾),因此有人称蚂蚁为“弱小的强者”。蚂蚁这些特点与该群体弱势、低收入、不被人关注,易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等方面极为相似。
其三,勤劳辛苦,工作忠良,团队精神。这是蚂蚁的突出特征。
此外,蚂蚁还有许多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优点,而恰恰是这些优点,与该群体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比如蚂蚁永不言弃的精神:如果我们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要么翻过或钻过障碍物,要么绕道而行。还比如蚂蚁所具有的期待情怀:整个冬天蚂蚁都憧憬着夏天。在严冬中,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严寒就要过去了,温暖舒适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即便是少有的冬日暖阳也会吸引蚂蚁们倾巢而出,在阳光下活动活动筋骨。一旦寒流袭来,它们立刻躲回温暖的巢穴等待下一个艳阳天的召唤。此外还有蚂蚁勤勤恳恳、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等等。
如今的社会突然冒出了一群“蚁族”。
“蚁族”(英语:Ant tribe),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原来是形容拥挤状态及工作任劳任怨、劳动时间长、工作忠良、有团队精神的日本居群。
蚁族本来形容居住拥挤、住房很小(日本人多地少又集中居住于某些地带导致住房很小)、及终身雇佣制下工作任劳任怨、劳动时间长、工作忠良、有团队精神的日本工人群。西方媒体这种用法对日本人半是遗憾半是赞扬。日本人的蚂蚁啃骨头等精神导致其生产率很高,过劳死现象也多。
典型蚁族指:跟蚂蚁一样,成群拥挤住一起,住房很小,又勤劳辛苦、工作忠良、团队合作。
值得注意,新用法的出现,用法的转型,并不取消原义的存在,多义是语词的普通现象。
广义“蚁族”可分为狭义蚁族(即典型蚁族)、蚁居族与蚁工族。借指蚁居族:低收入劣居群体。现在也形容中国低收入聚居群体。包括城市拥挤聚居的普通市民、农民工、高校毕业生、技校毕业生,并不单纯指某个年龄学业群体。其中,大学毕业知青蚁族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蚁族指的是中国城市里一群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他们通常过著贫困的生活。那些属于蚁族阶级的人大都希望能够在将来找到能用到他们在大学里所学知识的工作。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廉思创造了“蚁族”一词,将这些大学毕业生的生活与蚂蚁进行了比较。他们和蚂蚁的共同点是都成群地生活在狭窄的地方(如城中村),虽然聪明勤奋,但默默无闻,收入微薄。蚁族通常由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组成,在中国社会中被认为是第四个弱势社会阶层,与传统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以及因经济改革而失业的国有企业职工地位相当。话剧晨曦结艺集合青岛话剧院演职人员最中坚力量,推出原创励志喜剧《蚁族》。
(9)蚂蚁的启示
Revelation from Ants
蚂蚁的启示:
蚂蚁是弱小却团结的强者
Revelation from Ants:
Ants are weak but united and strong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