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兰先生的博客

2020年9月3日星期四

第971章 谁打赢了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



 

日期:19621020[1]1121日(1个月1天)

地点: 中国与印度边界

参战方:中国 印度

结果: 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却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

 

中国指挥官与领导者:

   

毛泽东(中共中央主席兼中央军委主席)

    周恩来(国务院总理兼全国政协主席)

    刘少奇(国家主席兼国防委员会主席)

 彪(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

罗瑞卿(解放军总参谋长)

刘伯承(解放军参谋顾问)

    张国华(战地指挥官)

 

印度指挥官与领导者:

 

萨瓦帕利·拉达克里希南(总统)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总理)

    布里吉·莫汉·考尔(陆军参谋总长)

    克里什那·梅农(国防部长)

    普兰·纳特·塔帕尔(陆军参谋长)

 

历史背景

 

拉达克王国原本向西藏进贡。1834年,锡克帝国派左拉瓦尔·辛格征服拉达克。1846年,不列颠东印度公司赢得第一次英国锡克战争,建立了查漠-克什米尔土邦,占领拉达克地区。1865年印度测量局官员威廉·约翰逊绘制了一条“约翰逊线”,将包括阿克赛钦在内的近三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英属印度,使阿克赛钦变成英印克什米尔的一部分,但英国政府并未知会当时的清政府。据荣赫鹏爵士描述,1880年代末的赛图拉镇无人定居,只有一座可能是由克什米尔人废弃的城堡。1892年,中国派官员李源钢在喀喇崑仑山口树立了界碑。

 

藏南地区

 

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爆发,引发驻藏清军哗变。西藏政府驱逐清朝驻藏大臣和所有驻藏清军,宣布独立。19131914年间,英属印度与西藏噶厦及中华民国在西姆拉进行了三方会谈。然而北洋政府因无法接受谈判协定,于19147月退出谈判。同日,西藏政府与英国驻印度殖民政府签订了西姆拉条约,划定“ 麦克马洪线 ”,将面积达9万多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划归英属印度。但历届中国政府都拒绝承认条约的合法性。

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主张有权继承原来的英属印度领土。同时认为经由英印当局和西藏当局认可的麦克马洪线已成为法定边界,无论中国承认与否。印度政府内较激进的观点认为麦克马洪线的原意是中印边界位于喜玛拉雅山山脉最高脊。凡是既定的麦克马洪线在喜玛拉雅山脉最高脊以南处,原意上的麦克马洪线应被视为通过实际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喜玛拉雅山脉最高脊处。

 

中印关系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军事行动和谈判,入驻西藏。印度驻华使馆向中国政府发出照会中说:“中国军队之侵入西藏不得不认为是可悲的。”195122日,印度军队乘中国参与朝鲜战争之际,派兵占领了西藏噶厦政府管辖的达旺地区。

1959年藏区骚乱后,十四世达赖喇嘛流亡印度,成立西藏流亡政府,主张西藏独立。516日,北京官方指责印度干涉中国内政。19595月,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会见苏联等11国社会主义国家的访华代表团和驻华使节时指出:尼赫鲁的目的是要“使西藏停滞不前,不改革,作为' 缓冲国 ',置于印度势力之下,成为它的保护国”。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陈毅在195912月底的一次报告中谈道,他认为尼赫鲁有三个目的:第一,削弱中国的政治影响,第二,打击国内印共的势力;第三,为了获取美援。

1960年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访问印度,同尼赫鲁总理会谈,提出谈判解决边境问题,未得印度方面的接受。1960年后,中苏开始交恶,而中美关系因朝鲜战争的原因也处于僵局。而印度与正在进行冷战的苏联和美国关系都不错。

 

国际局势

 

19628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造成美苏关系紧张,无暇干预中印冲突。1028日苏联同意从古巴撤除导弹,危机结束,中印边境战争第一阶段于同日结束。

 

战争起因

 

1953年,印军向北扩张,取得麦克马洪线以南约九万平方公里领土,在个别地方甚至越过了“麦线”。在中段和西段,印度亦占得部分印中两国争议领土。

19588月,中国与印度巡逻队发生冲突,一名印度军人被击毙,中方控制原为印度方面的军事阵地。9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上述行动进行解释,声明行动的目的是防止残余的西藏叛乱分子出入边境。

1959年以后,印度不断对中国边界进行武装挑衅。到了1961年,中国政府多次向尼赫鲁提出和谈建议,并实行隔离政策,均被一一拒绝。

1961年,印军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建立了43个据点。

进入1962年,局势越发紧张起来。6月,印度军队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速度,东段已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区。截至8月底,印军在中国境内建立了一百多个据点。这些据点最近的距中国哨所几十米甚至几米远,形成“面对面”的对峙,有的楔入中国哨所之间,有的还插到了中国边防哨所背后来了。尼赫鲁甚至宣称要将中国人从边境地区赶出去。这也使得中国不得不放弃“忍让”,准备军事对抗,理由是“自卫反击”。1962922日,中国《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社论,警告印度尼赫鲁政府,立即从边境撤军,否则中方将使用武力。

 

中方兵力部署

 

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负责西段,西藏军区负责东段。中国在东段的参战总兵力为3万余人,包括:

 

“西藏军区前进指挥所”指挥部队:

藏字419部队于1962611日在拉萨西郊正式成立,辖3个步兵团(154团、155团、157团),总兵力约8,000人。

步兵第11师(辖步兵32团、33团,约5000余人)师长余致泉大校,副师长王晓一、副政委秦明、政治部副主任魏光中

步兵第32团(欠第1营,配属311营)

步兵第33团团长田启元,战后全团荣立集体三等功

步兵第55师(辖步兵163团、164团、165团、高砲营、工兵营)

山南军分区郭指4个连

砲兵306团、308团、540

工兵136

铁道兵24

步兵130师高砲营

步兵134师高砲营

 

西藏军区基本指挥所指挥部队:

山南军分区(辖边防1团、2团、3团)

林芝军分区(辖米林独立营、墨脱独立营、分区独立营)

昌都军分区(辖步兵153团加强营、分区独立营)

丁指指挥部队(以54军军长丁盛为首的前线指挥部)于1116日凌晨440分发起瓦弄战役,仅仅10个小时就全歼印军主力第十一步兵旅,结束了战斗。

步兵130师(辖步兵388团、389团、390团、工兵营)

步兵153

步兵134师混合砲兵营

步兵135师高砲营

 

康西瓦前指:

司令员兼政委何家产少将(1962年夏从第54军副军长调任南疆军区司令员,战后任新疆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李双盛(焉耆军分区司令员) 、王志廉(南疆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刘发秀少将(南疆军区副司令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黎斌大校(南疆军区政治部主任),代参谋长安志明(南疆军区副参谋长),政治部副主任刘少稚(某团政委),作战处长刘耀忠,机要处长黄耀。

196410月上旬何家产在乌鲁木齐开完新疆军区作战会议,乘飞机到喀什又改乘汽车,经三天两夜奔驶,于101224时赶到天文点前指,因长途奔波海拔突然升高突发高山反应,下车便昏迷不醒三天三夜;新疆军区急派负责作战的副司令员徐国贤去前指接替指挥。

康前指于1026日开设,徐国贤到康前指后协助恢复工作的何家产指挥作战。1964年康前指撤销。

 

印方兵力部署

 

印军参与作战的主要是陆军第四师,属于“王牌部队”。印军步兵师编制原则上是三四三编制,即师下辖3个旅,旅下辖3个营,营下辖4个连,连下辖3个排,排下辖3个班。印军在东段和西段的兵力为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约22000人。步兵主要装备李-恩菲尔德步枪、斯登冲锋枪、布伦轻机枪。

 

东段,印军第四军军部和第四师师部位于提斯普尔;第四师战术司令部及一个营位于吉米塘、下地地区;砲兵第四旅的两个步兵营在棒山口、达旺地区;第五旅8个营分布在“苏班西里边区”、“西安边区”和“鲁希特”;第七旅的4个营部署在东段克节朗地区。

 

西段,印军第114旅的5个营分散配置在边境全线,其中有1300余人在中国境内建立了43个据点,旅部及一个营位于列城。

 

战争经过

 

 

19621012日,尼赫鲁在向新闻记者谈话时公开宣称,印度军队已接到“解放我们的领土”的命令。次日《纽约先驱论坛报》发表了一个标题为《尼赫鲁向中国宣战》的赞许性社论。

19621014日,西藏军区在错那县麻麻成立新的“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由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任前指司令员。与此同时,新疆边防部队也组成了以南疆军区副司令员何家产为首的中印边境西段的作战指挥部。

战争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进行,从19621020日开始,至1121日基本结束,历时1个月,经历了两个作战阶段:第一阶段自1020日至28日,第二阶段自1116日至1121日。

 

第一阶段

 

1020日凌晨7点半两枚信号弹升空,以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等组成的东段指挥部和新疆军区司令员何家产奉中央军委之命发动攻击。在东段,藏字419部队在第11师第32团(欠第一营,配属31团第一营)在11师副师长王晓一和11师政治部副主任魏光中率领下参战。第一阶段的克节朗地区作战,在塔格拉山脊下的印度陆军第7旅战斗了约30分钟,其弹药即告罄尽,阵亡832人,被俘第4师(“红鹰师”,二战时曾编入英国第8集团军参加由蒙哥马利领导的对抗由隆美尔领导的德军精锐)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以下1065人。藏字419部队伤亡388人。中国西藏的边防军向前推进,占领了藏南和达旺地区(1025日)。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军驱除了37处据点的印军。

10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提议双方从战前边境线各自后撤20公里。印度表示无法接受,宣布印北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并在东线的藏南及达旺地区大力增援士兵。

113日,美国向印度提供的首批包括武器弹药和通讯装备的紧急军事援助抵达印度。肯尼迪给尼赫鲁的亲笔信说到:美国承认麦克马洪线,并向印度提供10亿美元的援助。114日,美国运输机降落在加尔各答机场,美国陆军准将福尔曼亲自打开舱门,里面是美国的重型武器。

1020日以后,中国军队用22天的时间,开凿了一条从错那到达旺前线的战备公路。

 

第二阶段

 

1114日是尼赫鲁生日,印军在中印边境东侧的瓦弄发动反攻。

西藏边防部队根据印军前重后轻、侧后兵力配备较弱的布势特点,决定以一部兵力攻击西山口印军,打其头部,以一部兵力从两翼夹击,击其腹部;以另一部兵力实施大迂回,断其退路。即“击头,破腹,截尾”战法。作战目标是吃掉西山口和德让宗地区之敌,相继攻战邦迪拉;并把主要突击方向选在敌人左侧后。第11师的2个团5000余人担任深远迂回断敌退路的“截尾”作战,张国华中将要求第11师要“设想仗打大一点、硬一点、恶一点、歼灭敌人多一点”(即“四点”)。

1116日开始,中国西藏边防军在东、西段对印军施以反击,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解放军迂回部队第11师的2个团于1116日下午1630分经过六天四夜艰苦敌后行军抵达丛林地带东日则,师长命令前卫33团准备继续南进攻占邦迪拉山形成对内对外阻击正面。该师于1117日晚2305分歼灭登班印度守军1个营,抢占拉洪桥,切断了德让宗至邦迪拉的公路,提前55分钟完成了七天五夜长途奔袭敌侧后250公里断敌退路的任务。第32团留一个营作预备队,两个营紧随第33团插上公路后,立即向德让宗方向发起进攻,不让敌人向邦迪拉靠拢。前卫33团闯过拉洪桥后,2310分沿公路冲上邦迪拉山腰,山顶敌人不断向山下打炮,师长指示该团迅速向邦迪拉山上发起进攻。并相继占领邦迪拉。1118日清晨,333营在运动中向防守邦迪拉山主峰阵地左翼的印军锡克轻步兵第一营发起进攻后,经过3个半小时的战斗,攻占了该营阵地。主峰阵地右翼守敌不战而逃,迪拉山主峰遂为33团完全控制,很快夺取邦迪拉古镇,并向南追击扩大战果,途中击溃大批印军增援部队。332营一直追击至距中印传统边界线伏特山仅20公里,创造自卫反击战最远纪录。

1118日晨,西山口一线印军发觉后路被切断,开始全线后撤。18830分,西藏边防部队发起总攻,西山口-邦迪拉战役正式开始。藏字419部队担任沿中国- 不丹国界的右路迂回穿插作战任务。破晓时分,印度守军一个旅全部溃逃。419部队沿公路直扑德让宗。德让宗的印军第65旅在战斗打响后,竟撤出阵地,掉头向邦迪拉方向撤退。19日,解放军夺取邦迪拉镇。至1121日,中国西藏边防军占领了印军的16处据点,并且一直追击到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附近。

 

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军则占领了印军在班公洛地区的据点。经过两个阶段自卫反击作战,中国边防部队共歼灭印军两个旅和三个旅的大部,击毙第62旅旅长豪尔·辛格准将,毙、伤、俘达尔维以下官兵8700余人。由于印度军队在东线藏南、西线新疆失败,印度朝野提议要求美国介入。

 

1119日,肯尼迪决定派助理国务卿哈里曼率领一个高级军事代表团赴印,同时派遣C130大型运输机,帮助印度抢运增援部队与物资。[39] 1121日凌晨三点,尼赫鲁向肯尼迪求援。尼赫鲁两次致信肯尼迪,吁请美国紧急向印度派遣12个中队的超音速战斗机,并提供先进的雷达和通讯设备;并请求美国提供两个中队的C47中程轰炸机,以对中国境内基地和机场进行轰炸。肯尼迪下令美国航空母舰编队紧急驶往孟加拉湾。

 

19621121日,中国边防军在到达主张的界线后停止前进。接着宣布从1122日起单方面停火。并在一个月后主动从实控线后撤20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这导致中国损失数千平方公里领土,此后两国即以麦克马洪线为控制线,但双方争议并未就此平息。

 

停战分析

 

中国单方面停火

 

19621121日,中国政府声明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和设立民政检查站等三项措施:自1122日北京时间零时起中国军队单方面全线停火;开始全线后撤至195911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北20公里之外,脱离双方军事接触;“为了保证中印边界地区人民的正常往来,防止破坏分子的活动和维护边境的秩序,中国将在实际控制线本侧的若干地点设立检查站,在每一个检查站配备一定数量的民警”;另外还单方面将缴获的武器、军车和军用物资交还印方。

 

停火原因分析

 

中国政府突然单方面宣布停火,可能有给养困难、美苏的压力等多方面原因。中国采取军事行动本身是为了吓阻印度,并以战争手段并维护西段边境稳定,同时稳住中国对西藏的控制。青藏高原地型不利中国军队后勤补给,当时中国军队的后勤补给来自四川和青海,主要依靠公路运输到西藏,然后靠人力畜力搬运物资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进入藏南地区。而藏南地区入冬后大雪封山,后勤线的保障非常脆弱。中国政府当时实施大跃进的激进经济政策,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严重困难,中国无力维持长期战争。同时,由于毛泽东在大饥荒之后本人政治权威受到了国家主席刘少奇等人的挑战,也促使毛不愿意承担战争失败的风险,进而选择与印军脱离接触,并彻底回归麦线北侧。更重要的是,由于尼赫鲁一直在国际上宣称中国侵占了印度北部地区,中方通过此举告诉全世界中国没有侵略他国的意图。

国际上,避免交战两国战争扩大化和全面战争的开启。印度受到美英苏等强权不同程度的支持,因此中国需要控制战争规模,且须防止其他国家等拥有介入战争的理由,例如美国当时曾警告若中国再不停火则会派遣军队支援印度。

 

中印战争结果

 

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张国华指挥的两次战役和一些零星战斗都取得了胜利。歼敌3个旅,生擒王牌旅长达维尔和另一名准将旅长辛格,共毙、俘敌7000余人(主要收获自西山口之战),占整个中印边境反击战战果的80% 。中方作战部队伤亡2400余人,其中700多人阵亡。此次战争没有中国军人被印度俘虏。

 

领土变更

 

中国方面:

中国在领土争议下稳定住西藏边境,同时又在西线守住了阿克赛钦领土。

 

印度方面:

印度虽在战事上失利,但在中国退兵后仍然得以继续保有双方争议的藏南和达旺领土。

 

在有争议的领土中,中国守住阿克赛钦(15,000平方英哩);印度控制藏南和达旺(32,000平方英哩)。阿克赛钦是新藏公路的必经之地,对中国有战略意义。

 

停战后续

 

解放军总参谋部于19621130日,向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下达了经中共中央批准的在中印边境设立民警检查站(后改称为民政检查站)的部署方案,在1959117日双方实控线中国一侧20公里范围内派驻28个民警检查站(后改称为民政检查站),每个民警检查站的人数可配备一个排到一个连,在部队撤出20 公里地区后,即正式设立。实际根据具体情况设立了26个,即东段16个、中段3 个、西段7个。

19621210日,总参谋部下达了《关于民警检查站的若干规定》,规定了民警检查站的具体任务。各民政检查站根据需要定期不定期的派出侦察巡逻小分队,对山口、要道、居民点等进行巡逻、观察和做群众工作。

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1963228日全部完成边防部队后撤计划。

1963314日,经总参谋部批准,将且坎、河尾滩、5909(原“天14 号”)改为20公里以外的民政检查站。工作人员着民警服、佩带武器不受民政检查站的限制。19639月,总参谋部还批准了各民政检查站的警戒范围。

1963526日前在昆明市通过国际红十字会释放和遣返印度战俘。

1970224日,各民政检查站划归西藏、新疆军区的独立团。19744月各民政检查站改编为军区各独立团的边防步兵连。

 

世界各国对中印战争的不同立场

 

中印关系

 

19792月,邓小平接见印度外长时指出:“中印两国应该求同存异,世界问题可以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地一揽子解决。”1987年,印度议会通过法令,正式在“麦克马洪线”之南建立“ 阿鲁纳恰尔邦 ”。

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在20061113日晚上播出的接受印度CNN -IBN电视台专访节目中指出:“中国的立场是,你们所说的阿鲁纳恰尔邦全部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其全部拥有主权,这就是我们的立场。”

但印度外交部也公开反击“阿邦属于印度的事实不容置疑”。

2007526日,印度公务员代表团原定访问中国进行考察,但其中一名印度官员来自阿鲁纳恰尔邦,北京当局认为一旦发给该员签证,无异于承认阿鲁纳恰尔邦属于印度。在北京的反对声音下,新德里当局取消代表团访问的计划。

 

各方态度

 

据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19621124日在一篇对外讲话中介绍说:“从亚非范围、西欧范围(美、澳也是西方国家范围)来说,有三十三个国家是支持中国或者同情中国或者守中立的,公开支持印度的有五十个国家。三十三对五十,包含西方世界。所以并不孤立!”

美苏两大强权在当时意外地同时支持印度,并向印度提供武器、物资援助及国际舆论的支援,并一同谴责中国入侵印度的战争行为,指出中国事先发起战争攻击印度。

 

支持和同情中国的国家

 

1962112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支持中国。胡志明在1124日在致尼赫鲁的信中说:“我认为中国政府最近为了通过和平方法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所做出的决定和正在实施的措施是最合理的。越南人民以及亚洲和非洲各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期待印度政府和中国政府共同努力以恢复两国边界的和平。”

 

19621123日,朝鲜政府发表声明宣称:中印边界问题是帝国主义对中印两国实行侵略政策的产物……朝鲜政府希望印度政府毫不拖延地接受中国政府的建议。

 

由于巴基斯坦与中国之间也存在边界争议,巴基斯坦在中印战争爆发之前曾向印度建议,印、巴两国采取共同防御措施,应对“北方”的敌人(即中国),被印度拒绝。19621013日,中国与巴基斯坦展开边境谈判,并进展迅速,于当年12月即达成协议。因此,巴基斯坦总统在巴基斯坦国民议会发表讲话时,指出:是印度的行为导致了冲突。

 

在中印战争中持中立的国家

 

埃及、伊拉克、锡兰、尼泊尔、蒙古、阿富汗、柬埔寨西等国虽然表态不支持任何一方,但在进行调和时会偏袒印度。例如:

伊拉克亚非团结委员会在调解中印争端的声明中认为战争的责任在中国:“中印停火与和平解决应该建立在这种基础上:尊重和维护国际尊严,反对中国军队越过他们之间在这一争端爆发前的传统边界而引起的混乱后果。”

在埃及、柬埔寨等亚非六国为调解中印冲突而举行的科伦坡会议上,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称中印冲突是“对我们的生存和不结盟本身的威胁”,她说,这使得印度“不得不寻求西方的援助,这种援助急切地提供了——这个行动是违反不结盟的基本原则的。”

为了尽快实现停火,亚非六国在科伦坡会议达成的“建议”中认为中国军队应该后撤20公里,印度军队维持现状,然后进行谈判,这明显是在偏袒印度。[

 

支持和同情印度的国家

 

1962119日,美国驻印大使约翰·加尔布雷斯与印度尼赫鲁总理会谈。

 

苏联

 

在中印边境冲突爆发前,周恩来于108日召见苏联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并指出:“印度使用苏制飞机进行挑衅,对中国前方战士有影响。”1013日奉调回国的驻苏联大使刘晓辞行拜会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对卖米格飞机给印度一事解释称:“我们认为卖给印度飞机对我们有利。我们不卖,英美帝国主义就要卖。这就意味着他们在印度的影响增加了”,“我们卖给印度几架飞机是不会使中印力量对比就变得有利于印度了”,并称“我们不认为,现在我们两国应当组成一个共同反对印度的战线。这会使它投入帝国主义的怀抱,而这恰合印度反动派的心意”。在次日为刘晓举行的饯别午宴上,赫鲁晓夫还对刘晓表示:“在中印边界争端问题上,苏联是站在中国一边的。这是苏共中央主席团(政治局)的一致立场。如果不幸发生反对中国的战争,我们将同中国站在一起。过去我们曾不止一次地公开宣布过这一点,如果你们意愿的话,我们明天还可以重申这一声明。”赫鲁晓夫解释道:苏联“仅仅出于策略的考虑,才没有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公开声明”,因为“不能把印度推到美国那一边去”。

19621025日,苏联《真理报》发表社论,支持中国政府1024日声明中提出的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并称:“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从来都没有得到中国的承认”。但是中方对赫鲁晓夫并不信任,对赫鲁晓夫提出的要求也并未做出任何反应。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在1962117日的一次内部会议上,指责苏方在中印边境争议中的态度是“表面中立,实质上是支持印度”。他指出,苏联在19605月到19625月间,供给印度飞机94架(其中安1212运输机32架,米格直升机26架,米格21战斗机12架,伊尔14运输机24架),喷气引擎6台,还给印度山地作战的被服、帐篷。

随着中苏分歧重新加剧,赫鲁晓夫在和印度驻苏联大使的第二次会面中,毫不讳言对中国的批评态度,而向印度提供军援显然有教训中国的意思在里面。到1962年底,中国领导人纷纷强调,要充分认识到中苏两个国家的性质变了。

 

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公开谴责中国。铁托声称,“中印两国的划界工作在本世纪初就以众所周知的麦克马洪线的形式完成了”,“中国却企图用武力修改与印度的边界,这是对印度的侵略”。

 

不结盟运动国家

 

一些参加不结盟运动的国家及大多数非洲国家明确地站在印度一边,认为印度是中国侵略的受害者。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不仅认为印度提出的撤军建议是有根据的,而且还向印度出售轻武器。

苏丹谴责中国的侵略。

突尼斯外交部表示“中国动用军队对付印度,从而忽视了万隆原则与和平共处原则”。

尼日利亚总理说:“中国的强权就是真理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相信这种说法的任何国家都应该受到谴责”。

埃塞俄比亚把中国称为侵略者。

乌干达认为“直到战事停止为止,没有人会支持中国加入联合国”。

 

媒体人对中印战争的评价

 

西方记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写道,“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实际上也就是让自己付出巨大代价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

另外,军旅作家金辉在其长篇日记《西藏墨脱的诱惑》中,对那段历史作了这样结论,“胜利者和失败者是十分明确的。但是,经过了近三十年之后,结合现在再来看那场战争及其结果,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了——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却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胜利者因为胜利的飘飘然,以至连对胜利成果的彻底丧失和巨大的屈辱都无动于衷。失败者因为唯独还没有得到胜利者的虚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发誓要报一箭之仇。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嘲弄,如果当年印度取得了胜利,那么现在他们在这一地区肯定不会如此占尽便宜,如果当时中国在此地失败,那么现在反而大概不会这么被动和可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